胡小安,楊 健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關于中國龍神文化的研究成果已經非常多,但是仍存在研究地域不平衡的現(xiàn)象,廣西尤其是桂林的龍神文化研究就較為薄弱。桂林曾經長期是廣西的政治文化中心,龍神文化歷史悠久,內涵非常豐富,通過考察它,不僅可以了解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結構現(xiàn)狀,而且可以了解其生成與變遷的過程,因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桂林地區(qū)龍神文化的某些方面略申管見,祈請方家指正。
有資料顯示,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各地就有龍形象的文化遺存,其起源形態(tài)與原因多種多樣②吉成名.龍崇拜起源新論[J].民俗研究,2000(1).。地處中國南方的百越民族大約同時或稍后也存在龍圖騰崇拜,如西漢成書的《說苑》記載越人“斷發(fā)紋身,燦爛成章,以象龍子者,將避水神”,就是龍圖騰崇拜的表現(xiàn)。今天還能看到廣西壯、漢、瑤、苗、侗等民族對龍神的深深信仰,比如認為村寨安對龍脈,則村寨發(fā)達;住宅、祖墳安對龍脈,則家室發(fā)達,子孫興旺。平常家庭、村寨平安無事,認為是龍神保佑。一旦家庭不安,經過卜問是觸犯了龍神,則該戶人家就要舉行“安龍”儀式;如村寨人丁不安,瘟病流行,則村寨就舉行“安龍”儀式。這種習俗最早的起源已不可知,但是以桂林地區(qū)為例探究一二,或許有所啟示。
桂林地處古代楚越文化交匯之地,夏商周時期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進入春秋戰(zhàn)國以后,桂林部分地區(qū)隸屬楚國管轄,或與楚國關系密切,深受多種文化的影響。今天在桂林一帶的考古遺存中雖然看不到龍崇拜的早期資料,無法確知桂林龍神信仰的起源時間,但歷代都有記載說桂林民俗“尚巫鬼、重淫祀”,而且桂林文化中帶有濃厚的古越人的因素③蘇韶芬.桂林民俗中的原始崇拜[J].社會科學家,1991(6).。由此可以推知,桂林龍舟競渡最早當是受到古越人祭水神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祭祀活動,目的是為了消災祈福、驅邪除惡、迎祝吉祥,是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
中國人祀龍求雨的記載很早,甲骨卜辭保存了不少這方面的材料①裘錫圭.說卜辭的焚巫九王與作土龍[A]. 甲骨文與殷商史[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到了春秋時期,甚至記載有官府定期舉行祀龍求雨的儀式②左傳·桓公五年[M].。桂林祀龍求雨始于何時,不能確切下一定論。但是至遲在唐代,已經有大量記載。
“古老相傳,龍朔中曾降天使,投龍于此。今每歲旱,請雨潭中,多有應。……近歲于此置溫靈廟,廟中時產青蛇,號為龍駒,翠色,或緣人頭頂、手中,終無患害?!?/p>
“隱仙亭,本名盤龍岡,秉燭巡游,時見龍跡,大如椀。水有靈魚,龍腹四足,人或誤擒,風雨立至。”③(唐)莫休符.桂林風土記[M].
