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雁
責(zé)任編輯:袁 媛
投稿郵箱:156118417@qq.com
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大理點蒼山,不僅因為神奇壯美的自然風(fēng)光馳名于世,同時還因為數(shù)千年來人類尋訪并與之親近的足跡而留有無數(shù)的人文佳話,直至今天依舊是世人心中一個神秘的向往。
位于蒼山背坡的石門關(guān)就是這樣一個神奇幽秘的去處,云遮霧繞、天開石門、碧水幽幽、危崖飛瀑、洞隱桃源、萬頃松濤……千百萬年來,地質(zhì)的演變與造化的神奇,在這里幻化出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和迷人風(fēng)光,從而吸收一代代文人墨客留連忘返,大旅行家徐霞客、被稱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狀元楊慎和大理一方巨儒李元陽等眾多才子佳人,均曾在此留下大量的名篇佳作。
陽春三月,萬物復(fù)蘇。借此次春行漾濞的機會,我終于來到向往已久的石門關(guān)。從漾濞縣城往南行車8公里,便來到石門關(guān)景區(qū)。下車往東,遠遠就能看到山峽盡頭漫山碧透的蒼山之中,有一道狹窄高危的石門在云山霧海中隱隱若現(xiàn)?!熬壪?,忘路之遠近”,幾轉(zhuǎn)幾彎,石門關(guān)就已近在眼前??上袷且环N特意的安排,曠野里的風(fēng)突然帶來一場清涼大雨,頓時大霧涌上,前不挨村后不著寨,我們一下子就被雨水和大霧隔在了隱世之外,茫茫然而不知何處!
幸好幾位同行的朋友帶有雨傘,雨水持續(xù)時間亦不長,而太陽一出,則云開霧散。在塵世中鉆營勞碌,我慶幸能有這樣一場大雨為我滌盡一身俗氣,可以一身清凈步入蒼山。石門關(guān)被譽作是“蒼山之門”,對我而言這還是一個神圣的心靈道場,十多年前,在我完成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中,就已經(jīng)有過一次魂牽夢繞的神游。但我想不到它竟是這樣奇跡般的存在。蒼山之中,陡然出現(xiàn)了一道大約兩百米長的一線天深谷,抬頭一看,兩面光滑的石崖恐有百米之高,危然不見天日,行于谷中,我能清晰地看到兩邊危崖上頗為對稱的山石洞穴,隱隱再現(xiàn)了地質(zhì)變幻在這座大山上留下的父性陽剛。
然而石門關(guān)卻絕不缺乏母性的柔美。崖下有路,路下面淌出一澗清水,泉潭瀑布,水流淙淙,往往成渠。而初入關(guān)口,我就發(fā)現(xiàn)石崖下面苔蘚滴露,綠樹垂蔭,不知何時鉆出地面的嫩草已經(jīng)把山谷漸漸染綠,一直連至峽谷深處的蒼松林莽之中,與近處散落的野芭蕉、栗樹和各種灌木融成一色。于是,松風(fēng)、流水、飄云、走嵐,相映成景,盡管天空依舊晴好,我卻感到一種徹骨的清涼。石門關(guān)內(nèi)無酷夏!這是被寫入各種佳篇美文的麗句,接而驕躁狂熱的盛夏到來,石門關(guān)絕對就是一個避暑度夏的絕妙幽所。
