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隋一朝對待東突厥的政策都被概括為“遠交近攻,離強合弱”。但具體到隋煬帝時代,在隋煬帝統(tǒng)治前中期,面對日益強大的東突厥,隋煬帝卻并沒有采取這個選項以削弱東突厥。這里隱含著隋煬帝的政治考量,也表現了隋煬帝在處理東突厥問題上的矛盾。但事實上,隋煬帝未能盡早地分裂、削弱東突厥實力不代表他放棄了傳統(tǒng)的“遠交近攻,離強合弱”政策,只是因為他準備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實施這一政策,但由于突發(fā)的遠征高句麗事件而功虧一簣。
【關鍵詞】隋煬帝;東突厥;遠交近攻,離強合弱
【中圖分類號】K241 【文獻標識碼】A
東突厥汗國是存在于隋唐之際的中國北方重要的游牧集團。如何界定東突厥汗國?多數學者如翁獨健在《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中就認為:“開皇三年(583),玷厥聯(lián)合阿波、貪汗、地勤察等突厥西部勢力進攻沙缽略可汗,并脫離其管轄。至此,突厥汗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币簿褪菍?83年突厥汗國的分裂當作是東突厥汗國出現的起點。也有學者如薛宗正認為,只有到了啟民可汗成為突厥汗國的大可汗,東突厥汗國才最終出現。但無論哪種說法,到了隋煬帝時代,控制北方草原的正是啟民可汗建立的東突厥汗國。所以,我們討論隋煬帝時代的東突厥汗國符合對東突厥的普遍定義。在隋文帝時代,由于啟民可汗實力弱小,隋王朝對東突厥的政策更多傾向于扶持。到了隋煬帝時代,由于東突厥實力的增長,限制的措施便逐漸多了起來。
以往對于隋朝對東突厥政策的研究,更多關注的是隋文帝君臣如何應用“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手段分裂突厥汗國,并使東突厥最終臣服于隋朝,但對于隋煬帝時代對突厥政策的研究則相對較少。而且以往的研究往往劃分時期,在各個時期內分析隋對突厥的政策,并總結概括不同時期的特點。這樣做容易忽視隋對突厥政策的連續(xù)性,尤其是“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傳統(tǒng)政策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蛘咭灿幸恍┭芯靠甲C各項具體措施,不利于對隋煬帝時期東突厥政策的整體把握。所以,本文試圖從宏觀的視角,審視隋煬帝時代對突厥政策的特點以及得失。
一、“遠交近攻,離強合弱”在隋煬帝時代的實施情況
討論隋代對東突厥的政策,“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政策是無法回避的。①在隋文帝時代,正是在這一外交政策下,隋朝達成了離間突厥汗國的目標,突厥汗國分裂成東西突厥,同樣在這一政策下,利用東突厥內部的矛盾,隋朝成功挑起了東突厥的內亂,趁機扶立啟民可汗做了東突厥的大汗。所以不得不說,“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政策在隋文帝時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不僅在隋文帝時代,在隋煬帝甚至之后的唐帝國時代,相關對外政策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政策的影響。正如陳凌所說:“不僅有隋一朝,甚至后來的大唐帝國,在應對周邊力量的時候,都遵循了‘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外交策略?!本唧w到隋煬帝時代,就曾經利用這一政策在西域挑動鐵勒進攻吐谷渾;在西突厥內部,煽動射匱可汗攻擊處羅可汗;在朝鮮半島試圖利用百濟和高句麗的矛盾,聯(lián)合百濟一起圍攻高句麗等一系列史實。這些都說明,整個隋煬帝的時代,“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外交政策始終是隋王朝周邊外交的主要政策。
同樣,在隋煬帝后期,面對日益強大的東突厥,隋煬帝想要故技重施,利用和親的手段挑撥東突厥內部始畢可汗和他弟弟叱吉設之間的關系,進而分裂東突厥。但由于叱吉設不敢接受隋朝的誘惑,這一計劃未能成行。東突厥經過隋文帝時代隋朝從軍事政治到經濟上的堅定支持,已經從當初啟民可汗僅帶領幾百人投奔隋朝的弱小力量發(fā)展出巨大的實力。正如大業(yè)初年司朝謁者崔君肅所說的那樣:“今啟民舉其部落,兵且百萬”,“啟民內附,先帝嘉之,賞賜極厚,故致兵強國富”。可見,早在隋煬帝初期,東突厥就已經頗具實力。所以問題在于,既然在隋煬帝初期,東突厥就已經有強大的實力,并給北方邊境帶來了壓力,為什么隋煬帝君臣沒有盡早施行“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政策,利用和親挑撥東突厥內部關系,削弱它的實力,反而等到東突厥實力已經強大到失控的時候,才想到使用這一傳統(tǒng)方法?是否由此可以說,在隋煬帝統(tǒng)治前中期,在對待東突厥的政策上,一定程度放棄了傳統(tǒng)的“遠交近攻,離強合弱”政策?
