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人稱代詞中語法范疇的形態(tài)分化

2019-07-25 09:20韓笑馬清華
關鍵詞:人稱范疇代詞

韓笑,馬清華

(南京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46)

一、引言

人稱代詞表現(xiàn)語法范疇的形態(tài)分化,是語言類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以往的研究顯示,在不同語言類型中,人稱代詞程度不等地表達了人稱、數(shù)、性、格等語法范疇信息,但未能總結出不同語言類型中人稱代詞對語法范疇分化手段的共性與個性,未能揭示出人稱代詞分化的動因與機制。本文在浩繁的語言中隨機選取(適當兼顧地域分布)孤立語、粘著語、屈折語、復綜語各10種(語言名及引文出處見注釋①,正文不重復標注),根據(jù)定性分析和計量分析方法,對人稱代詞語法范疇(人稱、數(shù)、性、格)的分化模式、分化手段、有序關系和內(nèi)部機制進行跨語言考察。

二、人稱代詞的形態(tài)分化及其類型

人稱代詞對人稱、數(shù)、性、格的分化手段有5種:異根(用不同詞形)、屈折(局部語音要素的變化)、加綴(在原有詞形上添加詞綴)、同形(同形多義)、多式并用(綜合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分化手段,如:屈折+異根)。不同語言類型的人稱代詞,選用不同的分化手段。

(一) 人稱的分化

人稱分化是交際關系復雜化導致語義、語法復雜化的結果。分化模式有兩種:一是均衡對立型;二是視角分化型,僅見于三元二分的情形。以單數(shù)形式的人稱代詞為例:

1.均衡對立型

三元均衡對立型的人稱分化采用異根(例(1))、屈折(例(2))兩種手段。例(1)的3個人稱代詞均通過不同詞形進行分化,例(2)的3個人稱代詞均通過詞形局部屈折進行分化。如:

(1) t?i(1 單),mày(2 單),nó(3 單) (越南語)

(2) nti’(1單),piti’(2單),roti’/riti’(3單.陽/陰性) (鮑萊語)

2.視角分化型

人稱的視角分化型在理論上最多有3種,各有兩個層級(如圖1所示):(a)[±說話人]導入型,首先根據(jù)交際角色的說話人/非說話人對立進行分化;(b)[±在場]導入型,首先根據(jù)交際角色的在場/不在場對立進行分化;(c)[±聽話人]導入型,首先根據(jù)交際角色的聽話人/非聽話人對立進行分化,但這種嚴重偏離了人們對交際要素的重要性認知,因此在語言中并未見到。

視角分化型的人稱分化采用屈折、屈折+異根兩種手段。

A.[±在場]導入型。[±在場]導入型有屈折(例(3))、屈折+異根(例(4))兩種手段。例(3)第 1、2人稱是元音屈折。例(4)先用輔音屈折分化出第1、2人稱,再用異根分化出第3人稱。如:

(3) [[asinuma(1單),esinuma(2單)],sinuma(3單)](阿伊努語)

(4) [[m?n(1 單),s?n(2 單)],u(3 單)](維吾爾語)

B.[±說話人]導入型。[±說話人]導入型僅見于屈折+異根手段,如例(5)先用異根分化出第 1人稱,再用屈折分化出第2、3人稱:

(5) [u?31(1 單),[n?31(2 單),p?31(3 單)]](白語)

3.勢力對比

本文考察的40種語言中,人稱分化模式的勢力對比統(tǒng)計見表1。

由表1可知:①人稱分化通見于40種語言的人稱代詞。②視角分化型比均衡對立型略占優(yōu)勢。視角分化型中,[±在場]導入型(37.5%)>[±說話人]導入型(15%)。③均衡對立型只用單一手段(單式),視角分化型絕大多數(shù)用并用手段(多式)。④人稱分化的基本手段及其優(yōu)勢序列是:異根(87.5%)>屈折(57.5%)。它們也常配合使用,其優(yōu)勢序列為:異根+屈折(45%)>異根(42.5%)>屈折(12.5%)。⑤孤立語和屈折語多為均衡對立型,粘著語和復綜語多為視角分化型。⑥孤立語和屈折語分化人稱的優(yōu)勢手段是異根,粘著語和復綜語的是異根+屈折。異根勢力在孤立語、屈折語、粘著語中強于屈折,在復綜語中則相反。

(二) 數(shù)的分化

人稱代詞的數(shù)分化是交際角色的規(guī)模復雜化導致語義、語法復雜化的結果。分化模式有均衡對立型和視角分化型兩種。

1.均衡對立型

該型按數(shù)分化手段是單純還是多樣,分單式和多式兩種。

A.單式均衡對立。單式均衡對立的數(shù)分化手段有屈折(例(6))、異根(例(7))、加綴(例(8))3種。如:

(6) nti’(1 單),piti’(2 單),roti’/riti’(3 單.陽/陰性);biti’(1 復),yiti’(2 復),noti’(3 復) (鮑萊語)

(7) aku(1 單),ěngkua(2 單),dia(3 單);kami(1 復),kamu(2 復),měrěka(3 復) (馬來語)

(8) ?á(1 單),th(2 單),θū(3 單);?á tō(1 復),thtō(2 復),θū tō(3 復) (緬甸語)

B.多式均衡對立。多式均衡對立的數(shù)分化手段有異根+屈折+加綴(例(9))、異根+屈折+同形(例(10))兩種。例(9)中第1人稱用異根,第2人稱用屈折,第3人稱用加綴分化復數(shù)。例(10)中第1人稱用異根,第2人稱用屈折,第3人稱用屈折+同形+異根分化復數(shù)。如:

圖1 人稱視角分化圖

表1 人稱代詞的人稱分化模式的勢力對比表

(9) we22(1 單),mong44(2 單),wu44(3 單.陽性),bou22(3 單.陰/中性);bou35(1 復),me31(2 復),ji53min31(3復.陽性),min53min31(3 復.陰/中性) (苗語)

(10) ik(1 單),jij(2 單),hij/zij/het(3 單.陽/陰/中性);wij(1 復),jullie(2 復),zij(3 復) (荷蘭語)

2.視角分化型

數(shù)的視角分化型有3種,每種只有一個層級:[±在場]對立型、[±說話人]對立型、[±聽話人]對立型。在人稱的視角分化型中所沒有的[±聽話人]對立,卻可出現(xiàn)于數(shù)的視角分化型,因為數(shù)跟交際活動關系的直接、密切程度不如人稱,故較少受其制約。

