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艷
【摘 要】 目的:探討旋提手法配合頸椎康復操防治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7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單一的旋提手法治療,設立研究組給予旋提手法配合頸椎康復操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復發(fā)情況。結果:給予旋提手法聯(lián)合頸椎康復操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給予單一旋提手法治療的對照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的頸椎曲度具有一致性,可用作研究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頸椎曲度均增大,研究組患者頸椎曲度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隨訪一個月后復發(fā)例數(shù)為1例(2.56%),隨訪3個月后復發(fā)例數(shù)為1例(2.56%);對照組患者隨訪一個月后復發(fā)例數(shù)為2例(5.13%),隨訪3個月后復發(fā)例數(shù)為6例(15.38%),兩組數(shù)據對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旋提手法配合頸椎康復操防治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顯著,有效降低復發(fā)幾率,改善患者頸椎曲度,提高臨床治療質量,適用于臨床。
【關鍵詞】 旋提手法;頸椎康復操;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009-01
本項研究特選取78例神經根頸椎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旨在觀察旋提手法配合頸椎康復操防治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7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患者39例,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在38歲到68歲之間,平均年齡(52.18±3.42)歲,病程7個月到7年,平均病程(3.64±1.08)年;對照組患者39例,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齡在40歲到70歲之間,平均年齡(52.08±3.36)歲,病程5個月到8年,平均病程(3.59±1.12)年;納入標準:(1)均符合臨床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2)對本項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治療依從性較好的患者;(4)具有良好的認知功能;排除標準:(1)精神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患者;(2)皮膚破損、血液感染疾病的患者;(3)精神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患者;(4)嚴重心、肝、腎等功能不全患者;(5)惡性腫瘤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無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單一的旋提手法治療,研究組給予旋提手法配合頸椎康復操治療,具體操作:(1)旋提手法:取患者端坐位,目視前方,醫(yī)師于患者側后方,先采用揉、滾、按等手法放松患者頸肩部位肌肉,改善肌肉筋膜黏連情況,手法操作持續(xù)5~10min為宜;囑患者頭部順醫(yī)師手法進行水平旋轉,旋轉角度至最大后屈曲至最大程度,反復進行,充分活動頸部肌肉;醫(yī)師用肘固定患者頭部,要求肘窩下抵患者下頜并將患者頭部緊貼于醫(yī)師前胸,垂直進行牽引,并叮囑患者放松不要用力,瞬間用短力提拉肘部,操作成功時可聽到彈響,力道適中,不可強求彈響,每隔1日進行治療,每次持續(xù)時間10~15min為宜[1-3];(2)頸椎康復操:①取患者站立位,放松頸肩,頸椎緩慢拔伸保持5s后恢復;②回頭望月:拔伸患者頭部同時向左旋轉至最大程度;③旋頸望踵:拔伸患者頭部同時向左、右旋轉至最大程度,旋轉同時叮囑患者看向對側足跟;④搖轉雙肩:取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擴展雙肩至最大程度;⑤雛鳥起飛:取患者中立位,腳與肩同寬,雙手置于背部呈十字交叉向下延伸,同時雙肩上提,頭頸緩慢向后延伸至最大程度;每項運動持續(xù)5s為宜,每日10次[4-5]。
1.3 評價標準
本項研究通過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有效情況,分為顯著(療效指標≥70%,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有效(70%>療效指標≥30%,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
與無效(30%>療效指標,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等三個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給予患者X線檢查,計算患者頸椎曲度,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曲度;隨訪患者治療后1個月和3個月后復發(fā)情況[6]。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組研究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的分析和處理,其中兩組患者治療有效情況及復發(fā)情況等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治療前后頸椎曲度情況等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情況對比,如表1,給予旋提手法聯(lián)合頸椎康復操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治療無效例數(shù)為1例(2.56%),治療有效率為97.44%;給予單一旋提手法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治療無效例數(shù)為9例(23.08%),治療有效率為76.92%,兩組數(shù)據對比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頸椎曲度情況對比,如表2,兩組患者治療前的頸椎曲度具有一致性,可用作研究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頸椎曲度均增大,研究組患者頸椎曲度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對比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對比,如表3,隨訪患者1個月后和3個月后頸椎病復發(fā)情況,研究組患者隨訪一個月后復發(fā)例數(shù)為1例(2.56%),隨訪3個月后復發(fā)例數(shù)為1例(2.56%);對照組患者隨訪一個月后復發(fā)例數(shù)為2例(5.13%),隨訪3個月后復發(fā)例數(shù)為6例(15.38%),兩組數(shù)據對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熊國龍[7]學者研究結果顯示,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給予旋提手法聯(lián)合頸椎康復操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頸椎曲度,利于緩解頸椎肌肉緊張感,恢復頸椎活動功能,改善患者疼痛等不適癥狀;同時頸椎康復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緩解中樞神經的緊張性,改善頸椎功能及代謝功能,降低患者復發(fā)幾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大力推廣。本項研究結果顯示,給予旋提手法聯(lián)合頸椎康復操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治療無效例數(shù)為1例(2.56%),治療有效率為97.44%;給予單一旋提手法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治療無效例數(shù)為9例(23.08%),治療有效率為76.92%,旋提手法聯(lián)合頸椎康復操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兩組患者治療前的頸椎曲度具有一致性,可用作研究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頸椎曲度均增大,研究組患者頸椎曲度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頸椎功能得到了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有效縮短了治療周期,降低治療費用;研究組患者隨訪一個月后復發(fā)例數(shù)為1例(2.56%),隨訪3個月后復發(fā)例數(shù)為1例(2.56%),對照組患者隨訪一個月后復發(fā)例數(shù)為2例(5.13%),隨訪3個月后復發(fā)例數(shù)為6例(15.38%),研究組復發(fā)幾率低,旋提手法配合頸椎康復操有效提高臨床治療質量,確保患者生活質量,與熊國龍[7]學者研究具有一致性。
綜上,旋提手法配合頸椎康復操防治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顯著,有效降低復發(fā)幾率,改善患者頸椎曲度,提高臨床治療質量,適用于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立國,張旭,馮敏山等.旋提手法配合頸椎康復操防治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應用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9(12):1324-1327.
[2] 聶達榮,張加芳,楊善文等.定點旋頸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5,6(16):10-12.
[3] 李妍.旋提手法按摩聯(lián)合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綜合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5,27(21):116-117.
[4] 李志強,王成就,朱智文等.旋提手法聯(lián)合頸椎康復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5(23):39-40.
[5] 梁海棠,曾旋,李范強等.推拿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10):168-170.
[6] 汪身強.定點手法復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23例[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5,6(12):52-53.
[7] 熊國龍.旋提手法配合頸椎康復操防治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應用研究[J].雙足與保健,2017,26(1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