二、隋煬帝對東突厥政策上的矛盾
要想弄清楚隋煬帝統(tǒng)治前中期隋朝為什么沒有試圖通過“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政策削弱東突厥,就要探究這一階段隋煬帝對東突厥采取什么態(tài)度以及抱有什么目的。
隋煬帝對東突厥政策中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把東突厥納入自己的北部邊疆安全體系。早在開皇十三年,隋文帝和長孫晟計劃用和親的手段挑撥東突厥內部關系的時候,他們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讓染干,也就是后來的啟民可汗南徙,“使敵雍閭,以為邊捍”,利用染干,讓他為隋朝保衛(wèi)北部邊疆,協(xié)助防御都藍可汗的進攻??梢娎糜H附突厥守邊的想法由來已久。這是東突厥還未分裂的時候。等到東突厥內亂后,隋朝扶植的啟民可汗成了東突厥的大可汗,東突厥的臣服本身就極大地緩解了隋朝北部邊疆的安全壓力。不僅如此,隋煬帝還利用東突厥強大的實力解決了一些北部邊疆出現的安全問題,有效維護了隋朝整個北部邊疆的安全。如大業(yè)三年,隋煬帝北巡經過東突厥的勢力范圍,會見啟民可汗,就因為“磧北未靜”而要求啟民可汗“猶須征戰(zhàn)”。通過漠南的啟民可汗對付遠在漠北的其他游牧部落。大業(yè)元年,契丹入抄營州,隋煬帝命令韋云起帶領突厥軍隊前去討伐契丹部落,啟民可汗派遣了兩萬軍隊交由韋云起指揮,韋云起利用契丹對突厥的信任,大破契丹。這些都可以說是利用東突厥的實力和影響,穩(wěn)定隋朝北部邊疆安全的成功范例。正如王光照在《隋煬帝大業(yè)三年北巡突厥簡論》中所說:“鑒于隋與東突厥有一個既存的宗藩關系,并及隋北邊、西北各游牧軍事勢力存在一個‘連環(huán)牽制的格局,隋王朝權衡利害當難舍其借啟民力量以構建北疆屏障的戰(zhàn)略考慮……他(隋煬帝)的目的是實現對東突厥的有效羈控而將其納入王朝北部防御體制的特殊成分?!币舱怯袇f(xié)助隋朝維護北部邊疆的目的在,隋煬帝才沒有過早地采取削弱東突厥實力的手段。
其次,隋煬帝想通過東突厥實現對北方其他游牧民族的有效管理,進而實現隋朝在東亞的霸權。隋煬帝大業(yè)時期的東突厥堪稱是東亞的霸主之一。《舊唐書》形容大業(yè)時期的東突厥:“其族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余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睎|突厥控制了從東北亞、北亞到中亞的廣闊地域。所以,對于隋王朝來說,一旦控制了東突厥,就意味著間接控制了以上地區(qū)。事實上,在隋煬帝統(tǒng)治前中期,東突厥未反叛的時候,隋煬帝借助東突厥在北方草原的權威,已經實現了向北方游牧部落擴大影響力的目標。
大業(yè)三年,隋煬帝北巡到達了榆林,想要出塞陳兵耀武,同時召見啟民可汗,然后一路向東前往涿郡。隋煬帝派遣長孫晟通知啟民可汗早做準備。于是啟民可汗“因召所部諸國,奚、霫、室韋等種落數十酋長咸萃。”因為隋煬帝要來東突厥的勢力范圍內巡視,所以,啟民可汗就召集了自己管轄的各國以及各部酋長商量迎接隋煬帝的對策??梢?,此時東突厥是能夠控制廣大北部地區(qū)的國家和游牧部落的。同時,西域東胡各君長都在東突厥的帶領下向隋朝朝貢?!凹按髽I(yè)三年,煬帝在榆林,突厥啟民及西域、東胡君長,并來朝貢?!睎|突厥控制了北部的國家和部落,東突厥向隋朝臣服帶來了其他國家和游牧部落向隋朝的臣服和朝貢,而這些部落選擇跟隨東突厥的前提就是東突厥足夠強大。正如厲聲在《隋唐征伐高句麗芻議》里所做出的判斷:“隋朝通過啟民可汗控制、治理北亞及東北亞,成為整個東亞的霸主、世界性的大帝國?!彼宄怯欣脰|突厥管理廣泛的游牧部落的這一目的,所以對于隋煬帝來說,一個穩(wěn)定、強大同時又臣服于隋朝的東突厥更能適應隋煬帝控制北方、成為東亞霸主的戰(zhàn)略,所以也就不能更早地削弱東突厥的實力。
