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塔力甫江?庫爾班
【摘 要】 目的:探討消化道腫瘤腹腔轉移淋巴結調強放射治療(IMRT)的價值。方法:選擇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50例消化道腫瘤腹腔淋巴結轉移患者作為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調強放射治療,觀察分析臨床療效。結果:①50例患者中,11例(22%)完全緩解,21例(42%)部分緩解,15例(30%)穩(wěn)定,3例(6%)進展,總有效率為64%(32/50)。②50例患者,7例發(fā)生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7/50)。結論:調強放射治療消化道腫瘤腹腔淋巴結轉移患者,療效顯著,值得推廣借鑒。
【關鍵詞】 消化道腫瘤;腹腔轉移;淋巴結;調強放射;價值
【中圖分類號】R5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234-01
消化道腫瘤是常見疾病,發(fā)病率高,臨床上,一般采取手術方案治療,然而,術后病人容易出現(xiàn)腹腔淋巴結轉移現(xiàn)象,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轉移率達39%,此類轉移患者,多數(shù)選擇全身化療配合中醫(yī)或者生物治療[1]。由于腫瘤的緩解期較短,緩解率不高,加上腹腔淋巴結位置較深,射線照射周圍正常組織后,容易引起放射性腸道損傷,進而對腫瘤放射劑量產(chǎn)生抑制作用,因此,常規(guī)放療的整體療效欠佳。我院選擇于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間收診的50例患者作為對象,探討分析消化道腫瘤腹腔轉移淋巴結調強放射治療的價值,現(xiàn)在將研究情況總結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50例消化道腫瘤腹腔淋巴結轉移患者作為對象,29例男性,21例女性,最小25歲,最大74歲,平均年齡(52.46±5.61)歲。疾病類型:7例食管癌,19例胃腸道腫瘤,15例肝膽腫瘤,9例胰腺癌。臨床分期:9例Ⅲ期,41Ⅳ期。所有病例臨床資料完整,且經(jīng)病理證實確診,放射治療前,經(jīng)腹部CT與實驗室檢查腫瘤標記物,腫瘤直徑最小1.5cm,最大6.4cm,平均(3.5±0.38)cm。治療前,Karnofsky(KPS)[2]評分大于60分,均為單一病灶,排除其他部位腫瘤轉移患者,排除合并有其他腫瘤、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精神障礙、耳聾啞巴、無法正常交流的患者排除。
1.2 方法
本組50例患者均接受調強放射治療,指導病人處于平靜呼吸狀態(tài)下,進行螺旋CT掃描(間距設定3mm,層厚設定3mm),數(shù)據(jù)按照Dicom格式傳輸至放射治療計劃系統(tǒng)(ADAC)中,圖像三維重建?;诖?,臨床醫(yī)師勾畫出危險器官,如小腸、十二指腸、肝臟、胃、脊髓以及腎臟等。根據(jù)ICRU50及62報告,明確肉眼腫瘤靶區(qū)(GTV),考慮到PALN于平靜呼吸條件下可能發(fā)生小移動現(xiàn)象,GTV均勻外放1.0cm設置為臨床靶區(qū)(CTV),且注意避開腎臟、脊髓等OAR。調強放射治療共包括7個共面野,角度基本圍繞靶區(qū)分布,且分布均勻,同時,根據(jù)靶區(qū)位置與形狀,進行稍微調整,射野形狀于BEV方向上適形于CTV,且外放3mm射野邊界,即計劃靶區(qū)(PTV)。輸出能量選擇6MV-X線,參考RTOG0225相關規(guī)定,決定處方劑量:①GTV,64Gy/29次,220cGy/次;②CTV,52Gy/29次,180cGy/次,5次/周。其中,95%等劑量曲線包繞GTV及CTV。
1.3 療效評定標準
(1)根據(jù)實體腫瘤療效標準,評價近期療效,包括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wěn)定和進展。
(2)觀察患者毒副反應。
2 結果
2.1 近期療效
本組50例患者,通過調強放射治療,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或者消失,其中,11例完全緩解,占22%(11/50),21例部分緩解,占42%(21/50),15例穩(wěn)定,占30%(15/50),3例進展,占6%(3/50),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為64%(32/50)。
2.2 毒副作用
50例患者中,1例厭食,1例腹瀉,3例白細胞下降,2例血小板下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7/50)。
3 討論
如今,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消化道腫瘤發(fā)病率逐年升高,成為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學習的重要疾病,嚴重時,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臨床上,一旦確診消化道腫瘤,需盡早給予對癥治療。目前,大部分消化道腫瘤患者,選擇手術治療,而腹腔淋巴結轉移是影響臨床療效的重要因素。腹腔淋巴結轉移,屬于晚期腫瘤的失敗模式,影響腹腔神經(jīng)叢,可引起持續(xù)腹痛、腹脹、腰背痛、惡心嘔吐等癥狀,降低患者生存質量。放療(radiation therapy)即放射治療,是一種利用放射線治療腫瘤的局部療法[3]。調強放射治療,即調強放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是三維適形放療的一種,其要求輻射野內劑量強度遵照一定要求進行調節(jié)。調強放療,基于各處輻射野與靶區(qū)外形一致條件下,根據(jù)靶區(qū)三維形狀以及要害器官與靶區(qū)的具體解剖關系,調節(jié)強度,單個輻射野內劑量分布并不均勻,但是,相比三維適形,整個靶區(qū)體積內劑量分布更均勻[4]。調強放療,通過適度調節(jié)腫瘤與正常組織劑量百分比,提升腫瘤靶區(qū)劑量,降低正常組織劑量,增加腫瘤控制率,減輕對正常組織及危急器官的傷害。本文通過觀察50例患者調強放射治療情況發(fā)現(xiàn),總有效率為64%(32/50),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7/50)。
綜上,消化道腫瘤,若是發(fā)生腹腔淋巴結轉移,臨床可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選擇調強放射治療,有效控制病情,緩解病癥,減少不良反應,改善預后,延長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馬瑞忠,劉洪明. 消化道腫瘤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的治療進展[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7):78-81.
[2] 張新良,王曉萍,丁巍,劉海,李金凱. 消化道腫瘤腹腔淋巴結轉移3D-CRT治療的臨床觀察[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18(13):1039-1042.
[3] 徐文靜,劉德干,翟晨彤,解軍. 惡性腫瘤腹腔淋巴結轉移三維適形放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 腫瘤基礎與臨床,2016,29(05):400-404.
[4] 代曉強. 熱療聯(lián)合化療對胃腸道腫瘤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療效分析[D].泰山醫(yī)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