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
教材簡析:
《白楊》是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走進西部”?!栋讞睢芬晃膶懥艘晃辉谶吔ぷ鞯母赣H回到內(nèi)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借以表達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發(fā)芽、成長。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征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課文含蓄凝練,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在樸素平淡的風景畫中蘊含著濃郁的詩意。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教學的重難點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中要落實“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的要求。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在祖國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駝鈴悠悠的絲綢古道,還有那茫茫無邊的戈壁灘。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生長在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
2.觀圖思考。(多媒體展示一幅茫茫的戈壁沙漠白楊圖)在這樣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車,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戈壁上的白楊樹是什么樣子的?(朗讀兩個孩子的對話,了解白楊樹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
設計意圖: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情境,增加了教學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新奇性,吸引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直觀的圖畫,一下子把學生帶到那風沙迷蒙的大戈壁,為理解白楊和爸爸的品格作了很好的鋪墊,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讀書的欲望。
二、自學課文,總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讀后想一想:課題是《白楊》,全文僅僅就是寫白楊嗎?課文寫了白楊的哪些特點?
2.檢查反饋。
(1)查字典并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戈壁 茫茫 清晰 分辯 介紹 撫摸
表白 沉思 渾黃一體 高大挺秀
(2)學生交流,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三、品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默讀課文。畫出爸爸介紹白楊樹的話,然后全班交流畫出的句子。
2.出示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復習以前學過的理解句子含義的方法: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聯(lián)系時代背景、抓住關鍵詞等,讓學生通過知識遷移來理解這三句話)
(1)第一句: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自由輕聲讀一讀這段話,運用“抓關鍵詞品讀”的方法,把“從來”一詞去掉和原句比較,啟發(fā)學生理解白楊高大挺秀的特點。板書:高大挺秀)
(2)第二句: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哪兒”可以是哪些地方?讓學生換成具體的地方說一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一下:戈壁是什么樣子?戈壁給人以什么樣的感覺?幫助學生理解白楊生命力頑強的特點。(板書:頑強)試著用“哪兒……哪兒……”造句。
(3)第三句: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多媒體再現(xiàn)白楊與風沙、雨雪、干旱、洪水抗爭的情景)
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充分感知形象,激發(fā)對白楊的崇敬的感情,體會白楊樹堅強不屈的品格。(板書:堅強不屈)讓學生用“不管……不管……總是……”贊美一下白楊。
設計意圖:初讀課文后,直奔重點,讓學生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高年級閱讀教學要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和學路和諧統(tǒng)一,同步進行,達到“入境始與親”“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通過對重點句的理解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既培養(yǎng)學生在一邊讀一邊思考中提出問題的能力,也促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習慣。引導學生進行說話,體會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特點,抓住寫白楊的關聯(lián)詞落實語言的訓練,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四、研讀課文,深入感悟
1.思考問題。爸爸的這番話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為什么爸爸的表情會嚴肅起來,接著又“浮起了一絲微笑”?
2.教師引讀:“他們只知道……”“他們卻不知道……”想一想:爸爸為什么把他們接到新疆去,你們知道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嗎?
3.討論爸爸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不僅自己要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還希望孩子們也能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話既回答了兒子的問題,又是在借白楊勉勵自己,教育孩子)
4.說一說,爸爸的心愿能實現(xiàn)嗎?(結(jié)合課文中的句子來談一談)
“那是因為他看見前進方向的右邊,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薄罢怯捎谝淮忠淮吔ㄔO者辛勤汗水的澆灌,曾經(jīng)荒涼的戈壁,如今已煥發(fā)出勃勃生機?!保ǔ鍪疚鞑拷裣Ρ葓D)
5.補充介紹西部建設者。孩子們由于年齡小的緣故,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建設者。這些建設者們,作為新疆生產(chǎn)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邊緣和自然環(huán)境惡劣的邊境線上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堅持不懈地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他們不知道新疆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那里的條件有多苦。當年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攝氏度的天氣里挖水渠,手都凍在了鋤頭上;有的時候,為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里,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千千萬萬的建設者,西部才有了如此巨大的變化。
設計意圖: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教學時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發(fā)學生思想上的共鳴,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華,既提高語文能力,又得到藝術(shù)享受。經(jīng)過一連串的引疑與讀、思活動,學生能步步深入地理解“爸爸”的心愿就是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并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由于時代的間隔,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難做到設身處地地心領神會,這些資料的補充,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理解了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的情懷。
五、總結(jié)全文,學習寫法
1.爸爸借介紹白楊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突出了建設新疆的心。這是哪種寫作手法?(借物喻人)
2.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在想什么呢?(理解“……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3.總結(jié)。通過學習,我們懂得了白楊,更懂得了一位扎根祖國邊疆的建設者的心,還知道作者寫白楊是為了——贊美建設者的奉獻精神。
設計意圖:作者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來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通過學習,學生已經(jīng)清楚地明白原來“樹似人,人似樹”啊!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合二為一,從而進一步體會文章在表達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
六、拓展延伸,群文閱讀
1.介紹茅盾的《白楊禮贊》。茅盾的《白楊禮贊》同樣是借物喻人的文章,讀一讀,想想文章借白楊歌頌了誰?(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堅持抗戰(zhàn)的北方農(nóng)民)
2.介紹艾青的《帳篷》。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情懷。
設計意圖:群文閱讀在教學中的運用,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自主閱讀的習慣起著重要作用。教學中合理引入相關閱讀資料進行主題閱讀,能讓學生通過閱讀深化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同時還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