盡管隋煬帝為了大戰(zhàn)略而暫時不實行削弱東突厥的政策,但事實上,北方日益強大的東突厥,還是會給隋煬帝和他的大臣們帶來巨大的壓力。如段文振曾在大業(yè)初年指出:“竊見國家容受啟民,資其兵食,假以地利。如臣愚計,竊又未安。何則?夷狄之性,無親而貪,弱則歸投,強則反噬,蓋其本心也。臣學非博覽,不能遠見,且聞晉朝劉曜,梁代侯景,近事之驗,眾所共知。以臣量之,必為國患?!倍挝恼裨谶@里闡述了他對突厥的看法,可見他十分了解突厥的特點,并洞察了當時的局勢。他還提出了具體防御東突厥的措施,可以說是未雨綢繆,但遺憾的是隋煬帝未采納他的意見。文帝煬帝兩朝的重臣高颎也曾經在隋煬帝時對東突厥可能帶來的潛在威脅發(fā)出過警告:“此虜(啟民可汗)頗知中國虛實、山川險易,恐為后患?!睙o論是段文振還是高颎都對東突厥逐漸強大表達了憂慮,可見來自北方的壓力確實是隋煬帝時代人們不能忽視的主要問題。
于是就產生了一個矛盾:一方面,一個強大而穩(wěn)定的東突厥有利于保持北方草原的穩(wěn)定,有利于穩(wěn)固北部邊疆,甚至有利于實現隋煬帝稱霸東亞的戰(zhàn)略;而另一方面,一個強大的北方鄰居遲早是一個安全隱患。
三、隋煬帝解決矛盾的辦法
基于隋煬帝在對外戰(zhàn)略上的宏大野心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突厥政策的矛盾,隋煬帝對東突厥采取了既扶持又試圖加以限制的政策。扶持政策比如修建長城護衛(wèi)東突厥。有隋一代修建長城主要有七段,其中有兩段就是為了保衛(wèi)東突厥而建。隋煬帝大業(yè)三年,“詔發(fā)丁男百余萬筑長城,西據榆林,東至紫河?!贝髽I(yè)四年:“秋,七月,辛巳,發(fā)丁男二十余萬筑長城,自榆關而東”。按照王仲犖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對隋煬帝這兩次修建長城的目的的判斷:“是保護附塞突厥啟民可汗,使他不受來自北方的侵襲?!笨梢?,這是通過軍事手段扶持啟民可汗的東突厥。還有通過政治手段,通過抬升啟民可汗的地位來扶持東突厥的政策。比如在大業(yè)三年隋煬帝北巡到達啟民可汗牙帳的時候,就下詔“宜隆榮數,式優(yōu)恒典??少n路車、乘馬、鼓吹、幡旗,贊拜不名,位在諸侯王上?!睂⒚窨珊沟亩Y遇放在了諸侯王之上,可謂尊崇備至,以此成功拉攏了東突厥和其他北狄部落,從而引導他們臣服。
至于限制措施,隋煬帝時代最能體現他“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guī)摹”的施政特點以及好大喜功的個人風格的是隋煬帝的北巡。大業(yè)三年北巡途中下達的《優(yōu)啟民可汗詔》明確表明了北巡的意圖:“思播遠猷,光融今緒,是以親巡朔野,撫寧藩服?!蓖ㄟ^北巡展現隋朝光輝文明,以此來震懾北方各游牧民族,使他們臣服。而這正符合吳玉貴先生對隋煬帝對待周邊民族及其政權態(tài)度的判斷:“他(隋煬帝)相信內地先進的文物制度的示范和影響作用?!薄对涂たh志》則更露骨地提出:“煬帝北巡,陳兵塞表,以威北狄。”表明隋煬帝意圖用軍事震懾北狄,來保證他們的臣服。這“充分表明他軍事威懾構建基礎以收取全邊之效的邊疆策略思想。”無論是拉攏還是震懾,這一剛一柔的兩種措施都在客觀上達到了使東突厥以及其他北狄部落臣服的預期目標。
這些對東突厥扶持同時加以限制的措施雖然使東突厥臣服并穩(wěn)定了北方邊境,但其實并沒有實質削弱東突厥的實力,后來東突厥再次叛亂,并給中原帶來巨大危害的歷史證明,隋煬帝這一扶持加限制的措施失敗了。當隋煬帝意識到應該用離強合弱的辦法削弱已經控弦百萬的東突厥的時候發(fā)現已經晚了,這個時候的東突厥內部并沒有可以實施這一政策的內在矛盾。之后,隋朝君臣認為是東突厥中的重要謀臣史蜀胡悉為始畢可汗出謀劃策,于是就用愚蠢的計策殺掉了史蜀胡悉,識破了這一計謀的始畢可汗從此不再朝貢。殺掉東突厥大臣的辦法證明了隋朝對東突厥的強大無計可施了。而最終導致的后果,就是雁門之圍,東突厥與隋朝的徹底決裂。