A.[±在場]對立型。該型第1、2人稱數(shù)的分化手段或數(shù)形態(tài)相同,但與第 3人稱的不同。有加綴(例(11))、屈折+同形(例(12))、屈折+異根(例(13))、屈折+加綴(例(14))、異根+同形(例(15))等 5種手段。例(11)第1、2人稱復數(shù)加綴相同,與第3人稱復數(shù)加綴不同。例(12)用屈折和同形分化數(shù),第3人稱屈折變化與第1、2人稱不同。例(13)用屈折分化第1、2人稱復數(shù),用異根分化第3人稱復數(shù)。例(14)用屈折分化第1、2人稱復數(shù),用加綴分化第 3人稱復數(shù)。例(15)用同形表示第1、2人稱復數(shù),卻用異根分化第3人稱復數(shù)。如:

(11) [[watashi/watashi tachi(1 單/復);anata/anata tachi(2 單/復)];kare/kare ra(3 單/復) ](日語)

(12) [[ngay/nganku/nganki/nganki(1 單/雙/小群/大群.通格);nhinhi/nanku/nanki/nanki(2 單/雙/小群/大群.通格)];nukunu/nigunu(3 單.通格.陽/陰性),piguna(3雙.通格),pigunu(3 小群.通格),pigunu(3 大群.通格)](莫里帕塔語)

(13) [[bi/bo(1 單/復);?i/so(2 單/復)];i/t?dz?(3 單/復)](滿語)

(14) [[ben/biz(1 單/復.基本格);sen/siz(2 單/復.基本格)];o/onlar(3單/復.基本格)](土耳其語)

(15) [[ayv(1 單/復);nihi(2 單/復)];hi?a(3 單),vsgina(3復)](切洛克語)

B.[±說話人]對立型。該型第2、3人稱的數(shù)分化手段或數(shù)形態(tài)相同,但與第 1人稱的不同。有異根+加綴(例(16))、異根+屈折+同形(例(17))兩種手段。例(16)用異根分化第1人稱復數(shù),用加綴分化第2、3人稱復數(shù)。例(17)用異根和同形分化第 1人稱的數(shù),用屈折分化第2、3人稱的數(shù)。如:

(16) [m?n(1 單),biz(1 復);[s?n(2 單),sil?r(2 復);u(3單),ular(3復)]](維吾爾語)

(17) [anā(1 單),nahnu(1 雙),nahnu(1 復);[anta(2單),antumā(2 雙),antum(2 復);huwa(3 單),humā(3雙),hum(3復)]](阿拉伯語)

C.[±聽話人]對立型。該型第1、3人稱的數(shù)分化手段或數(shù)形態(tài)相同,但與第2人稱的不同。僅見于異根+加綴這一種手段。如例(18)用異根分化第 1、3人稱復數(shù),用加綴分化第2人稱復數(shù):

(18) [[?de11(1 單),fa53(1 復);na53(3 單),khun53(3復)];me?53(2 單),me?53ta53(2 復)](黎語)

3.勢力對比

本文考察的40種語言中,數(shù)分化模式的勢力對比統(tǒng)計見表2。

表2 人稱代詞的數(shù)分化模式的勢力對比表

由表2可知:①數(shù)分化通見于40種語言的人稱代詞。②視角分化型比均衡對立型略占優(yōu)勢。視角分化型中,[±在場]對立型(40%)>[±說話人]對立型(7.5%)>[±聽話人]對立型(5%)。③均衡對立型中,單式(37.5%)>多式(10%)。視角分化型中,多式(50%)>單式(2.5%)。④數(shù)分化的基本手段及其優(yōu)勢序列是:加綴(62.5%)>屈折(60%)>異根(35%)>同形(15%)。它們常配合使用,其優(yōu)勢序列為:屈折+加綴(25%)>加綴(22.5%)>屈折(15%)>異根+加綴(10%)>異根+屈折+同形(7.5%)>屈折+異根(5%):異根+屈折+加綴(5%):異根+同形(5%)>異根(2.5%):屈折+同形(2.5%)。⑤孤立語和復綜語多為均衡對立型,粘著語和屈折語多為視角分化型。⑥孤立語分化數(shù)的優(yōu)勢手段是加綴,粘著語是異根+加綴,屈折語是屈折+加綴,復綜語是屈折。

40種語言的人稱代詞數(shù)分化有單復數(shù)二分、單復雙三分、單雙小群大群四分(3至10為小群,10以上是大群)3種體制。二分體制語言占絕大多數(shù)(33種);三分體制占少數(shù)(6種,多見于復綜語);四分體制僅莫里帕塔語1種。二分體制語言分布序列為:粘著語(10種)>孤立語(9種)>屈折語(8種)>復綜語(6種)。三分體制語言分布序列為:復綜語(3種)>屈折語(2種)>孤立語(1 種)。

(三) 性的分化

性的分化是局部信息細化導致語義復雜化的結果。分化模式有兩種:一是均衡對立型;二是視角分化型,僅見于三元二分的情形。

1.均衡對立型

僅見于屈折手段。用該手段分化出陽、陰二元(例(19))或陽、陰、中三元(例(20))。如:

(19) r?r/r?t(3 單.陽/陰性) (阿拉姆布拉克語)

(20) εκεiυοs/κεiυη/εκεiυο(3 單.主格.陽/陰/中性)(希臘語)

2.視角分化型

性視角分化型有 3種:(a)[±陽性]導入型,根據(jù)陽性/非陽性對立進行分化;(b)[±陰性]導入型,根據(jù)陰性/非陰性進行分化;(c)[±中性]導入型,根據(jù)中性/非中性進行分化。如圖2所示。

視角分化型的性分化采用屈折、屈折+異根、屈折+同形、異根+同形等4種手段。

A.[±陽性]導入型。有屈折(例(21))、異根+同形(例(22))兩種手段。例(21)陰、中性是在陽性后加不同元音。例(22)先用異根分化出陽性,再用同形表示陰、中性。如:

(21) [o?(3 單.陽性),[o?a(3 單.陰性),o?o(3 單.中性)]](俄語)

(22) [wud(3 單.陽性),[boul(3 單.陰性),boul(3 單.中性)]](苗語)

B.[±陰性]導入型。僅見于屈折+異根手段。例(23)用異根分化出陰性,再用屈折分化陽、中性。如:

(23) [[is(3 單.主格.陽性),id(3 單.主格.中性)],ea(3單.主格.陰性)](拉丁語)

C.[±中性]導入型。有屈折+異根(例(24))、屈折+同形(例(25))、異根+同形(例(26))3種手段。例(24)先用異根分化出中性,再用屈折分化出陽、陰性。例(25)先用屈折分化出中性,再用同形表示陽、陰性。例(26)先用異根分化出中性,再用同形表示陽、陰性。如:

(24) [[lui(3 單.主格.陽性),lei(3 單.主格.陰性)],esso(3 單.主格.中性)](意大利語)

(25) [[mau33(3單.陽性),mau33(3單.陰性)],m?n22(3單.中性)](侗語)

(26) [[khau24(3 單.陽性),khau24(3 單.陰性)],man33(3 單.中性)](泰語)

3.勢力對比

本文考察的語言中具有性范疇的共17個,性分化模式的勢力對比統(tǒng)計見表3。

由表3可知:①人稱代詞有性范疇的語言占所選40種語言的42.5%,優(yōu)勢序列為:屈折語>孤立語:復綜語>粘著語。②視角分化型比均衡對立型略占優(yōu)勢。視角分化型中,[±中性]導入型>[±陽性]導入型>[±陰性]導入型。③均衡對立型都用單式手段,視角分化型更多是多式并用(53%)。④人稱代詞性分化的基本手段及優(yōu)勢序列為:屈折(82.4%)>異根(47.1%)>同形(23.5%)。它們常配合使用,其混單優(yōu)勢序列為:屈折(47.1%)>屈折+異根(29.4%)>異根+同形(17.6%)>屈折+同形(5.9%)。屈折最強勢,通用于均衡對立型和視角分化型。⑤孤立語、粘著語和屈折語的性分化多為視角分化型,復綜語多為均衡對立型。⑥孤立語分化性的優(yōu)勢手段是異根+同形,粘著語和復綜語是屈折,屈折語是屈折+異根。

圖2 性視角分化型圖示

表3 人稱代詞的性分化模式的勢力對比表

在與人稱分化的關系上,性分化強烈表現(xiàn)為視角分化的[±在場]導入型。凡人稱代詞有性范疇的語言,則其第3人稱必有性。第1、2人稱的性只是或有的,僅西班牙語、莫里帕塔語和阿拉伯語第1、2、3人稱都有性,前兩種語言是均衡對立型,后一種是[±說話人]導入型。荷蘭語第1、3人稱有性??鄢@4種語言,[±在場]導入型占76.5%。

(四) 格的分化

格的分化是句法功能復雜化導致語法復雜化的結果。就格本身而言,其分化都是[±主格/通格]對立的視角分化型。主格(nominative)或通格(absolutive)都是零形式或原式、基式(有些語言干脆叫基本格),其他格再行分化,根據(jù)它們與主格/通格的形式關系又可再分為兩類。

1.嚴格的[±主格/通格]對立型

嚴格對立型是指主格/通格和其他格嚴格對立。主格/通格是默認式(零形式),其他格在零形式基礎上進行分化,有加綴(例(27))、屈折(例(28))兩種手段。例(27)用原式確立通格,用加綴分化其他格。例(28)用原式確立主格,用尾部屈折確立其他格。如:

(27) a(1 單.通格),khEnE(2 單.通格),khunE(3 單.通格);a-o(1 單-方位格),kHEnE-o(2 單-方位格),kHunE-o(3 單-方位格);a-lam(1 單-奪格),kHEnE-lam(2單-奪格),kHunE-lam(3 單-奪格);a-nu?(1 單-伴隨格),kHEnE-nu?(2 單-伴隨格),kHunE-nu?(3 單-伴隨格);a-a?(1 單-比 較格 ),kHEnE-a?(2 單 -比較格 ),kHunE-a?(3 單-比較格) (林布語)

(28) je(1 單.主格),tu(2 單.主格),il(3 單.主格);me(1 單.直接賓格/間接賓格),te(2 單.直接賓格/間接賓格),le/lui(3 單.直接賓格/間接賓格) (法語)

2.非嚴格的[±主格/通格]對立型

非嚴格對立型是指主格/通格和某一個其他格同形,但和另外的格對立,有屈折+同形(例(29))、加綴+同形(例(30))兩種手段。例(29)用同形31調(diào)表示主格和賓格,再用屈折55調(diào)分化領格。例(30)第1、2人稱用同形表示通格和旁格,第3人稱用加綴分化通格和其他格。如:

(29) u?31(1 單.主格/賓格),n?31(2 單.主格/賓格),p?31(3 單.主格/賓格);??55(1 單.領格),n?55(2 單.領格),p?55(3 單.領格) (白語)

(30) sa(1 單.通格/旁格),wa(2 單.通格/旁格),a-r/a-b?(3 單-通格/旁格);sa-r-k’ya(1 單-增音-工具格),wa-r-k’ya(2 單-增音-工具格),a-b?-k’ya(3 單-工具格);sa-r-?w(1 單-增音-謂語格),wa-r-?w(2 單-增音-謂語格),a-r-?w(3 單-謂語格) (卡巴爾達語)

3.勢力對比

本文考察的語言中具有格范疇的共26個,格分化模式的勢力對比統(tǒng)計見表4。

由表 4可知:①人稱代詞有格的語言占所選 40種語言的65%,優(yōu)勢序列為:屈折語>粘著語>復綜語>孤立語。②嚴格對立型多于非嚴格對立型。③嚴格的[±主格/通格]對立型都是單式分化,加綴明顯多于屈折。非嚴格的[±主格/通格]對立型都是多式分化,屈折+同形明顯多于加綴+同形。④人稱代詞格分化的基本手段及優(yōu)勢序列是:加綴(50%):屈折(50%)>同形(38.5%)。它們常配合使用,其混單優(yōu)勢序列為:加綴(42.3%)>屈折+同形(30.8%)>屈折(19.2%)>加綴+同形(7.7%)。⑤粘著語和復綜語多為嚴格對立型,孤立語和屈折語多為非嚴格對立型。⑥格分化時,孤立語和屈折語只用或多用屈折+同形,粘著語和復綜語多用加綴。

