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峰
(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qū)中醫(yī)院中醫(yī)內(nèi)科 開封4751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血管急癥,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為主,且口服硝酸酯類藥物無法有效緩解,病情較重者還多伴有惡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極易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1]。目前臨床用于AMI治療的可選藥物種類較多,而隨著現(xiàn)代中醫(yī)藥學的快速發(fā)展,中醫(yī)藥在AMI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討益氣活血養(yǎng)心湯對其心功能和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6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AMI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6例。對照組男30例,女26例;年齡49~74歲,平均年齡(61.59±4.23)歲;發(fā)病時間 1~9 h,平均發(fā)病時間(4.69±0.37)h。觀察組男31例,女25例;年齡 47~75 歲,平均年齡(61.73±4.11)歲;發(fā)病時間 1~10 h,平均發(fā)病時間(4.74±0.41)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
1.2 納入標準 (1)臨床資料完整;(2)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且經(jīng)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檢查確診;(3)首次發(fā)??;(4)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嚴重肝、腎、肺功能不全;(2)合并其他類型心臟疾??;(3)有心臟手術史;(4)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免疫功能缺陷;(5)伴有惡性腫瘤;(6)對研究藥物過敏。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主要包括利尿、強心、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正性肌力藥、改善能量代謝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服益氣活血養(yǎng)心湯,1劑/d,1 L水煎至250 ml左右,分早晚兩次服用。組方:黃芪30 g,丹參、白芍、川芎、當歸、元胡各 15 g,人參、桂枝、白術各12 g,瓜蔞、薤白、黃連各9 g,生姜、大棗、三七各6 g。兩組患者治療周期均為14 d。
1.5 觀察指標 (1)使用超聲心動圖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舒張末容積(LVEDV)及左心室收縮末容積(LVESV)等心功能指標水平。(2)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炎癥因子水平。(3)根據(j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YHA心功能分級變化評估臨床療效。顯效:NYHA改善≥2級或恢復正常;有效:NYHA改善1級;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見不良反應發(fā)生,順利完成治療。
2.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LVEF、LVEDV及LVESV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 LVEF、LVEDV及LVESV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觀察組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LVEDV及LVESV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L V E S V(m l)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L V E F(%)治療前 治療后 t P L V E D V(m 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5 6 5 6 1 8.3 8 0 3 3.9 9 5 0.0 0 0 0.0 0 0 7.5 6 1 1 4.8 1 9 0.0 0 3 0.0 0 0 1 8.2 9 6 3 2.2 3 0 0.0 0 0 0.0 0 0 t P 3 7.2 3±2.4 9 3 7.3 4±2.3 5 0.2 4 0 0.8 1 3 4 6.3 6±2.7 6 5 2.9 6±2.5 1 1 3.2 3 9 0.0 0 0 1 3 5.2 9±1 2.5 3 1 3 6.0 3±1 1.9 7 0.3 2 0 0.7 5 0 1 1 8.5 5±1 0.8 4 1 0 3.4 6±1 1.2 8 7.2 1 8 0.0 0 0 8 4.9 1±6.2 8 8 5.2 3±6.1 7 0.2 7 2 0.7 8 6 6 3.5 9±6.0 5 4 8.6 7±5.8 3 1 3.2 8 9 0.0 0 0
2.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s-CRP、IL-6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 hs-CRP、IL-6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觀察組的hs-CRP、IL-6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h s-C R P(m g/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I L-6(p g/m 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5 6 5 6 2 0.0 7 3 3 7.5 7 9 0.0 0 0 0.0 0 0 3 5.9 6 6 4 8.8 4 2 0.0 0 0 0.0 0 0 t P 2 0.1 8±1.9 6 2 0.2 5±2.0 4 0.1 8 5 0.8 5 3 1 3.7 5±1.3 8 8.4 9±1.1 5 2 1.9 1 2 0.0 0 0 2 0 3.5 9±1 2.2 0 2 0 0.9 3±1 1.1 7 1.2 0 3 0.2 3 1 1 2 7.1 3±1 0.2 1 1 0 2.2 9±1 0.1 8 1 2.8 9 3 0.0 0 0
AMI是一種是由心肌急性持續(xù)缺氧、缺血引發(fā)的心肌壞死,隨著近些年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其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不斷上升趨勢,現(xiàn)已成為導致中老年人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3],AMI的發(fā)生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而長期生活、飲食習慣不佳,過度肥胖、血脂代謝異常、高血壓病等因素均會大大提高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風險。
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yī)關于AMI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現(xiàn)代中醫(yī)將AMI歸于“胸痹、真心痛”等范疇,認為氣虛血瘀是其主要病機,主要由陽氣虛、陰邪盛所致,故臨床治療應以益氣活血為主要原則[4]。益氣活血養(yǎng)心湯全方由黃芪、丹參、白芍、川芎、當歸、元胡、人參、桂枝、白術、瓜蔞、薤白、黃連、生姜、大棗、三七等藥物配伍而成。方中黃芪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尿生??;丹參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白芍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川芎、元胡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當歸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人參大補元氣,安神止驚;桂枝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瓜蔞清熱滌痰,寬胸散結;薤白通陽散結,行氣導滯;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生姜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大棗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諸藥合用,可共行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等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5~6],丹參、川芎、三七等多種藥物的活性成分在抗血小板凝集、保護血管內(nèi)皮細胞等方面均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LVEDV、LVESV、hs-CRP、IL-6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益氣活血養(yǎng)心湯用于AMI的治療臨床效果較好,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且能降低全身性炎癥反應對心肌細胞的損害,這與王華等[7]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見不良反應發(fā)生,這表明中醫(yī)藥聯(lián)用不會增加用藥風險,安全性較高,故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