石門一過,地勢已隨彎轉(zhuǎn)崎嶇的小路抬升近百米。繞過一堵石崖,眼前豁然一片開朗,一種別有洞天的意趣不由得讓我們驚嘆,長谷若游,龍行山間,彎轉(zhuǎn)綿延,遙遙不知去處;而兩山危崖兀立,高逾百丈,但我已無遐遠望,因為山之一側(cè),又有一線瀑布疊折而下,有如名媛佳曲一唱三嘆之妙,盡顯山環(huán)水繞之美。及至飛泉跌落,則又有老樹、虹橋、奇峰、怪石左右相襯,我苦思冥想,卻早已語盡辭窮,再也找不出可以描繪這一意境的詞句來。
順著地勢稍為平緩的長峽,我們繼續(xù)向前登攀,拾級而上。這個純屬天工神跡的石門關(guān)峽谷,總有一種園林山水的妙趣,有時一堵崖、一塊石、一面灘或是一棵樹,都好似障眼法一般隱住后面的幽秘,所以我們移步換景,看流泉、觀危崖、望長空、嘆深谷、賞古樹,縱使思慮萬千,亦猜不透其中半點機妙。谷中忽見一塊巨石,足有數(shù)米之巨,旁邊卻了無土石連接,我聽同行的漾濞文友說,有地質(zhì)專家認為這是數(shù)萬年前山頂吹落的一塊巨石,從此遺存至此。而今,石關(guān)門依舊處于地質(zhì)演變活躍期,這樣的事故歷史上亦曾發(fā)生過……說話間,只聽一陣大風(fēng)從谷口刮過,抬頭一望,頂上危崖高聳,讓人不禁想起李元陽曾經(jīng)寫道的“忽驚飆從空中飛墜,聲如訇雷,凜乎不可留”,不由得一陣后背發(fā)涼。
蒼山石門關(guān),一個絕美的仙鄉(xiāng)險境!奇峰秀嶺,綠透天藍,碧水流泉,鳥語花香,難得這個尋幽探險之機,便是一次難忘的春天行記!
天空變得陰沉起來。我皺起眉頭,遠遠望著那個向往已久的云上村落。記得好友楊木華曾經(jīng)說過,蒼山向來天氣莫測,山下陰云,山間或許早已飄雨;山下小雨,山間可能會是大雨;山下大雨,山頂或許早已大雪紛飛。但此時,我卻見他像個孩童似的莞爾一笑,說:“也有可能山下陰云,山間反而會是晴空朗照!”
是的,我們一行穿破烏云來探春,山環(huán)路轉(zhuǎn)始得見,上到山上看見晴空朗照,好一派青草碧云天的岑靜!遠遠看到那一色麥苗青青,田園阡陌,炊煙裊裊,古樹緊挨,我又一下子變得歡快起來。雞犬相聞、房舍儼然的景致,讓人不禁想起了田園大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我明知這不是桃花源,而是蒼山西坡的光明,一個神秘得讓人無法琢磨的云上村落。
核桃源!此時,我依然還是忍不住地叫出了口。核桃又稱“胡桃”,據(jù)說是張騫從西域帶回的樹種,在中原地區(qū)已經(jīng)種植2000余年。然而現(xiàn)今考古研究卻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有大量明證表明核桃在漾濞生長的歷史已經(jīng)超過3500年。在距光明村直線距離不過三四公里的蒼山半坡吃水箐,有一幅馳名中外的蒼山古崖畫,其中繪有摘果的圖景,便有一些專家認為那是遠古時期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初民打核桃的豐收景象。
打核桃。我確信自己沒有說錯。在此之前,我曾經(jīng)多次來到漾濞,從蒼山與哀牢山相夾的峽谷進入,遠遠就能看到漾濞江兩岸密植的竹子,我知道它的存在就與核桃有關(guān)。秋來果子成熟,青年小伙子們砍倒長長的竹竿,剔光竹葉就制成了最簡單原始同時也是最實用的采摘農(nóng)具,然后舉著長竿用他們厚實有力的雙手抖落一地的果子,跟在后面的女孩會沿著一道道溝箐把果子拾回來。那時的漾江河谷,到處一片情歌傳唱!