龍王傳說與廟宇修建大概是在佛教比較普及之后,據研究,桂林一帶佛教傳入不晚于東漢末,興起大概不晚于南北朝④陳洪波.佛教傳入廣西時間考[J].學術論壇,1995(5).。從佛教興起到故事流傳,再到專門廟宇的修建,有一個較長的經過,而且也并不一定是必然的步驟。南宋時曾做過靈川代理知縣的周去非因為“天久不雨,往禱于巖”,這個巖即“靈巖”,其下有神龍居住,“謂此江古來繞出山外,忽雷雨數(shù)日,神龍穿破山腹,以定窟宅,遂命曰靈巖”。祈雨形式是“余斂板焚香,巫者以修綆下瓶汲深,奉之以歸,輒有感應”⑤(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一地理門[M].。這時還不見桂林有專門的龍神廟,所以求雨還要到藏有龍神的山巖中。但同時期的潯州一帶已有龍王殿,該州羅叢巖“巖口則有龍王殿,入巖中則有觀音堂?;蛴鰵q旱,里人禱之,甘雨必應”⑥(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一地理門[M].。顯然這種殿堂還是因巖構筑而成的簡陋屋宇,或者其實就是巖洞,只不過寫有“某殿”的字眼而已。今天在桂東南一帶(比如白石山、都嶠山)還能見到不少類似的情況。但是說明人們觀念中畢竟已有龍王廟的概念。桂林從接受佛教文化的時間來看,則有可能早于桂東南。
龍?zhí)哆?、巖洞里求雨的做法,在廣西東部地區(qū)及湘西南一帶長期廣泛存在。比如宋代桂林士人張仲宇記載靈川附近:“唐李義山詩曰:‘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恢獮楹蔚日Z。暇日,質之老人,曰:“白石湫即白石江是也。江阜有神祠,其下有潭,深不可測。每云氣如縷而上,則風雨大作,疑有神物居之?!雹撸鳎╆惌I.宣德桂林郡志卷二十五藝文·碑[M].“神物”即龍神??滴跄觊g永淳縣(今屬橫縣)知縣凌森美在《龍?zhí)渡裼陥D說》中談到永淳縣六十里外有龍?zhí)?,天旱,土人備藥草置潭中毒魚,則龍急降雨,可見凌氏上任之后曾用祭祀龍神的方式求雨⑧民國永淳縣志卷一建置[M].。至今河池地區(qū)毛南族的祀龍祈雨還保留“打龍?zhí)丁保ㄓ置按螨垑保﹥x式。每遇天旱,村民便聚集到龍王廟或深潭邊,先由巫師念咒,然后把貓狗各一只裝入同一個籠子里,丟入深潭,巫師邊念咒邊流淚,聲調凄涼,引得身后的村民為之動容。他們之所以將貓狗扔進深潭,是為了讓他們與“龍”相斗,迫使龍王降雨⑨藍樹輝.毛南族原始宗教初探[J].廣西民族研究,1989(4).。筆者生長在湘西南山村,從小經常見到信女們去險峻而云霧繚繞的巖洞內求雨的事情,因為相傳山洞中有龍神。
在宋代以后的文獻中,大量看到龍神廟和以“龍”命名的地方,說明“龍神”形象和觀念進一步深入民間。
專門的龍王廟在桂林地區(qū)并不是很多,但供奉有龍神的廟宇不少。現(xiàn)將桂林地區(qū)部分供有龍神和龍船的廟宇及相應地點列為表1。
表1 桂林地區(qū)供奉龍神的廟宇分布情況
需要說明的是,有許多地方的佛寺道觀和鄉(xiāng)村廟宇都有可能供奉龍神,所以無法確切統(tǒng)計。從表1看,龍神廟大多是明清以后修建的,或可印證從祭龍求雨到修建龍王廟,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也是本土文化融合外來觀念的過程。求雨祈福并不僅僅在龍王廟中,從有確切記載的唐代求雨到近代求雨儀式,地點包括巖洞、水邊、寺廟、土俗神廟等。
桂林各地以“龍”命名的地名很多。城區(qū)有龍隱山、龍隱巖、龍隱寺、龍隱橋等。據明代鄺露《赤雅》卷中記載:“龍隱、七星去彈丸(江名)一水,有神龍擘空而去,躨跜夭矯,裂石百尋,緣洞入巖,如排高闕。辰山,一名虎山,忽見苔蘚中數(shù)行滅沒,乃知有宋高士劉晞家焉。與桂帥李大異為布衣交,表其巖曰蟄龍云?!标査酚旋埼采?、龍頭廟、龍尾廟①陽朔文史資料第2輯[M].1987.。靈川有青獅潭鎮(zhèn)龍巖,海陽山俗稱龍母山、龍勝山、龍井,各地稱呼龍橋、龍泉之地不少②靈川文史資料第1-3輯[M].1986-1988.。