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舒意 魏賢梅
摘 ? ?要: 徐州有深刻的漢文化底蘊。近幾年關注漢文化的學者很多,但是研究“漢代故事”的卻很少。本文通過研究徐州地區(qū)漢代故事的文化表達,以促使徐州漢文化在發(fā)展道路上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 徐州 ? ?漢代故事 ? ?文化表達
一、徐州漢代故事的文化研究方向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徐州是我國著名的漢文化古城,享有“兩漢文化看徐州”的美譽。它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是漢文化的發(fā)源地,是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數(shù)千年的歷史和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造就了徐州北雄南秀、楚風漢韻的城市特質(zhì),形成了以兩漢文化等為代表的特色文化品牌[1]。如今,徐州鼓勵發(fā)展“舞動漢風”工程,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漢文化品牌,推動漢文化與旅游業(yè)深度融合,形成江蘇吳韻、漢風比翼齊飛的文化發(fā)展新格局[2]。
近幾年關注漢文化的學者很多,但是研究“漢代故事”的卻很少。徐州漢文化主要研究模式如下:一是徐州漢文化的遺址遺存、名人故事研究等,如徐州歷史文化叢書《徐州史話》《徐州珍寶》,對徐州漢文化歷史和徐州漢文化文物、遺址等進行概括研究。二是特點研究,如趙明奇《漢文化及其歷史貢獻》一文從“藝術創(chuàng)作、語言文學、政治體制、道德觀念、人文思想、軍事哲學”等六個方面研究漢文化的特點。三是整體研究。如徐放鳴、趙明奇《江蘇漢文化的來龍去脈》,以蘇北文化個案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特定地理單元,從專業(yè)角度,鉆研漢文化的前因后果、特征模式、繼承發(fā)展與開拓創(chuàng)新等。
當然,還有很多隱藏在民間的特色文化資源,如本文要探究的徐州漢代故事。這就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資源。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公約》,各締約國紛紛在保護本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嘗試[3]。近幾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力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學者們重新關注漢文化,忽視始于民間的故事文化。
二、徐州漢代故事的表達形式
徐州漢代故事通過各種藝術樣式得以記錄和傳承?!吨袊耖g故事集》(這套書包括徐州市區(qū)卷及周邊六縣——睢寧卷、邳州卷、沛縣卷、新沂卷、豐縣卷、銅山卷)這套書以神話、故事、傳說、笑話等給故事分類,記錄的都是徐州地區(qū)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有的故事由古至今,口口相傳,有時候會失去故事原有的風貌。以文學的形式記錄下來,不僅不會失去故事的完整性,更會給后人留下參考依據(jù)。在徐州民俗博物館中也有很多記錄徐州漢代故事的典籍。
2019年1月3日,由徐州市戲劇家協(xié)會組織編撰,吳敢、孫厚興主編的《徐州戲劇史》在中州古籍出版社發(fā)行。該書的出版,不僅填補了徐州沒有地方戲劇史的空白,而且使徐州成為全國第一個出版戲劇史的地級市[4]。這個消息對于我們研究徐州漢代文化有很大的幫助,這正是徐州漢代故事在“戲劇”方面的表達。
《徐州戲劇史》全書共計8編,有62萬字。分別是孫厚興撰寫的《徐州戲劇的文化背景》,趙興勤撰寫的《徐州戲劇的古代展現(xiàn)》,周長鐘撰寫的《徐州戲劇的現(xiàn)代繁榮》《徐州戲劇的劇目積累》《徐州戲劇的人文景觀》,董瑞華撰寫的《徐州戲劇的音樂特征》《徐州戲劇的近代輝煌》《徐州戲劇的理論貢獻》[5]。這些文獻都對我們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幫助。戲劇是另一個層面上的“故事”,要著重了解戲劇的文化背景、古代展現(xiàn)、人文景觀等。換而言之,戲劇是徐州漢代故事的文化表達。
