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瓊
The creation of jade carving upholds the same prindple aspainting.From theme design and position arrangement toimage shapcup and scntiment implication for seene,subjeetivethoughts of the ereator are expressed and unleashed.
玉雕創(chuàng)作同繪畫一樣,從擬定題材、經(jīng)營位置,到塑造形象、寄情于景,都是創(chuàng)作者主觀思想的表達釋放。只不過玉雕是做減法,從玉料到作品完成,在此期間要經(jīng)過挖臟去裂、切壓琢磨等,而繪畫是做加法,在一張白紙上揮毫潑墨、一筆一畫不斷累加。把繪畫技法的構(gòu)圖布局、意境營造等在玉雕上妙用,與雕刻手法融匯貫通, “應物象形”以具象之景傳抽象之情,便是引畫入玉。畫是平面的藝術,玉雕是立體的藝術,兩者都是創(chuàng)作者對現(xiàn)實場景的濃縮重現(xiàn),呈現(xiàn)的是視覺上的美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說玉雕是以玉為紙、以刀為筆的繪畫。
一、引畫入玉
1。引畫入玉“巧呈妙用”
以畫入玉古已有之,只是年代久遠可考證文獻、實物廣為人知者甚少。玉雕和國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兩大藝術門類,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藝術審美,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相互交融。清朝時期,有實物可考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大型山子玉雕就有:《丹臺春曉圖》《秋山行旅圖》《會昌九老圖》及《大禹治水圖》等作品,以雕工精湛、構(gòu)思奇巧聞名于世。乾隆愛玉成癡,當政時還專門設立了造辦處制作玉器。正是因為統(tǒng)治者的倡導,當時雕琢技藝空前提高且題材豐富,達到了和田玉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上至千斤重的大型玉器,下至小巧玲瓏的配飾玩意兒,應有盡有。
取材自繪畫作品的玉雕,最具代表性的大禹治水山子“巨作”,重約五千三百多公斤,是現(xiàn)存最大玉件之一。乾隆皇帝欽定以內(nèi)府藏《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圖紙樣,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fā)往揚州雕刻,歷時6年完成,堪稱稀世珍寶。古人的才思卓絕令人敬服,慶幸有這樣的能工巧匠造就藝術珍寶,留于世間供人借鑒學習。
古人“引畫入玉”屢出佳作,素有“墻上博物館”美譽的敦煌壁畫是珍貴的歷史遺存,“飛天”更是敦煌壁畫的名片,也給了我引“敦煌壁畫”入玉設計的靈感。新疆和田籽玉作品《國色天香>,是我在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王金忠的指導下,以飛天為題材設計創(chuàng)作。此作依據(jù)籽料的形制、皮色加以設計,在意蘊上借鑒了敦煌壁畫的“飛天”仕女,取材自壁畫卻有別于壁畫,以現(xiàn)實存在的屋宇樓臺、牡丹遠山搭配人物創(chuàng)作,少了壁畫的莊嚴肅穆更貼近生活。靜觀此作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聚紅皮精雕的牡丹、亭臺樓閣,隨著視線上移,一位體態(tài)婀娜、曲線娟淑的吹笛
仕女長裙飄曳、翩然而飛。正應了詩仙李白詠贊仙女詩: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壁“飛天”不朽的美穿越千年仍能通過繪畫、玉雕等在世間傳閱,這大概就是藝術的力量。
2.引畫入玉“留其精華”
現(xiàn)今玉作以古畫入玉的作品層出不窮,一時掀起古畫之風大為興盛。原畫照搬不失為“投機取巧”的好方法,不用抓耳撓腮地苦思冥想,設計佳稿便徐徐飛來猶如天降,頗有一種“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暢意。但也不可一味照搬,要“留其精華”,把創(chuàng)新看作發(fā)展唯一的出路。古人作品留下來供后世學習傳閱,我們不如也學習古人作畫之“法”,引畫“法”入玉。正如齊白石所說: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因此“質(zhì)延古意而文變今情”仍是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亙古不變的追求。