格分化也可按與人稱的關系,分為均衡對立型和視角分化型兩種。均衡對立型較多,如例(27)的 3個人稱代詞的格分化手段和形態(tài)相同。視角分化型較少,只有[±在場]導入型(共9種),且多見于屈折語,如例(28)主格用原式,其他格用尾部屈折分化,但第 3人稱屈折不同。格分化跟人稱視角分化的關聯(lián)性明顯降低,有的看不出跟人稱的關系(如用聲調(diào)屈折分化格的例(29)),故不再細論。

三、人稱代詞形態(tài)有序分化的存在基礎及系統(tǒng)本質(zhì)

(一) 人稱代詞形態(tài)范疇的地位不均衡性及有序性對形態(tài)分化的影響

人稱代詞的4種語法范疇反映了語用、語義、語法的3個棱面。人稱和數(shù)反映了交際參與角色和參與者的規(guī)模,屬語用義;性反映了參與者恒定的現(xiàn)實屬性,屬純語義;格反映了組合關系上的功能,屬語法義。其中,人稱和數(shù)是必有信息,具有語言的強普遍性。馬清華、韓笑[40]指出稱代是語言中不可取代的基本迭代模式之一,人稱代詞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代償了(直指)重復或(依賴語境意會的)省略的表達功能,是語言復雜系統(tǒng)的重要存在基礎。如果沒有人稱范疇,人稱代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此,雖然人稱和數(shù)都是必有信息,但人稱是核心信息,數(shù)附麗在人稱之上。在人稱和數(shù)的矩陣關系中,人稱是橫向系列,數(shù)是縱向系列。人稱在數(shù)的默認式即零形式的單數(shù)里就得到分化,但數(shù)的分化需在人稱實體成分上進行。性和格是或有信息,具有語言的弱普遍性。從另一角度說,人稱和數(shù)是人稱代詞的內(nèi)部范疇,性和格是人稱代詞的外部范疇。格反映語法組合關系上的功能信息。如果說人稱、數(shù)、性是指稱類形態(tài),則格是結構類 形態(tài)。

人稱代詞諸范疇的地位不均衡性及有序性對人稱代詞形態(tài)分化造成了以下影響。

第一,就語言分布而言,40種語言中的人稱代詞都有人稱和數(shù)信息,有格語言 26種(屈折語 10>粘著語8>復綜語7>孤立語1),有性語言17種(屈折語10>復綜語3:孤立語3>粘著語1)。

第二,就人稱代詞各范疇分化手段及優(yōu)勢序列而言,人稱主要表現(xiàn)為詞匯性,性總體呈詞匯語法性,數(shù)總體呈語法詞匯性,格主要表現(xiàn)為語法性。人稱代詞各范疇分化手段及優(yōu)勢序列為:【人稱分化】異根>屈折【性分化】屈折>異根>同形【數(shù)分化】加綴>屈折>異根>同形【格分化】加綴:屈折>同形。四大范疇構成如下語法性增加而詞匯性減弱的序列:人稱>性>數(shù)>格。人稱、性、數(shù)的分化模式(從跟人稱的關系看)總體上都是多式并用的視角分化型居多,由于格范疇語法性和規(guī)則性程度升高,因此格分化相反只用或多用單一手段的均衡對立型。雖然在視角分化型中,四大范疇都是[±在場]導入/對立型居多,但在格分化中的比重比在人稱、數(shù)、性分化中的比重明顯降低。

第三,就優(yōu)勢分化手段跟語言類型的關系而言,無論哪種語言,人稱分化的優(yōu)勢手段都離不開異根,且都不用加綴。在優(yōu)勢單一手段中,異根見于人稱分化,屈折見于數(shù)、性分化,加綴見于格、數(shù)分化。具體情況是,孤立語人稱分化是異根,數(shù)分化是加綴,性分化是異根+同形,格分化是屈折+同形;粘著語人稱分化是異根+屈折,數(shù)分化是異根+加綴,性分化是屈折,格分化是加綴;屈折語人稱分化是異根,數(shù)分化是屈折+加綴,性分化是屈折+異根,格分化是屈折+同形;復綜語人稱分化是異根+屈折,數(shù)分化和性分化都是屈折,格分化是加綴。

第四,有時同樣用屈折手段,人稱和其他相關范疇所選介質(zhì)不同。以孤立語的上古漢語為例,歸納 7位音韻學者對上古人稱代詞擬音(見表 5),表中的人稱、數(shù)、格特征分析如下。

表5 上古漢語人稱代詞擬音表

由表5可知:①上古漢語人稱代詞內(nèi)部存在形義關聯(lián),總體上分化人稱、數(shù)和格的手段多為屈折,用聲母屈折分化人稱,用韻母屈折分化數(shù)和格。②第 1人稱“余、予”和第2人稱“汝”,第1人稱“臺”、第2人稱“而”和第3人稱“之、其”都是韻母疊韻,用聲母屈折分化人稱。③第1人稱代詞分為兩個語音系統(tǒng):d-系“余、予、臺、朕”和?-系“吾、卬、我”,第2人稱大致只有一個系統(tǒng):n-系“戎、汝、若、乃、而、爾”,都是聲母雙聲,用韻母屈折分化數(shù)。第 3人稱分為兩個系統(tǒng):“厥”自成一類,與“其”的聲母是雙聲,用韻母屈折分化格。“其、之”是韻母疊韻,用聲母屈折分化數(shù),是搭了人稱分化的便車。當輔音和元音都用作上古漢語人稱代詞的范疇分化手段時,顯然優(yōu)先把聲母屈折分配給人稱,然后才把韻母屈折分配給數(shù)和格。因為起首的輔音“往往承載著比元音重要得多的意義信息”[48]。這里的所謂“聲母屈折”可能是一種假象,究其本源很可能來自不同的“擬聲要素”[49],因而完全是詞匯性的。

第五,人稱代詞的格可應句法需要而產(chǎn)生,也可因需要消除而喪失。早期語言模式化水平低,語序不十分定型,語言理解強勢依賴語境和常識,如甲骨文句法[50]。一個簡單句里若出現(xiàn)兩個人稱代詞,往往造成歧義,即使語境和常識也無法幫忙消除。這種無奈從現(xiàn)代漢語話題句的限制就看得出來,比較主賓語不等勢的“我吃了飯|飯吃了我|我飯吃了|飯我吃了”和主賓語等勢的“我打了你|你打了我|*我你打了|*你我打了”。因此,早期語言里的人稱代詞更需要格的形態(tài)。人稱代詞可在語言史的早期完全獨立地發(fā)展出格的形態(tài),而無關乎名詞有還是沒有格的形態(tài)。遠古漢語的人稱代詞有人稱、數(shù)、格的區(qū)分,但名詞沒有格、數(shù)的區(qū)分。在最早出土文獻甲骨文里,人稱代詞的數(shù)區(qū)分嚴格,格區(qū)分傾向明顯。表6是對李曦[51]的統(tǒng)計結果進行再處理(撇開意義不明的用例)而得。