全州有龍水鄉(xiāng)、龍隱巖、龍潛巖、回龍巖、鎖龍巖、龍巖、龍泉、龍藏井、龍巖村、青龍巖村等①湘山志與壽佛爺[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2:177-181.全州文史第5輯[M].。恭城有龍虎關、龍嶺、龍圍村、龍崗村②易宣強.可愛的恭城[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3-8.。幾乎每一個“龍”字地名,都有一個關于龍的傳說故事。雖然本文無法窮盡各地以“龍”為名者,但足以說明龍文化已經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桂林各地多石山深潭,恰好為龍神的想象提供了自然基礎。
根據已有的研究,龍王的形象與佛教的影響關系很大,桂林自南北朝以來受佛教的影響已經非常深。桂林地區(qū)龍的形象應該遠遠早于龍王廟的出現(xiàn),我們尚無法弄清楚眾多以“龍”為名的地名風物,其得名是在龍王廟的修建之前抑或之后,但可以肯定的是,桂林龍文化受到多重信仰和國家意志的影響,通過不斷層累建構而成。剖析這一問題,能為探究桂林文化提供一把有用的鑰匙。
廣西是古代百越之地,廣西本土民俗文化的萌生與形成,與古西甌、駱越先民的生產、生活、信仰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研究者普遍認為產生于戰(zhàn)國至魏晉時期的廣西左右江巖壁畫中的“競渡船圖”中的舟船就是用他們的圖騰物“水鳥”來裝飾的鳥舟,認為左江花山崖畫中之巖懷山三洲尾的第二組巖畫上的畫面都與駱越人祀河有關,反映了駱越人崇拜河神的意識,這些畫面與駱越人的祀河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③韋曉康.龍舟競渡運動的起源[J].體育文化導刊,2002(1).。這一競渡所使用的船并不叫龍舟,與祭祀龍神也未必有關,那么何時把龍神添加進來的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筆者對桂林地區(qū)龍舟競渡的歷史已經有專文考證④胡小安.桂林地區(qū)龍舟競渡的歷史和區(qū)域社會建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2).,指出明確的端午龍舟競渡在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現(xiàn),龍舟競渡的一系列活動其實是地域社會建構的重要手段。民國以前,賽龍舟多以寺廟為單位組隊進行。各寺所出龍舟分別插彩旗為號,有青龍舟、黃龍舟、白龍舟、紅龍舟等⑤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民俗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315-316.。進入民國以后,桂林社區(qū)叫“鎮(zhèn)”,比如八桂鎮(zhèn)、東江鎮(zhèn)等,抗戰(zhàn)以前桂林城市規(guī)模較小,只有七八萬人口,廟堂卻有36座,而漓江沿岸的許多鄉(xiāng)村更是村村有廟,比如關帝廟、火神廟、九娘祖廟、龍王廟等,多達上百個。這些廟堂分布在各街各巷,到了端午節(jié),便集中組織扒龍船比賽,臨時指揮部就設在廟堂里。每個鎮(zhèn)或村都是以神廟為競賽單位,一條龍,一個隊,各置龍舟一,高頭翹尾一丈有奇。船以青、紅、黃、白、黑為飾,因而有青龍、赤龍、黃龍、白龍、烏龍諸稱號⑥鄺露著,藍鴻恩考釋.赤雅[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5:161-163.。經過“破四舊”和“文革”,漓江沿岸各村的廟宇基本消失,個別保留下來的村廟也面目全非?,F(xiàn)今的龍舟比賽,首先由組織者向桂林市城管部門申請在臨江搭建臨時棚廟,用于設殿供圣及龍舟隊集會,再用尼龍雨布等材料在廟宇原址附近搭一個飾以彩旗、排燈、龍燈、松門、對聯(lián)、萬民傘等具有傳統(tǒng)氣息的彩堂,以恭請龍王。競渡時以三國等歷史人物和傳說神話人物為龍船命名,龍舟的彩旗顏色代表自己廟宇龍舟的顏色,龍燈上寫著自己廟宇或村莊的名字,萬民傘有紅、黃、藍等不同顏色,各廟只取一種,龍舟的旗子與舟槳上均繪有太極圖。少數(shù)經濟條件較好、有賣地收入的村則修建老年活動室,供龍舟隊臨時使用,保留有廟宇或祠堂的龍舟隊,則在廟內供奉著各式各樣的龍王或崇拜的人物神像。
