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本勝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經(jīng)歷的很多事都成了往事。都說往事如夢如煙,它們有時離你很近,有時又稍縱即逝,在你眼前越發(fā)模糊。其實往事更像一首流動的歌。只要你用心聆聽,就一定能夠感覺到里面有童年的歡聲笑語,有光陰的故事。
突然想起小時候跟著大哥二哥在夜里舉著火把,到水田里逮泥鰍的往事。
一到夏季,晚稻秧苗剛返青的時節(jié),家鄉(xiāng)夜晚的田野上,就出現(xiàn)了三三兩兩的火把,那是人們在逮泥鰍。那時農(nóng)民種田,很少使用農(nóng)藥,水田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沒遭到破壞,泥鰍、黃鱔、青蛙特別多。夏夜里,泥鰍喜歡跑到泥面上納涼,隔著清水,一條條泥鰍清晰可見。
夜里逮泥鰍有兩種方法,一是用“泥鰍叉”叉泥鰍,二是用“泥鰍剪”剪泥鰍。
先說用“泥鰍叉”叉泥鰍?!澳圉q叉”呈“E”形,狀如古兵器———三叉戟,由比小指還細的三根菱形鋼尖叉并排。中間一根又直又尖,且比邊上的兩根更長、更粗;邊上的兩根更短,且尾部向左右兩邊彎成鉤。三根叉之間留下的縫隙剛好比大泥鰍的身體略小,叉泥鰍時手握長柄,看準(zhǔn)了泥鰍就迅猛刺過去,那泥鰍就被夾在中叉和邊叉之間,活蹦亂跳。逮泥鰍的人,順手將夾著泥鰍的叉往背簍中伸去,另一只手把泥鰍從叉上向簍中一抹,那泥鰍就成了簍中之物。
再說用“泥鰍剪”剪泥鰍?!澳圉q剪”就是一把大剪刀。那剪刀的兩片刀是特制的,一片是槽形,一片是鋸齒形。當(dāng)剪子合并時,鋸齒形的一片卡入另一片的槽中,又因鋸齒形一片的尾巴處有一凸起,因此形成一個“V”形空隙,剛好夾住掙扎的泥鰍,而不至于把泥鰍夾斷。
那時夜里逮泥鰍還要自制照明工具———松明火把。用粗鐵絲制一個鐵絲斗,再將鐵絲斗柄縛在一根竹竿的尾部,這樣松明一燃燒就會發(fā)出耀眼的光。
那時,大哥拿“泥鰍叉”走在最前面,二哥舉“松明火把”走在中間,有時,我拿著“泥鰍剪”跟在最后。大哥二哥總說夜里田埂上有“歹物”———蛇,不讓我一個人獨自去,我就特別愛當(dāng)他們的跟屁蟲。
我和小伙伴白天用畚箕撈的泥鰍少得可憐,只能用來養(yǎng)著觀賞,有時還能給父親預(yù)報天氣。大哥他們就不同了,白天要干活兒,到了夜晚,一高興就去逮泥鰍。若是運氣好,一個晚上能逮上三四斤,甚至七八斤的泥鰍。
泥鰍抓回來后,要養(yǎng)在清水里讓它們吐泥。第二天中午,我們就可以一邊吃著烤得脆脆的、香噴噴的泥鰍,一邊聽父親講他曾經(jīng)吃過但從未為我們做過的美味“泥鰍鉆豆腐”了。
選自《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