由表6可知,“余”為第1人稱單數(shù),多作主格,“朕”為第1人稱單數(shù),多作領格,“我” 為第1人稱復數(shù),多作主格。錢宗武[52]說:“甲文、金文有‘余’無‘予’?!渡袝贰ⅰ墩撜Z》、《孟子》則有‘予’無‘余’。先用‘余’,后用‘予’?!琛P畫簡約,周秦以后漸以代‘余’?!痹跀?shù)的分化上,張玉金[53]與其結論一致:第 2人稱代詞有“汝(單數(shù))、乃(單數(shù).領格)、爾(復數(shù))”,但用例極少。第3人稱代詞一說跟指示代詞“之”同形。一說尚未發(fā)現(xiàn),但有指示代詞“之”[51]。兩說實際無沖突。這也印證了先有第1人稱,后有第2人稱,最后有第3人稱的發(fā)生學序列,且印證了數(shù)是人稱代詞中的必有范疇。最早傳世文獻今文《尚書》里,仍有較明顯的格、數(shù)分化,將錢宗武[52]統(tǒng)計的今文《尚書》人稱代詞用例數(shù)歸總并進一步細算,得表7。

由表7可知,第1人稱“予”多用作主格.單數(shù),“朕”多用作領格.單數(shù),“我”多用作主格/領格.復數(shù)。第2人稱“汝”多用作主格.單/復數(shù),“爾”多用作主格.復數(shù),“乃”多用作領格.復數(shù)。第3人稱“之”多用作賓格.單/復數(shù),“其”多用作領格.單數(shù),“厥”多用作領格.復數(shù)。對比表 6、7可知,隨著時代發(fā)展,格分化的傾向程度趨降,但格分化傾向猶存。王力[54]指出:“到了西周,主賓格第1人稱的‘余、我’有混同的趨向。”在句法模式化水平逐漸升高、語序逐漸定型后,人稱代詞格分化的需要也慢慢隨之消失,因此,上古漢語人稱代詞的格區(qū)分從一開始就不嚴格,尚未向嚴格發(fā)展就趨于混同了。發(fā)展到后來,人稱代詞徹底失去了格的區(qū)別。

表6 甲骨卜辭第1人稱代詞功能及意義統(tǒng)計表

表7 今文《尚書》人稱代詞格、數(shù)統(tǒng)計表

第六,格范疇在人稱代詞中的地位大于性范疇,因此格范疇的普遍性和穩(wěn)定性程度大于性范疇。古英語里的人稱代詞有數(shù)(單、復、雙)、格(主格、賓格/與格、領格)、性(第3人稱陽、陰、中)的詞尾變化,名詞也有數(shù)、格、性(陽、陰、中)的詞尾變化[55]。但現(xiàn)代英語僅人稱代詞有格的變化,名詞沒有,人稱代詞和名詞都沒有了性變化。按理說,現(xiàn)代英語以固定語序代償了消失的形態(tài)后,人稱代詞的格信息已顯多余,但因為代詞是基本詞匯中的根詞,頻率極高,格信息既然已經(jīng)與人稱、數(shù)信息以融合形式形成了嚴格而完整的人稱代詞系統(tǒng),故也能依靠基本詞匯的穩(wěn)定性,繼續(xù)保留其早期形態(tài)。相比于其第3人稱代詞性形態(tài)的消失來說,格信息的存續(xù)要頑固得多。

(二) 人稱代詞中人稱、數(shù)、性、格的次范疇地位不均衡性及有序性對形態(tài)分化的影響

人稱代詞中人稱、數(shù)的次范疇地位不均衡,但又是有序的。首先,人稱的核心信息是反映在場交際關系,作為在場人的第1、2人稱最基本,指說話人自己的第1人稱熟知度最高。第3人稱為非在場人,缺乏交際地位。其次,典型的交際現(xiàn)場在單個說話人和單個聽話人之間進行。其熟知度、典型度的有序化關系是:①第1人稱>第2人稱>第3人稱。②單數(shù)>復數(shù)>雙數(shù)。第3人稱單數(shù)是非在場角色的典型,性范疇三性先分有性和無性,有性再分陽性、陰性,又以陽性為最典型。格范疇中主格/通格(基本格)最典型。這些不均衡性和有序性對人稱代詞的形態(tài)分化造成了以下影響。

第一,跨語言材料表明,第1、2人稱代詞有自己獨立的詞匯形式,第3人稱代詞往往借自其他詞類,且在理據(jù)關系上,第1人稱理據(jù)最隱晦,第2人稱次之。第3人稱理據(jù)較顯明,普遍有兩個來源:一是借用指示代詞。上古漢語的第3人稱由指示代詞“之、其”演變而來[56],用遠指來隱喻不在交際現(xiàn)場或遠離說話人的人。比較多家擬音:[高本漢[41]]茲 tsi?ɡ,tsi;之 ?i?ɡ,t?i [Baxter[43]]茲 tsi,tsj?;之 tsyi,tj? [鄭張尚芳[44]]茲?s?;之 tj? [郭錫良[47]]茲 ts??,ts??;之 ???,t?????梢姡浮捌潯焙瓦h指“之”疊韻,通過聲母屈折分化近遠指(前者有“斯、是、此”多種變體),“之”本屬指示代詞系統(tǒng)。第2人稱代詞“你”源自“接近、臨近”義的隱喻表達,“爾、若”都有臨近、類同義(并可最終回溯到對趨近吮吸的擬聲),以此隱喻交際現(xiàn)場靠近說話人的聽話人,即以臨近喻近稱;第1人稱代詞“我”則可能是用對應答嘆詞的擬聲(即應答聲)隱喻說話人主體,但已相當隱晦[49,57]。又如古英語是原始印歐語的詞基(base),根據(jù)原始英語的構擬[27],*hi(他)和*ko(ki)(這)、*ko(這)和*to(那)是屈折,可知第3人稱代詞借用于指示代詞。有的語言不僅借用指示代詞作為第3人稱代詞,而且還以其距離遠近隱喻后者的數(shù)。W.Pulte[36]指出:切洛克語近指指示代詞hi?a轉(zhuǎn)作單數(shù)第3人稱代詞,遠指代詞vsgina轉(zhuǎn)作復數(shù)第3人稱代詞??琢钸_[58]指出:母語習得上,第3人稱單數(shù)也都晚于指示代詞:近指“這”(1:6)>遠指“那”(1:8)>他(2:0)。二是從代詞系統(tǒng)外部借用名詞“人”。曹翠云[59]指出:苗瑤語支第3人稱代詞“他”從名詞“人”發(fā)展而來,如:

(31) [苗語支-川黔滇方言]nen1(2)(人),ne4(他) | [苗語支-布努語]nu2(人),ni4(他) | [瑤語支-勉方言]mien2(人),nin2(他) | [瑤語支-標敏方言]min2(人),nin2(他)

第二,作為發(fā)生學的旁證,人稱、數(shù)的次范疇地位不均衡性及有序性也影響到它們的習得順序,總體上先習得第1人稱,后習得第2、3人稱(后者差距不顯著),先習得單數(shù),后習得復數(shù)。孔令達[58]指出:我(1:8)>你(2:0)>他(2:0)>我們(2:0)>你們(2:6)>他們(2:6)。許政援、閔瑞芳[60]指出漢語兒童對人稱代詞的習得順序是:我(16個月2天)>你(19個月0天)>他(19個月18天)。Cooley[61]等國外學者也發(fā)現(xiàn)英語、德語兒童習得人稱代詞的順序具有一致性。人稱代詞的數(shù)范疇習得晚于相應數(shù)詞、量詞的習得,并且是以數(shù)概念的形成為人稱代詞數(shù)的認知域(cognitive domain)。比較兒童單數(shù)代詞“我”、數(shù)詞“一”、量詞“個”的習得時間,復數(shù)代詞“我們”、數(shù)詞“兩”、量詞“雙”的習得時間:【人稱代詞】我(1:8),你(2:0),他(2:0),我們(2:0),你們(2:6),他們(2:6)【數(shù)詞】一(1:6),兩(1:8),三(2:6)【量詞】個(1:6),雙(2:0)[58]3條序列互證,證明了人稱代詞的數(shù)習得序列。

第三,與第1、2人稱相比,第3人稱代詞在四大范疇的形態(tài)分化上常表現(xiàn)出較大程度的異質(zhì)性,導致在視角分化型中,所有范疇都是[±在場]導入/對立型居多,且常多式有序并用。又如,凡人稱代詞有性范疇的語言,則其第3人稱必有性范疇,第1人稱和第2人稱有性的語言很少。

第四,性的視角分化型的優(yōu)勢序列是:[±中性]導入型>[±陽性]導入型>[±陰性]導入型。[±中性]導入的本質(zhì)是優(yōu)先區(qū)分有性和無性。在均衡對立型中,陰陽二元對立型多于陰陽中三元對立型。前者的本質(zhì)是極性對立??傮w上仍能看出性分化受現(xiàn)實作用的影子。格分化都是[±主格/通格]對立的視角分化型,嚴格的[±主格/通格]對立型比非嚴格的[±主格/通格]對立型明顯占優(yōu)勢。所有人稱代詞有格的語言幾乎都表現(xiàn)出對主格/通格(或基本格)的原型利用,以默認式表達。

第五,在分化模式跟分化手段的關系上,均衡對立型只用或多用單一手段,視角分化型常多種手段并用。后者是利用了它們的次范疇地位不均衡性和有序性。

(三) 人稱代詞四范疇的相互關聯(lián)

人稱、數(shù)、性、格范疇有不同程度的系統(tǒng)關聯(lián),故能合聚而成人稱代詞,又各具特色。

第一,人稱和數(shù)、性、格的關聯(lián)。人稱和數(shù)的關聯(lián)分析見上文。數(shù)、性、格的分化都可從跟人稱的關系看,第3人稱代詞反映非在場人,它常來自指示代詞或名詞等外系統(tǒng),能共享那些詞類的語法特征,表現(xiàn)出一定的異質(zhì)性,導致數(shù)、性、格的視角分化型優(yōu)勢模式都是[±在場]對立型。

第二,性和數(shù)的關聯(lián)。對象一般在可數(shù)的范圍內(nèi)才能確認其性別,所以數(shù)跟性存在某種關聯(lián)。在有的語言里,性分化可構成對數(shù)分化的隱喻。Kortmann[62]指出:英語薩默塞特(Somerset)方言的性范疇系統(tǒng)首先對可數(shù)/不可數(shù)名詞分別敏感, 其次才對有/無生命、男性/女性之別敏感,it只用于不可數(shù)名詞,he只稱代男性或可數(shù)的非指人名詞。如:

(32) a.[不可數(shù)]Pass the bread, it’s over there.(把面包傳過去,它在那里。)

b.[可數(shù)]Pass the loaf, he’s over there.(把面包傳過去,它在那里。) (薩默塞特方言)

基于性、數(shù)關聯(lián),性的分化在單數(shù)中凸顯,在雙數(shù)和復數(shù)中趨于中和。在人稱代詞有性的 17種語言中,性在雙數(shù)中和的語言有3種,在復數(shù)中和的有11種。例(33)第3人稱單數(shù)分陽、陰兩性,第3人稱雙數(shù)和復數(shù)不區(qū)分。例(34)第 3人稱單數(shù)分陽、陰、中三性,第3人稱雙數(shù)不區(qū)分。例(35)第3人稱單數(shù)分陽、陰、中三性,第3人稱復數(shù)不區(qū)分。如:

(33) r?r/r?t(3 單.陽/陰性);r?f(3 雙);r?m(3 復) (阿拉姆布拉克語)

(34) εκεiυοs/εκεiυη/εκεiυο(3 單.主格.陽/陰/中性);εκεiυω(3 雙.主格) (希臘語)

(35) er/sie/es(3 單.主格.陽/陰/中性);sie(3 復.主格)(德語)

從范疇分化的優(yōu)勢模式跟語言類型的關系看,人稱、數(shù)分化時,孤立語都以均衡對立型占優(yōu)勢,粘著語都以視角分化型占優(yōu)勢。屈折語和復綜語呈對角線分布,屈折語人稱分化時以均衡對立型占優(yōu)勢,數(shù)分化時以視角分化型占優(yōu)勢,復綜語則相反。性分化時,除孤立語外,其他三類語言與它們各自的數(shù)分化優(yōu)勢分布模式一致。