四、更大范圍內的“離強合弱,遠交近攻”
既然隋煬帝時代對待東突厥主要是扶持并限制的政策,而最后一次使用“離強合弱,遠交近攻”也失敗了,并直接引發(fā)了東突厥的叛亂,那我們是否可以說隋煬帝時代對東突厥的政策溢出了對待東突厥的傳統(tǒng)方針“離強合弱,遠交近攻”?甚至暫時拋棄了這一政策?如果僅看隋與東突厥汗國之間的關系變化很難看到“離強合弱,遠交近攻”這一政策在隋煬帝時代發(fā)揮了什么作用,但如果我們從東西突厥和隋朝三者的關系來看,可能會發(fā)現隋煬帝在這一政策指導下規(guī)劃的遠大宏圖。
自從東西突厥徹底分裂之后,雙方就曾經長期敵對。大業(yè)初年,隋煬帝曾經派遣司朝謁者崔君肅帶著詔書安撫西突厥。當時處羅可汗是西突厥的大汗。崔君肅有意在交聘場合的言辭中打壓處羅可汗,就借東突厥來向處羅可汗施壓。他說:“今啟民舉其部落,兵且百萬,入臣天子,甚有丹誠者,何也?但以切恨可汗而不能獨制,故卑事天子以借漢兵,連二大國,欲滅可汗耳。百官兆庶咸請許之,天子弗違,師出有日矣?!北緛硭宄钖|突厥啟民可汗來壓制西突厥,卻說成啟民可汗準備借助隋朝的力量來進攻西突厥。隋朝利用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并將自己安置在了一個似乎更加公平的位置上。并且崔君肅進一步表明,如果西突厥想抵御來自東突厥的壓力,只有臣服于隋朝。這樣做就使突厥汗國東西兩部的矛盾更加深化,從而雙方都只能投向隋朝。而到這也就表現出了“離強”這一政策的特征。
但即使這樣,處羅可汗也并沒有完全臣服隋朝。大業(yè)六年,隋煬帝西巡,派遣侍御史韋節(jié)去召見處羅可汗,命令他在大斗拔谷相會。但是西突厥的貴族不答應這次會面,因此處羅可汗用其他原因辭謝了使者,拒絕了這次會面。隋煬帝很生氣,不知道怎樣處理處羅可汗的不臣行為。裴矩在旁出謀劃策,利用射匱可汗請求和親這個機會,故技重施,成功拉攏了射匱可汗。于是射匱可汗進攻處羅可汗,處羅可汗大敗,輾轉投奔了隋朝,并得到了隋朝的豐厚封賞。由此看來,裴矩策劃的推翻處羅可汗的計劃,就是長孫晟策劃推翻都藍可汗、擁立啟民可汗的翻版。而且更重要的是,隋煬帝還打算“復其(處羅可汗)故地”,但是因為“遼東之役”,牽制住了隋煬帝的精力而沒來得及成行。到這里隋煬帝想通過處羅可汗控制西突厥的意圖呼之欲出。隋煬帝想通過扶立一個完全臣服隋朝的西突厥可汗來控制西突厥,同時利用東西突厥的矛盾徹底分裂突厥汗國,削弱突厥汗國的總體實力。正因為東西突厥的對立,所以東西突厥不得不都投向隋朝以尋求支持,或者通過聯(lián)合隋朝獲得相對優(yōu)勢。而這一切,似乎和當年北周、北齊與突厥的關系如出一轍,但現在形勢正好發(fā)生了逆轉。隋煬帝存在一種利用東西突厥的對立相互牽制而自己從中漁利的意圖和趨勢。只不過隋煬帝沒等到扶立處羅可汗成為西突厥大汗,便因為突發(fā)的征伐高句麗而陷入了泥沼,而這個更大范圍內的“離強合弱,遠交近攻”戰(zhàn)略也最終功虧一簣。
所以,實際上在對付東突厥汗國的政策方面,隋煬帝君臣始終沒有放棄“離強合弱,遠交近攻”這一傳統(tǒng)政策。和隋煬帝時代主要推行的對東突厥既扶持又限制的政策相比,“離強合弱,遠交近攻”這一政策的生命力更加長久,而既扶持又限制的政策施行時間相對短暫,且效果相對有限。
五、結論
有隋一代,在處理與周邊民族,尤其是與靠近北部邊疆的民族關系的時候,主要采取的政策就是“遠交近攻,離強合弱”。到了隋煬帝大業(yè)時代,面對北方日漸強大的東突厥,隋煬帝一開始并沒有采取“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政策去試圖造成東突厥內部的分裂進而削弱東突厥的實力。原因在于:首先,他想要通過東突厥穩(wěn)定自己的北部邊疆,或者說由于東突厥的臣服,本身就解決了北部邊疆的危機,這也是隋朝對東突厥政策的基本出發(fā)點;其次,想要利用東突厥的影響間接統(tǒng)治北方游牧民族,以實現隋朝成為東亞霸主的目標。所以,一個強大而穩(wěn)定的東突厥符合隋煬帝的設想和目的。