徐州地方戲劇——柳琴戲,早期稱“肘鼓子”,也稱“小戲”“拉呼腔”“拉后腔”等,俗稱“拉魂腔”。柳琴戲作為一種地方戲,生于民間,長于民間,表演內(nèi)容大多以人們熟悉的漢代故事為模版,與古代底層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得到人們的喜愛。它以獨特的唱腔與藝術表現(xiàn)力,風靡于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四省的交界區(qū)域,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柳琴戲作為徐州特色的地方文化,代表徐州漢文化的風土人情,對研究徐州漢代故事有著深遠的意義。為了深入了解柳琴戲的魅力,我們實踐小組特意來到徐州云龍湖柳琴戲劇團,團里的戲劇愛好者在云龍湖周邊張口亮嗓,有老有少,個個中氣十足,圍觀人群紛紛叫好,一曲已盡仍然意猶未盡。
中國戲劇起源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歌舞。漢代,歌舞已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特別是被我們稱為長袖細腰的舞蹈,代表著中華民族舞蹈藝術發(fā)展的方向。其中就有許多反映在徐州漢畫像石中的樂舞圖像。
徐州漢畫像石的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既有神話傳說,又有歷史典故,還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墓葬規(guī)模和風俗代表著這個時代人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如果說任何藝術品都有自己表達的話,那么徐州漢像石的表達正是簡約的輪廓、夸張的線條,正是這些藝術語言成就了漢畫像石在中國藝術寶庫中的地位。而且徐州的漢代匠人往往突破固有,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石刻中有車騎出行、賓主宴見、擊劍比武、樂舞百戲、奔逐狩獵、耕種紡織、珍禽異獸、仙人搗藥、玉兔守鼎等圖案,是研究漢代社會的一部“繡像的史書”。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天上的神仙世界和表示祥瑞的珍禽異獸,描繪的主要是墓主人在死后祈求步入仙境;一類是以魔幻現(xiàn)實手法表達人間的現(xiàn)實社會,描繪的大多是墓主人生前享樂的生活場景及漢代社會的民俗風貌。除上述兩種之外,漢畫像石中還有很多描寫歷史故事、征戰(zhàn)習武的題材。漢畫像石在古代藝術上獨具特色,對漢代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有全方位的表現(xiàn),是浩蕩漢風和宏大漢代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6]。
楚王陵、漢兵馬俑博物館、漢畫像石博物館、水下兵馬俑博物館等構成徐州漢文化景區(qū),吸引許多中外游客。為此我們研究小組專門到徐州漢文化景區(qū)進行實地考察。其中最值得探究的是徐州漢畫像石博物館。徐州是中國漢畫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F(xiàn)在徐州地區(qū)大多數(shù)漢畫像石都珍藏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內(nèi),只有少部分對外展出。我們小組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坐落在云龍山風景區(qū)的徐州漢畫像石館,館內(nèi)以神道天路、祠堂敬祖、天工神韻、漢石春秋等六個方面為主線,將漢畫像石一塊一塊連接起來,每座漢畫像石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漢畫像石像一片一片的拼圖繪制出一幅完整的兩漢風俗文化圖,使我們仿佛置身于恢宏的大漢帝國,被漢畫像的磅礴氣象所撼動。
為此,我們研究小組更是走訪徐州馬莊。馬莊作為徐州年代較久遠的村莊,這里生活了許多高壽老人。我們的目的是實地走訪這些村莊的老人,探尋徐州久遠的漢代故事。通過一天的走訪,我們了解到徐州馬莊一些年紀大的老人們的住址,然后進行采訪。通過老人們的講述,我們知道了許多關于徐州的故事,例如東坡回贈肉、賈汪素火腿等,還有劉毅外傳、豬八戒出世、彭祖醉酒、霸王追韓信、四面楚歌等。無論是徐州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還是山水傳說、人文故事都帶有徐州本地的特色。