我深知這其中最動人的景象,就發(fā)生在我此時立身的光明村。其實當車子開到山下七彎八拐的半途,我就已經(jīng)清楚地看到車窗外面密植的核桃樹,但來到村邊,接著又跟隨大伙一起走進村心,我才覺察到“核桃源”三個字賦予了這個村子最貼切的意蘊。因為相較于那些幼樹,這里生長的都是些上了年紀的古樹,100年、150年、200年、300年、500年……看著那些掛在樹上的標識牌,我心里不禁充滿敬畏。我深知在時光的長流中,漾濞人民與核桃世代相倚相生,人們用核桃果榨油、做菜、制糖、出售、加工飲料、制作手工藝品,綠化青山、脫貧致富,還可借此傳遞一生相許相托的衷腸。核桃源,核桃生長之源。而只有在這個古樹密集的村落,那些打核桃、唱情歌的故事才會更加動人委婉。
我們到這的今天,春光明媚。陽光穿透枝頭的核桃花,暖暖地照在地上。樹下的房舍、田園、流水、院落、空地,一切都變得岑靜無比。我喜歡這種被春光修飾的優(yōu)雅、明凈,可以靜靜地欣賞一色麥苗青青、菜花金黃和綠草如茵,也可以靜靜地聆聽雞鳴鳥唱、松風(fēng)陣陣和流水淙淙。然而讓人留連的還是這些古老的核桃樹,眼前的這些古老的樹陣勢宏大,老態(tài)畢顯,卻又生機勃勃,要緊的是盡管樹都一樣,但居然沒有兩株是相同的。蒼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光明村2400米的海拔高度,讓三月的早春乍暖還寒,尚未長出綠葉的核桃樹卻美態(tài)盡顯,盤曲的樹干如龍如蟒、如游如翔、如坐如立,好不神奇。在這里,它們就是自由生長的寵兒,長在村邊、房前、屋后、田頭、地腳、埂側(cè)、路心、溪畔,于是村人們也就依了它這種近乎執(zhí)拗的隨性,沒有一塊地、一間房、一條路是拗著核桃樹的習(xí)性開墾或修建的。似乎正因為這種和諧相依,茂密的核桃樹才可以在這塊土地自由生長。據(jù)說光明村超過200年樹齡的核桃樹就達1600多棵,其中更有1500年的古樹,被村民敬稱為“核桃樹神”,每年秋收時節(jié),村人們都要在這里舉行隆重的“核桃節(jié)”,祭祀樹神,祈愿來年果子豐收、諸事大吉,用最傳統(tǒng)的歌舞儀禮演繹人神共居的千年習(xí)俗,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一直傳承至今。
云上訪春見光明。我深信這不僅是個美麗的云上村落,還有云天環(huán)繞中的滿目春色、妙曼傳說!
毫無疑問,蒼山背坡的漾濞就是一個特征鮮明的地質(zhì)博物館。一個總面積不過1860平方公里的滇西小縣,海拔高差竟達3000米之多,于是在這塊窄小的土地上,高山、深谷、峰巒、平壩、河流、險灘、懸崖、瀑布、泉溪、密林、濕地、凍土、草甸……各種地形地貌盡情交匯演繹,千溝萬壑之勢獨顯自然之奇與山川之美。
這個春天,我終于有機會在漾濞看一次杜鵑爭艷的景象。然而在這里,人們習(xí)慣性地把杜鵑花較為集中的地點冠上一個普通家化的名字:大花園。比如蒼山西坡、金盞河、龍吐水、安南、馬鹿潭等等,哪想到達之后,方才知道那是真正百花爛漫的野地,而且陣勢的龐大也讓人驚奇,動輒便有上萬畝之闊。
石竹大花園就是這樣一塊純粹的花海野地。雖然漾濞到處奇峰怪石、竹林遍地,但石竹卻與字面上的意義毫無關(guān)聯(lián),并且令我頗為好感的是有那么多觀賞野杜鵑的“大花園”,只有石竹與蒼山無關(guān)。
蒼山西坡 王 軍/攝