桂林龍舟競渡還有一個風俗,就是“走龍親”,即在龍頭起水后附近各村、鄉(xiāng)開始派帖邀請友好村(俗稱“兄弟村”)的游龍來村里游玩串門、聯(lián)絡感情;或有“龍親”的廟、村自發(fā)組織劃著龍舟來會親,像走親戚一樣互相走訪,以增進村與村之間的感情。主要是市區(qū)代表三國幾派的相互走,其他的村社主要是根據不同顏色的龍來走親,紅龍走紅龍,黃龍走黃龍,青龍走青龍,烏龍走烏龍,走龍親時有對歌、聚飲、祭拜等活動。現(xiàn)將桂林地區(qū)部分供有龍神、龍船的廟宇和管轄地域列為表2。
表2 桂林城郊龍神分布情況
2008年是桂林劃龍舟的“大劃之年”,政府為滿足廣大群眾的要求,同時呼應北京舉辦奧運會,組織八村村民再演游龍,重現(xiàn)60年前劃龍舟歷史儀式。從2月份開始,九娘廟的老烏龍就開始在八個村中進行“游龍”,3月13日,龍頭由穿山村交接到白果樹村。在龍頭之前,七個村的龍舟老前輩、旗手、橈手代表和村民相約來到白果樹村祝賀,先是七村客人唱祝賀歌曲,歌畢,白果樹村主人回歌答禮。隨后大家齊放鞭炮慶賀,白果樹村熱情招待前來慶賀的兄弟村村民,這時祠堂人來人往,互相問候交流,熱鬧非凡。村宴結束后,賓主雙方以龍船賀歌和送別歌為主,一唱一答,一邊敲鑼打鼓,一邊放鞭炮,直到送走最后一村兄弟,八村的“游眾龍”才圓滿結束。
歷史上因為龍舟競渡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尤其存在強烈的區(qū)域或村落競爭,容易發(fā)生群體事件以及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可能是競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家的河運生意,因此在不同時期受到官府和地方商紳的抨擊和禁止?!豆鹆质獭肥珍浟硕嗤ㄇ宕鹆纸拱驱堉鄣谋?,比如桂林八街《公議禁約》碑記載了光緒十五年(1889)禁扒龍船的事件。該碑為桂林南城外橋上下四街暨下碼頭、竹木巷、油榨、缺江口、章家關等八街(此八街應在今南門橋附近)共同議定的公約。該禁約共十條,其中第三條明確規(guī)定:“止扒船以斷禍根。扒龍船屢斃人命,且惹是非,受禍最烈,我八街同人寒心久矣,自今禁止,永遠不準扒龍船,以及開鼓賀橈,賽神行香,送迎來往,雖旱扒一律禁止,違者公罰,逐其遠徙,創(chuàng)而抗復者稟究”。①桂林市文管會編.桂林石刻下冊[M]. 1981:388.碑的末尾有廖益勝、尹家賓等十八位領頭倡立者姓名。但是這種禁止往往沒有起到太大作用,因為一方面民俗存在其頑固性,另一方面官方有時也需要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盛大場面以彰顯太平盛世,比如1948年桂林地方為慶祝李宗仁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tǒng),就組織了一次規(guī)模盛大的龍舟競渡。
桂林的歲時民俗中,還保留有八月十五祈月、臘月二十四祭灶時祭龍的風俗。比如桂林雁山和臨桂一些鄉(xiāng)村的舞草龍習俗,便深刻地反映了人們的這一愿望。每年元宵節(jié)前一兩天,這些鄉(xiāng)村的人們扎起草龍,走鄉(xiāng)串戶,所到之處,人們往上面插香,香火星星點點將草龍綴染為一條火龍,火龍在村子游上游下,宛如一條游龍,給村子帶來節(jié)日氣氛。舞畢草龍,人們到谷坪點火焚燒草龍,藉以驅災逐疫。1937年臨桂兩江鄉(xiāng)春節(jié)期間搞了一次規(guī)模宏大的龍燈會,由當?shù)厍靥链逯耸筷愋⊥⒏缸哟罅澲?,在接到龍燈出游兩江圩的帖子后,圩上家家戶戶準備香、燭、錢紙、爆竹,迎接龍燈的到來。