但畢竟東突厥強大起來就會對隋朝的北部邊疆帶來壓力。于是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一方面強大的東突厥有利于實現隋煬帝的宏圖偉業(yè),另一方面也會帶來邊疆危機。所以隋煬帝采取了既扶持又限制的方法,一方面用物質與地位加以拉攏,另一方面用強大的武力與無與倫比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加以震懾,試圖迫使東突厥以及其他北狄臣服。隋煬帝這一方法暫時實現了對東突厥的征服,在東突厥啟民可汗時代,東突厥與隋朝的關系保持穩(wěn)定。
雖然隋煬帝試圖通過既扶持又限制的方式使東突厥臣服,但是他依然沒有放棄“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對待東突厥的傳統(tǒng)政策。隋煬帝試圖通過扶持隋朝在西突厥的代理人,完全控制西突厥,進而加深東西突厥的矛盾并造成對立,而隋朝坐收漁翁之利。只不過這一計劃未能完成,就因為突發(fā)的遠征高句麗事件而功虧一簣。
所以,隋煬帝時代對東突厥始終沒有遠離“遠交近攻,離強合弱”這一傳統(tǒng)政策,與此相比,隋煬帝的既扶持又限制的政策則顯示出了暫時性和有限性。
注釋:
①這一政策是由長孫晟系統(tǒng)提出的。原話是:“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魏征、令狐德棻撰.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1331.)
參考文獻:
[1]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薛宗正.突厥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3]陳凌.草原狼纛:突厥汗國的歷史與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4]魏征,令狐德棻.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5]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點校: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6]王光照.隋煬帝大業(yè)三年北巡突厥簡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0(1):70.
[7]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厲聲.隋唐征高句麗芻議[J].東北史地,2004(2):7.
[9]李鴻賓.隋朝的北部防務與長城問題[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4):44.
[10]王仲犖.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系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2]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作者簡介:陳虹池(1997-),男,吉林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