第三,性和格的關聯(lián)。性反映生命度和其他特征信息,因而影響到充當各種格的能力和方式。半數(shù)以上人稱代詞有性的語言(10種)都與格有共變關系。在不同的格中,性的分化手段也多不同。例(36)第 1人稱復數(shù)主格不區(qū)分性,復數(shù)所有格區(qū)分陽性/陰性和中性。例(37)第3人稱單數(shù)主格用屈折區(qū)分陽性和中性,用異根區(qū)分陰性,賓格用異根區(qū)分陽、陰、中性,屬格和與格用同形表示陽性和中性,用屈折區(qū)分陰性。

(36) wij(1 復.主格);onze(1 復.所有格.陽/陰性),ons(1 復.所有格.中性) (荷蘭語)

(37) er/sie/es(3 單.主格.陽/陰/中性);ihn/sie/es(3單.賓格.陽/陰/中性);seiner/ihrer/seiner(3 單.屬格.陽/陰/中性);ihm/ihr/ihm(3 單.與格.陽/陰/中性) (德語)

第四,數(shù)和格的關聯(lián)。單復雙數(shù)的典型程度不均衡,因而影響到對它們的格特征的關注度和區(qū)分度。雖然數(shù)不同而格分化相同的語言居多,但也有少數(shù)語言(6種)的數(shù)分化和格分化有共變關系。如例(38)第1人稱單數(shù)用屈折區(qū)分主格和直接賓格/間接賓格,復數(shù)不區(qū)分格。例(39)第 1人稱單、復數(shù)的格屈折變化不同,雙數(shù)主格和賓格、屬格和與格同形。

(38) je(1 單.主格),me(1 單.直接賓格/間接賓格);nous(1 復) (法語)

(四) 人稱代詞四范疇的形態(tài)獨立性

第一,人稱、數(shù)、性、格四大范疇也見于其他詞類。在各詞類中的分布廣度成為語言類型分化的重要指標??傮w上,它們在人稱代詞中的語言分布均明顯高于其他詞類。

1.人稱范疇

孤立語的人稱范疇僅見于人稱代詞,其他語言類型的人稱范疇也見于其他詞類。比較人稱范疇在所選40種語言中的詞類分布廣度的優(yōu)勢序列及語言分布廣度(數(shù)字表語言數(shù),下同):【孤立語】人稱代詞 10【屈折語】人稱代詞10:動詞10【粘著語】人稱代詞10>動詞8>名詞3>指示代詞1【復綜語】人稱代詞10:動詞10>名詞7:形容詞7>指示代詞1。

2.數(shù)范疇

數(shù)在40種語言中有較廣的詞類分布,但在人稱代詞中的分布度最高。孤立語僅分布于一般指稱類成分,這就跟其他語言區(qū)分開來。根據(jù)在指稱類成分上是否有更廣的數(shù)范疇分布(冠詞或數(shù)詞),粘著語又跟屈折語、復綜語區(qū)分開來。比較:【孤立語】人稱代詞10>指示代詞 7>名詞 2【粘著語】人稱代詞 10:指示代詞10:名詞10>動詞7>形容詞2【屈折語】人稱代詞10:指示代詞10:名詞10:動詞10>形容詞8>定冠詞6>不定冠詞3【復綜語】人稱代詞10:動詞10>名詞9>指示代詞7>形容詞5>數(shù)詞1。

3.性范疇

性范疇在孤立語和粘著語里僅見于人稱代詞,在復綜語里詞類分布較廣,在屈折語里詞類分布最廣。語言分布上,屈折語均有性范疇,但在其他類型的語言里,有性范疇的都很少,都在三成以下。比較:【孤立語】人稱代詞3【粘著語】人稱代詞1【屈折語】人稱代詞10>名詞9>指示代詞8:形容詞8>定冠詞6>不定冠詞4>動詞2:數(shù)詞2【復綜語】人稱代詞3:形容詞3>指示代詞2:名詞2:動詞2。

4.格范疇

格在孤立語里僅分布于人稱代詞,且呈明顯弱勢的語言分布。在其他類型的語言里,格在人稱代詞的分布度也居最高,且有廣泛的詞類分布,語言分布也較強勢,見于一半以上的語言。顯然,格形態(tài)的詞類分布將孤立語和其他語言區(qū)分開來。在詞類分布廣度上,屈折語和復綜語要略大于粘著語。比較:【孤立語】人稱代詞1【粘著語】人稱代詞8:名詞8>指示代詞6>形容詞4>動詞1【屈折語】人稱代詞10>名詞6:形容詞6>指示代詞4>定冠詞3:數(shù)詞3>動詞1:不定冠詞1【復綜語】人稱代詞7:名詞7>形容詞6>指示代詞5>動詞1:數(shù)詞1。

第二,由于人稱、數(shù)、性、格范疇在人稱代詞中的突出地位,它們有或可有獨立形態(tài)系統(tǒng)。

1.人稱

人稱有自己的獨立系統(tǒng)。10種孤立語和粘著語中的日語、韓語都僅是人稱代詞有人稱范疇,其他詞類沒有該范疇。大凡其他詞類也有人稱形態(tài),均受惠于人稱代詞的形態(tài)化,且理據(jù)顯明[40]。人稱是人稱代詞的核心范疇,可向其他詞類單向擴散。人稱代詞的形態(tài)化從根本上將孤立語與其他三類語言區(qū)分開來,其第一站就是成為動詞的形態(tài)。

2.數(shù)

人稱代詞可以有獨立的數(shù)系統(tǒng)。人稱代詞的數(shù)有3種情形:①獨立的數(shù)形態(tài)。如:陜西商州話的人稱代詞通過聲調(diào)屈折分化數(shù),單數(shù)為 53調(diào)值,復數(shù)為21調(diào)值,但名詞復數(shù)通過加后綴表示。陜西戶縣話的人稱代詞復數(shù)加后綴“的”,但指人名詞復數(shù)加后綴“們”[63]。馬來語人稱代詞通過異根分化單復數(shù),名詞沒有單復數(shù),但名詞通過重疊表示數(shù)量多。②與指人名詞共享復數(shù)形式,見組 1。③與一般名詞共享復數(shù)形式,見組2。

(40)【組 1】[日語]わたしたち(我們),學生たち(學生們) | [土耳其語]onlar(他們),?ocuklar(小孩們) | [法語]ils(他們),amis(朋友們) 【組 2】[維吾爾語]sil?r(你們),ular(他們),kitaplar(書.復數(shù))