在馬莊廣場佇立的是高大雄偉的神農(nóng)雕像,神農(nóng)氏,即炎帝,中國上古部落聯(lián)盟首領,與黃帝并稱為中華始祖。相傳炎帝發(fā)明耒耜、嘗遍百草、發(fā)明醫(yī)藥,因此號神農(nóng)氏。雕像手持神鞭,英姿勃發(fā),相傳神農(nóng)嘗百草,用鞭子去打草,看藥草變化的顏色,用以確認百草的毒性。我們詢問馬莊有關負責人藝術雕像的文化故事,有關負責人介紹神農(nóng)雕像放置廣場中央有祈禱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愿望。
在馬莊最出名的是香包。香包,又稱“香囊”,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品,漢代就已融入人們的生活?,F(xiàn)在“徐州香包”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其中馬莊王秀英老人的“鴛鴦戲水”香包成為代表作品,馬莊人還非常重視香包品牌的打造。以中藥香包傳承人王秀英的名字注冊“王秀英中藥香包”品牌商標,并申請相關專利,由王秀英帶領村民制作、加工。習近平總書記就曾親自到徐州的馬莊村考察,并且親自買了一個王秀英老人所做的香包。走進馬莊香包文化大院,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古色古香的建筑,香氣撲鼻的各色香包,是集香包設計、制作、展示、體驗、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產(chǎn)業(yè)基地[7]。我們研究小組實地考察了香包的制作過程,并采訪了王秀英老人的兒媳婦,了解到香包上不僅會繡上一些祝福寓意的圖案,更會繡上一些從祖輩流傳下來的故事。這不僅能傳播中國徐州的香包文化,更是研究徐州漢代故事的有力證據(jù)。
所有的民間文化基本都來源于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徐州的民間故事也不例外。徐州漢代故事包含著許許多多作者的情感寄托,是無數(shù)時間積攢下來的徐州人內(nèi)心深處的表達。本文所探究的是徐州地區(qū)漢代故事的文化表達,包括文學、音樂、戲劇、藝術及多感官所表達出的文化的信息。講好徐州漢代故事,是弘揚徐州兩漢文化、為培養(yǎng)四有公民做道德基礎的一項思想工程。通過講好徐州漢代故事,創(chuàng)建具有徐州特色的文明城市,培育具有徐州特色的文化特色。通過大范圍基礎推廣徐州漢代故事,提升徐州市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更在繼承中不斷發(fā)展?jié)h文化。當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民生”建設,號召每一個公民都以人文情懷看待故事文化,實現(xiàn)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目標。最后,通過對徐州漢代故事的文化表達的研究使徐州漢文化在發(fā)展的道路上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漢民族是華夏的主體民族,文化發(fā)展脈絡從蠻荒時期開始從未間斷。文化主體更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文明聚人心,文化塑秩序。漢文化的發(fā)展脈絡是人心體悟自然、天道,而得至善、真我的過程[8]。
參考文獻:
[1]張云霞.徐州兩漢文化的當代探討價值[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04):83-85.
[2]韓磊,卞靖.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促進文化產(chǎn)業(yè)繁榮發(fā)展[J].宏觀經(jīng)濟管理,2013(11):76-78.
[3]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徐州戲劇史》出版發(fā)行[N].徐州日報數(shù)字報,2019-01-03.
[4]刁海軍,尹釗,張繼超,戴雪峰,桑成星.刻在石頭上的永恒樂章——徐州漢畫像石概說[J].東方收藏,2010(09):13-15.
[5]關娟娟.講好中國城市故事[J].對外傳播,2013(06):28-29.
[6]唐廷波.奏響農(nóng)民就業(yè)“交響曲”[J].公民導刊,2014(05):30-31.
[7]張建光.實施六大精品工程 ? ?加快重點區(qū)域綠化[J].內(nèi)蒙古林業(yè),2013(12):6-7.
基金項目:徐州工程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