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長畈里的山薯發(fā)力了
山薯藤下,泥土咧開嘴
笑瞇瞇,向合心生產(chǎn)隊報告山薯家族的好消息
它們,躺地里多久了?
這會兒像老實巴交的紅孩兒,害羞似的
身板輕巧,跳入鏤空的竹篰
我外祖父力氣大,挑回去,倒在公家的水泥場地
等著塔魚浜的農(nóng)戶們一個個認(rèn)領(lǐng)回家
二
條凳長的八分埂
埋著我永遠(yuǎn)一周歲的玉珍姐
十歲那年,我背著草篰去八分埂斫草
看到土埂兩旁的旱田
紫云英開得發(fā)情似的樂歡
突然,我想我的姐姐了,蹲坐在花叢中
將一朵紫云英拉向臉龐
一瞬間,我滾燙的臉龐好似貼上姐姐冰冷的臉龐
三
腰畝天的渠道溝
一到油菜花開
菜花魚成群結(jié)隊到水田里來
我卷了竹制的倒簾,做成一個籪的模型
斜刺里插入流水急急的水渠
不多久,鯽魚、鰱魚、鯉魚、昂刺……
某個時辰好,甚至來了烏龜和王八
塔魚浜的水族們,趕集似的,來到中午的蒸架上
四
嚴(yán)介里,斷頭浜
河浜里的木樁上
夏天停一只蜻蜓
冬天歇一只麻鳥
最是秋去冬來
黃葉落滿河面
好似一條黃顏色的大毯子
鋪向河面,很多年,我的夢總做在它的上面——
五
棉花岡,野田畈
我讀初二的那一年(1981)
岡上擺開盲太太的水泥棺材
棺材兩頭翹,樣子駭人倒怪
很奇怪,每次我石門回家
過盲太太那只相當(dāng)顯眼的棺材
我一點兒都不怕
我相信老人家就在我的腳底下,幫我趕走什么似的
六
小圩里,小得豆腐似的一塊田
我固執(zhí)地認(rèn)為
塔魚浜的塔就在它的邊上
那風(fēng)鈴傳聲的寶塔
頂端兒尖尖的,豎一根刺(恰似一只地聽)
聽著東南風(fēng)、西北風(fēng)和臺風(fēng)
風(fēng)啊,輪番地站上去
唱歌跳舞吧,什么調(diào)?時隔多年我哪兒知道
七
隑壁路上挑來一副擔(dān)
那個矮墩墩的人我們叫他喊天鬼
此鬼的吆喊聲總先于他的腳步聲
扁擔(dān)兩頭的擔(dān)子放下
喊天鬼一手擦臉上的汗滴
一手啪嗒啪嗒扇蒲扇
那一連串黑白的年月
喊天鬼烏黑的芝麻糖真叫是好吃——
八
南田橫風(fēng)風(fēng)火火扛來一只樟木箱
啪的一聲放在木橋的北堍
木箱打開,里面
一襲吱吱冒出寒氣的老棉襖
棉襖翻開,一堆的赤豆棒冰、奶油棒冰
前者四分一塊,后者五分一條
賣棒冰的那個家伙叫三百三,翔厚人
腰里的翻毛皮夾一拉,額角頭的汗水和鋼镚兒一同滴滴答答
九
六畝頭,菊花開
雪雪白白一大片
好似天上的云朵落到地高頭
好似一枚塔魚浜的彩色郵票
咬咬牙,準(zhǔn)備著漂洋過海
而每到陽歷的十一月
男的女的,老的小的,凡塔魚浜人,全都
漂浮在厚納納的白云上
十
南沿是怎樣的一條邊沿
從嚴(yán)家浜那頭望過去
好似一條綠色翻滾的地平線
那里,塔魚浜寬闊的、地肥水美的疆域
地頭的包心菜,經(jīng)了霜
光頭和尚似的
滿臉的淳樸相
恰似我一個一個走過木橋頭的父老鄉(xiāng)親
十一
塔魚浜,塔魚浜
一條不出名的水帶子
繞過來繞過去
忽然就纏上了河埠頭的大石頭
盛夏的中午
它慷慨地接納了我們的小身子
它的兩岸,藍(lán)花碗似的
擺開兩個同樣的小村莊——河西莊和塔魚浜
十二
墻內(nèi)墳有一條墓碑我得記一筆
老石頭,繁體字,有點年份了
棺材里的主人是光緒間的侍郎
姓鄒,可能是我的本家
我查過本縣的地方志
未見載記。我出生和成長的那個年代
通都大邑,荒村野店,全都在挖祖墳
這條冷僻的墓碑,不拿翻,已屬幸運,我還要拿它怎樣?
作者簡介:鄒漢明,1996年生。浙江桐鄉(xiāng)人,現(xiàn)居嘉興。創(chuàng)作以詩、散文為主,兼及文史、文論與詩歌批評。曾參加第十四屆“青春詩會”(1997)。作品在《山花》《十月》《花城》《詩刊》《中國作家》等文學(xué)刊物發(fā)表。著有長篇散文《塔魚浜》;出版有《遠(yuǎn)方,光線飛去》《在光線上奔跑》《江南詞典》《少年游》《桐鄉(xiāng)影記》等十余種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