富恒,這是漾濞西南角一個雞鳴三縣的山區(qū)鄉(xiāng)。而石竹只不過是群山之中一個連地圖上都看不到的名字。山高林密、千溝萬壑、地形復(fù)雜,這一點,它與漾濞的其他村鎮(zhèn)沒什么兩樣,但位置的偏僻,尋訪之路卻要遠比東片的河谷村落更為艱險。清早,我們坐車從漾濞縣城出發(fā),往北逆江而上,過不多久便轉(zhuǎn)入一條東西縱向的山谷,從此便在一道道河谷溝澗與山嶺梁坡中輾轉(zhuǎn),攀上一個個村莊,接著又把一座座山都降落到了腳底,直至氣喘如牛的車子把我們帶到人跡罕至的山巔,或許就是那種伸手便可以招云攬月的高度,有人告訴我說石竹到了。我開始看到車窗外云遮霧繞的密林中,散落著一棵棵杜鵑,而且大都是那種五六米以上的大樹。我相信它的存在應(yīng)該幾倍或是十倍地等同于我的年齡。但我更為驚詫的卻還是那千朵萬朵綴滿枝頭的陣勢,璨白或是白里泛紅的茄紫、霞蔚和如火的通紅,顏色的交融變換只會讓這樣的景致變得更加地神奇壯美。
我們停下車來,在一塊山間平地近距離地親近那一片花的海洋。在松樹、栗樹和許多不知名的灌木之間,密集的野杜鵑如擁如簇,總是一棵挨著一棵,一片連著一片,隨著山勢伸延至不見盡頭的遠方。走到一片花中,有的雖只齊腰,花卻開得艷麗,通紅通白的態(tài)勢,大朵大朵綴滿枝頭,已把綠葉完全掩在了后面;而有的卻有兩三人之高,立在眼前便是一株真正的瓊花玉樹。而且讓我感嘆的是這一株株花樹的可愛,或斜或立,或彎或曲,總之千奇百態(tài),每一種存在都是一樹美麗的風(fēng)景。
山勢起伏。眼前還是漫山遍野的杜鵑。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走近每一株或大或小的花樹盡情地賞玩、拍照、留影,但我卻舍不得摘一枝拿在手里,因為我已然發(fā)現(xiàn),眼前的杜鵑正是那種全然一色的通紅。馬纓花,我清楚這是野生紅杜鵑的另一個名字。我同時深知早年的云南大地交通不便,而穿梭于云嶺千山的馬幫隊伍便是連通這塊土地的橋梁,每至春來花開的季節(jié),那些遍生于山野的紅杜鵑,就常被趕馬人一枝一枝采摘下來縛在馬頭,把一匹匹不知疲憊行走的馬兒裝扮得更加英氣十足?;氐綁巫?、集鎮(zhèn)或旅店,他們會將采摘的花兒送給在家持操的妻子、兒女、親戚,或是情人……送給妻兒的,讓人動情;送給戀人的,會讓人動心。因為每個人都知道,這每一次趕馬回來,出入云巔霧海,其實已是在鬼門關(guān)外溜了一個來回。山間天象復(fù)雜,或許稍稍一陣大霧,有的人就真的不能回來了。所以每一朵遍生野地的杜鵑,都會有一個個凄美動人的故事流傳。
為了我們的到來,杜鵑花叢中,已有二十多個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彝族老鄉(xiāng)熱情地打起歌來,圍成一圈,載歌載舞,我在那些聽不懂的彝歌山歌中感覺到了他們的歡樂。于是我們舉起手機、相機,長槍短炮,把一個個動人的圖景攝入懷間。太陽升在正中,天氣熱了起來,歌舞已經(jīng)停了,人卻不知疲倦,我們便在這些彝族老鄉(xiāng)的帶領(lǐng)下,在這漫無邊際的花樹下踏起春來。但走不過幾步,就看見一棵被風(fēng)刮倒在地的大樹,熟知杜鵑生長習(xí)性的楊木華告訴我,這樹應(yīng)該有兩百年以上的樹齡。漾濞的大山氣候惡劣,有時一陣風(fēng)對于木質(zhì)較軟的杜鵑便已是致命一擊。而眼前的這一片浪漫之色,得來亦非易事,有一位老鄉(xiāng)告訴我,杜鵑花對環(huán)境非常挑剔,雨少了怕旱,雨多了怕冷;有人試圖將之移種山下,卻也因天氣太熱多不能成活。只有風(fēng)調(diào)雨順之年,花兒才可能如此繽紛浪漫??梢娢锔偺鞊瘢蛟S只有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頑強的杜鵑花才可以盡情演繹這種爭奇斗艷、競相綻放的大美。