出游兩江圩之后,附近各地群眾紛紛前來邀請,龍燈會首事都立即應邀,一直出游到正月底,才返回本村①陳齊高.兩江秦塘村一次有名的龍燈會[A].臨桂文史第19輯[C].恭城文史資料第11輯[C].。至今在桂林資源、龍勝、臨桂以及湖南西南部一些鄉(xiāng)村,還有春節(jié)期間走村串戶舞龍燈的習俗,龍燈每巡游一個鄉(xiāng)村或寨子,都有隆重的歡迎儀式,放炮接龍、互對龍燈歌、然后全村舞龍祈福,之后各家各戶紛紛把外鄉(xiāng)來的舞龍者迎進自家款待。這種巡游是過去鄉(xiāng)村文化中的重要種類,也是村落聯(lián)系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舞龍的一系列儀式既有龍神祭祀的因素,也摻雜著鄉(xiāng)村游儺神的因素。除此之外,我們可以看出城鄉(xiāng)舞龍習俗有一定的差別,城鎮(zhèn)一般只接龍,不對歌,舞龍完畢即由商家集體款待,不分散到個人,這是由城鎮(zhèn)經濟與社會組織形式決定的。
管竹筍博士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對鄂東一個村莊的舞龍燈習俗進行了解讀,指出這是村莊歷史圖騰的再現(xiàn)、村莊精英集團的盛會與村莊勢力范圍的界定,這三者共同作用,促成村莊認同意識的升華②管竹筍.村莊認同意識的升華——對鄂東永豐村舞龍燈習俗的文化人類學解讀[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3).。桂林城鄉(xiāng)的舞龍燈也有類似情況,但是不是所謂圖騰崇拜,值得商榷。因為對龍的崇拜敬畏是很久遠的事,但具體習俗的形成卻可能是晚近的事,是文化傳播的結果,未必是原有文化自然生長出來的。他還指出,由于該村綜合實力較強,容易吸引周邊企事業(yè)單位的邀請,而其他村落則難以得到如此殊榮,從而加強了該村落的認同意識。
龍燈出舞的成功當然可以展現(xiàn)一個村莊的實力,但是這種成功往往也是其與周邊村落發(fā)生矛盾的源頭之一。桂林歷史上的競渡競爭以及部分地方的龍燈競舞也有此情況。不過一般傳統(tǒng)鄉(xiāng)村的舞龍不會出現(xiàn)該種糾紛。假如出了問題,人們如何避免矛盾升級或化解這種矛盾?有矛盾很深鬧得誓不往來者,但更多的則是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彌補,比如由不同廟宇組織不同的龍舟隊進行競渡比賽;龍燈巡游不再經過這個地域,以避免矛盾升級;也有通過村老說和以冰釋前嫌的。
筆者家鄉(xiāng)地處湘西南苗鄉(xiāng),該地與桂林山水相連,歷來在春節(jié)期間有舞龍耍燈的習俗。據筆者調查,相傳在唐朝,金勾老龍王因為和鬼谷先生賭氣違反天條,被魏征斬殺成十二節(jié)(或說是九節(jié))。之后鬼谷先生來到村寨中對人們說:“老龍被斬,是和我賭氣而喪命,但他對民間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們要為他燒點香紙?!庇谑?,人們就制作十二節(jié)(或九節(jié))金龍,到各村寨起舞,叫人們敬奉,求老龍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久而久之,舞龍就成為人們的傳統(tǒng)習俗。
舞龍燈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出燈,十五結束。以前舞燈龍不僅僅只有龍,還有其他配套排燈,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標明此燈龍是哪個村寨或街道的巨龍,排燈后還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有的還扎有《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師徒人物,或者八仙過海、楊家將人物等,活靈活現(xiàn),村民可以大飽眼福,孩子們則可以借此接受文化教育。各種玩龍燈的動作有黃龍下海、金龍抱柱、二龍搶寶、老龍翻身、金龍過海等。龍燈所到之處鞭炮不斷,煙花彌漫,圍觀者水泄不通。