3.性

若人稱代詞(第 3人稱單數(shù))和其他詞類都有性范疇,則它們的性形態(tài)相同或局部相同。40種語言中的11種語言無一例外,如德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定冠詞用尾部屈折分化陽性和陰性,-r表陽性,-s表中性,-e表陰性。從人稱代詞的來源看,其性范疇有可能來自其他詞類,否定了它的獨立性。理由是:①所有其他詞類有性的語言,人稱代詞也必有性。②人稱代詞有性的語言,其他詞類未必有性。40種語言里有6種語言(孤立語的侗語、苗語、泰語,粘著語的韓語,屈折語的英語,復綜語的莫里帕塔語)僅人稱代詞有性,其他詞類沒有性。

4.格

人稱代詞可以有自己獨立的格系統(tǒng)。40種語言里有6種語言(孤立語的白語,屈折語的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英語,復綜語的努特卡語)僅人稱代詞有格,其他詞類沒有格。

四、結論

我們考察后發(fā)現(xiàn),人稱代詞四大語法范疇的形態(tài)有多種分化模式和分化手段。用計量方法歸納出了這些模式、手段及其與語言類型關系的多條優(yōu)勢序列:①語言分布的優(yōu)勢序列:【四范疇】人稱:數(shù)>格>性【格】屈折語>粘著語>復綜語>孤立語【性】屈折語>復綜語:孤立語>粘著語。②分化手段的優(yōu)勢序列:【人稱】異根>屈折【性】屈折>異根>同形【數(shù)】加綴>屈折>異根>同形【格】加綴:屈折>同形。③分化模式(從跟人稱的關系看)的優(yōu)勢序列:【人稱/數(shù)/性】視角分化型>均衡對立型【格】均衡對立型>視角分化型。④立足于性、格本身的視角分化型的優(yōu)勢序列:【性】[±中性]導入型>[±陽性]導入型>[±陰性]導入型【格】嚴格的[±主格/通格]對立型>非嚴格的[±主格/通格]對立型。⑤語言類型與優(yōu)勢分化模式的關系:【人稱/數(shù)】孤立語-均衡對立型;粘著語-視角分化型;屈折語-[人稱]均衡對立型,[數(shù)]視角分化型;復綜語-[人稱]視角分化型,[數(shù)]均衡對立型【性】孤立語/粘著語/屈折語-視角分化型;復綜語-均衡對立型【格】所有人稱代詞有格的語言-主格/通格(或基本格)用默認式表達。⑥語言類型與優(yōu)勢分化手段的關系:【人稱】孤立語-異根;粘著語-異根+屈折;屈折語-異根;復綜語-異根+屈折【數(shù)】孤立語-加綴;粘著語-異根+加綴;屈折語-屈折+加綴;復綜語-屈折【性】孤立語-異根+同形;粘著語-屈折;屈折語-屈折+異根;復綜語-屈折【格】孤立語-屈折+同形;粘著語-加綴;屈折語-屈折+同形;復綜語-加綴。最后論述了人稱代詞形態(tài)有序分化的存在基礎及系統(tǒng)本質(zhì),認為人稱代詞形態(tài)范疇及其次范疇的地位具有不均衡性及有序性,這對形態(tài)分化產(chǎn)生影響。人稱和數(shù)都是必有信息,人稱是核心信息,性和格是或有信息。次范疇地位的有序分化關系是:【人稱】第1人稱>第2人稱>第3人稱,在場角色>非在場角色【數(shù)】單數(shù)>復數(shù)>雙數(shù)【性】先分有性和無性,有性再分陽性、陰性,但又以陽性為最典型【格】主格/通格(基本格)最典型。人稱代詞的四范疇間相互關聯(lián),因此能合聚而成人稱代詞。雖然這四大范疇也可見于其他詞類,但它們在人稱代詞中有著最高的語言分布,且具有某種程度的獨立性,證明了代詞在語言中無可取代的基礎地位。

注釋:

① 本文選取的40種語言及出處:【孤立語】越南語[1]、緬甸語[2]、泰語[3]、馬來語[4]、傣語[5]、壯語[6]、黎語[7]、侗語[8]、苗語[9]、白語[10]【粘著語】日語[11]、韓語[12]、蒙古語[13]、滿語[14]、維吾爾語[15]、哈薩克語[16]、土耳其語[17]、格魯吉亞語[18]、芬蘭語[19]、匈牙利語[20]【屈折語】拉丁語[21]、法語[22]、意大利語[23]、西班牙語[24]、德語[25]、荷蘭語[26]、英語[27]、希臘語[28]、俄語[29]、阿拉伯語[30]【復綜語】楚克奇語(Chukchi,俄羅斯)[31](104-111),愛斯基摩語(Eskimo)[31](209-213),鮑萊語(Baure,南美)[31](307-312),努特卡語(Nootka,北美)[31](378-381),阿伊努語(Ainu)[32],林布語(Limbu,尼泊爾)[33],卡巴爾達語(Kabardian,高加索)[34],阿拉姆布拉克語(Alamblak,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35],切洛克語(Cherokee,北美)[36],莫里帕塔語(Murrinh-Patha,澳大利亞)[37]。其中,“格魯吉亞語被認為是一種粘著語,這意味著每個詞綴都表達一個單一的含義,它們通常不會相互融合或在語音上相互影響”[38],“(其)形態(tài)主要是粘著的,只存在一些融合形態(tài)”[39]。也有人把它歸入詞組屈折語,茲不取。

猜你喜歡
人稱范疇代詞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拼圖
代詞(一)
代詞(二)
回路范疇的擴張及其應用
語文閱讀教育中的三對重要范疇辨正
這樣將代詞考分收入囊中
人稱代詞專練
陶藝范疇
墨脱县| 铁岭市| 濮阳市| 方城县| 淳安县| 马关县| 台安县| 神农架林区| 喀喇沁旗| 汶川县| 从江县| 英吉沙县| 东丰县| 寻乌县| 灌云县| 镇江市| 高淳县| 镇沅| 大埔区| 高要市| 句容市| 个旧市| 溧阳市| 安康市| 昌图县| 临沭县| 桐梓县| 高碑店市| 防城港市| 通化县| 郓城县| 大方县| 友谊县| 贺州市| 景东| 辽阳市| 清苑县| 芷江| 理塘县| 平舆县| 宝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