我依舊舍不得帶走一朵野花。好友靜龍卻在花樹下給我摘到了一包鮮嫩的野蕨。我要帶回城市,讓舌尖慢慢品味這大山的出產(chǎn)和春天的味道。
路開始顛簸起來。車子下面響起了發(fā)動機的劇烈轟鳴。我睜開了眼睛。對于這樣彎拐扭曲的山路,我向來只能用閉眼的辦法,才能抵住那種天昏地轉(zhuǎn)的眩暈和內(nèi)心的恐懼。但我此時止不住的卻是內(nèi)心里的那一種悸動。車從漾濞縣城出發(fā),向西越過奔騰的漾濞江,從此駛?cè)雰缮较鄪A的這條著名古道。駛出漾濞縣城不久,汽車便一頭扎入起伏連綿的博南山中,從此又稱“博南古道”。山高谷深的特殊地型,加之沿途林莽蒼蒼、瘴氣橫生,短短不過一百余里的行程,便造就了九轉(zhuǎn)十八彎的險惡。同樣因為山高道險、氣候惡劣,這九轉(zhuǎn)十八彎間,衍生了大量的驛站和店鋪,從此博南山間又有了“九轉(zhuǎn)十八鋪”之說,路邊的柏木鋪、秀嶺鋪和太平鋪,都是從兩千多年的歲月長河中留下的地名。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漾濞山水地質(zhì)博物館般的千奇百態(tài)。汽車就在這一道道溝壑與山梁之間盤旋彎轉(zhuǎn),緩緩上升,我的眼睛亦被車窗外的景色吸引。沿路隨處可見的是核桃樹和梨樹,正是早春季節(jié),一串串核桃花漸漸干蔫凋落,枝頭開始長出青嫩的新葉。與核桃相接的是開得正酣的梨花,但它絕不是枯春里的那種單調(diào)和寡白,因為樹底純青的或是逐日泛黃的麥苗已在拔節(jié)抽穗,各種恰到好處的顏色在這里交融,反倒讓眼前的所見變得鮮亮起來。山勢不斷抬升,視野亦不斷開闊,直到離天空最近的分水嶺,我終于有機會看清這種獨具特色的山水地貌,數(shù)不盡的山梁,掩隱著數(shù)不盡的溝峽,果然一派千溝萬壑之勢,但連接這派氣象的依然是我剛看到的那種鮮活與悅目。
梅晉敏告訴我,從江邊的柏木直至山頂?shù)男銕X,再到峽谷深處的家鄉(xiāng)太平村,包括沿路的楊梅樹等等許多村落,這無盡的梨樹和核桃樹,就是在她離家讀書的這短短十多年間逐日種下并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如今已在漾濞群山之間綿延數(shù)萬畝。核桃、梨果成了山區(qū)農(nóng)村脫貧致富的命脈,而樹底的大麥、豌豆、蕎子、玉米和馬鈴薯等各種作物,則又兼顧了短期的效益。春來花開,秀嶺沿線,數(shù)萬畝山地一色梨白,又成了一塊令人向往的休閑觀光勝地……
我們的車停了下來,正好就是那段特殊路段的終點。僅僅9公里,其中的意蘊卻難以言喻。隨著一色花香走進秀嶺梨園,極目遠望,這漫山遍野的梨白緊隨一線道路伸延至不知邊際的遠方;靜觀眼前,只見梨花樹樹,叢生于房前屋后,挺立在山的褶皺里,綻放在田園山色中,意境難辭其美。那一枝枝一簇簇梨花,開得燦爛,開得自在,開得動人。招蜂引蝶,甜香誘人;隨風(fēng)起舞,落英繽紛。總之,一枝一簇都是景,一樹一園都成畫。一條條為觀光和采收梨果修筑的小道上,游人如蜂似蝶,趕趟兒一般,但每個人似乎除了專注地留影拍照和嘖嘖感嘆,已找不到其他絲毫的附加動作。
一山新綠譜芳華,萬壑梨白繡春風(fēng)。我似乎看到這漫山遍野的梨花之中又添了一條路,我知道這是一條全新的道路,一個滇西山區(qū)農(nóng)業(yè)縣在新時代的生態(tài)文明道路上開啟的綠色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