龍燈到村寨后,家家戶戶要擺出香案,點香放炮,表示隆重迎接。凡是龍燈經過之處,一定要響鞭炮,燃放炮竹越熱鬧表示越熱情,舞龍者也更起勁。游完村莊之后,一般在村中心平地上舉行盛大的“對龍燈歌”儀式。由村寨長老組織才思敏捷的人對歌。說是對歌,其實更多是互相在及時編詩歌朗誦而已,并不一定是唱出來。對歌一定要講各種吉利話語,比如“龍燈頭上一點紅,四季發(fā)財路路通”“龍燈頭上一點綠,家家添財又添福”“龍燈客自遠方來,帶進三江四海財”等。對歌結束后,家家戶戶搶著招待舞龍人到自家吃飯和住宿,這是村落聯(lián)系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按照慣例,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表演結束后,舉行歡送儀式,把龍王送入大海。村民們把各種舞龍的道具送到河邊進行焚燒,喻示龍王回歸大海,也給完燈儀式畫上了句號。接下來全村將進入春耕生產階段,開始為新年的收成而忙碌。
龍燈在城里和鄉(xiāng)村具有一定差別。城里相對比較簡單,舞龍者一般在大廣場上集中起舞,或者沿主要街道游走,迎接龍燈以政府和商鋪居多,氣勢很大,舞龍隊一般是周邊村落的,不在城里住宿,較遠的舞龍隊的住宿則由商戶和政府統(tǒng)一安排。
近年來,隨著經濟飛速發(fā)展,政府重視群眾文化活動,春節(jié)舞龍已經成為政府鼓勵或組織的隆重節(jié)目??h城比任何地方都熱鬧,元宵前幾天,幾乎每天都有不同鄉(xiāng)村或單位組織舞龍,盛況空前,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美,舞龍動作的藝術色彩越來越濃厚,但是以前的人情味道反而少了一些。這種情況在桂北湘西南隨處可見。以筆者家鄉(xiāng)城步苗族自治縣為例,為了打造旅游經濟,發(fā)展民俗文化是重要途徑,為造成四季都有傳統(tǒng)節(jié)日表演活動,一些以前規(guī)模并不大的村落節(jié)日,比如六月六山歌節(jié)、端午劃龍舟、慶鼓堂等,都被大力挖掘,加上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月舞龍舞獅這種大規(guī)模群眾活動更是得到發(fā)揚光大,不但促進旅游效果,而且增進民族和國家認同。
龍舟競渡和龍燈會逐漸被打造成旅游民俗之一,桂林競渡“十年一大扒”的習慣也可能會改變,龍燈會逐漸被改造為單純的龍燈舞,失去了鄉(xiāng)村交流的內核。在保護與利用之間如何平衡,需要慎重加以研究。
鄉(xiāng)村求雨習俗則逐漸消失,主要是因為農業(yè)技術的進步以及種植農業(yè)地位的下降。元宵龍燈會也大為減少,主要是很多農村交往的方式發(fā)生改變,且青壯年外出打工較多,很難組織起來。近年來一些地方尤其是市縣為了恢復發(fā)展民俗活動,鼓勵和組織一些龍燈會,但是官方的本意是搞帶有傳統(tǒng)民俗色彩的體育活動,與原來作為民間娛樂和村落交往方式的龍燈會已經有了很大差別。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從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等方面來深入研究的話題。
從另一個大的話題來說,“龍”的概念和形式如何深入到南方眾多民族的生活和觀念中,如何與國家“龍”至高無上的地位進行協(xié)調與認同,如何保存其地方差異性,其歷史過程和社會文化結構又是如何形成,都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因為這是中國多元文化和“大一統(tǒng)”結合的典型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