二、畫法入玉
1.構(gòu)圖“掌中山河,案上乾坤”
賞玉之趣在于盈盈一握掌千里山河,品畫之妙在于案上鋪成游萬里乾坤。在意境的營造上,玉雕作品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的神韻,與國畫創(chuàng)作追求的“氣韻生動”不謀而合。在技法上玉雕用刀 切、磋、琢、磨,繪畫用筆——皴、擦、點、染。這些用刀、用筆的技法都是為畫面服務,而構(gòu)成畫面的主要元素就是點、線、面。
畫是點線面在二維平面上展現(xiàn),而玉雕是點線面構(gòu)成的可觸的三維立體藝術。在畫面中,如果說人是“點”,那么幽徑、河流就是“線”,遠山、天空就是“面”。王維在《山水論>中說: “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云齊。此是訣也”。所謂“經(jīng)營位置”就是把點、線、面錯落有致地布局,引人入畫、暢游其境,這便是構(gòu)圖的妙用。以此法入玉,主次分明、比例適中,再談造境,水到渠成。
2.勾線“有線即無限”
玉質(zhì)之堅、凝煉千年:筆墨之妙,無窮變幻。筆墨是國畫最主要的繪畫語言。黃賓虹先生說過:“作畫落筆,起要有鋒,轉(zhuǎn)要有波,放要留得住,收要提得起,一筆如此,千筆萬筆,無不如此”。玉雕勾線亦是如此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有跌宕起伏,才能有韻律節(jié)奏。還記得初學玉雕時,看到玉雕作品的線條極為流暢,想當然地以為是用尖針拉成,就像白描勾線一般,憋一口氣一蹴而就。我曾嘗試用一根尖針拉出一條蜿蜒曲折的線,結(jié)果可想而知,現(xiàn)在想來實在汗顏……后來才明白此“線”非彼“線”,與其說是線,還不如說是用點累積成的線,相較于繪畫的“三礬五染”有過之而無不及。
線條抑揚頓挫、張弛有度極具塑造性,在玉雕中、在畫面上,一根為線、兩根成面。線可作虛無縹緲的云煙,可作堅不可移的崖石,細到發(fā)絲,大到海面。正所謂心境所能至,畫境無不達。論勾線方法,國畫中有“十八描”;如“曹衣出水”用筆細且成圓弧狀垂下,講究線之間的疏密排列變化,所畫衣紋貼身如剛出水般: “高古游絲描”,運筆細而均勻,一氣呵成細若游絲; “釘頭描”落筆頓壓,行筆漸提,轉(zhuǎn)筆時線條加粗,收筆尖而細。各種描法皆有其用,以表現(xiàn)不同質(zhì)感。以繪畫的勾線技法入玉,與雕刻手法融匯貫通,以玉為紙刀為筆“作畫”,雕刻藝術形象,造就玉雕精品。
三、畫境入玉
1.形象與神像“作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畫責神似,不取貌似。塑造形象應不拘泥于物體外表的形似,以抒發(fā)作者的主觀情趣為要。一味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求形似,與照片無異,無境可言。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感。只能在遵循結(jié)構(gòu)造型的基礎上,以神為核心,表達神采氣韻。
玉石源于自然,大小形狀隨緣。因此玉雕的創(chuàng)作相較于繪
畫有材質(zhì)的局限性,只能隨形造勢, “以形寫神”不僅是繪畫的精髓,運用到玉雕中也是靈魂之所在。把山川湖海、人禽走獸濃縮于玉石之上,無法每個細節(jié)都刻畫到位,高度凝練的意向的表達就尤為重要了。所謂“神”既看不見也摸不著,該如何刻畫?遷想而妙得之。觀察體驗是遷想妙得的源泉,創(chuàng)作要精于思索,方能捕捉精髓。畫山有勢、畫烏有趣、畫人有神。超然者能達到意外之意,畫外之畫,正所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2.留白取舍“密不通風,疏可走馬”
所謂“大道至簡”,造境也是如此,畫境之妙不難為繁、難為用減。留白的意境在于留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看似是畫面的布局設計,其實是作者胸懷中的天地。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堪稱留白的典范,整幅畫中只見一只小舟,一漁翁坐立船頭垂釣,除了船邊微漾的波紋,四周皆不飾一筆,卻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予人以想象的余地,以無勝有,方寸之地盡顯湖面之闊。
古人云:“善畫者留白,善樂者希聲?!绷舭资蔷唧w物象的延續(xù)和衍生,不論繪畫還是玉雕皆需留白。留白是構(gòu)圖的藝術,構(gòu)圖講究密處不漏風,疏處可走馬。疏密得當,意境隨之而生。俗話講“月盈則虧、水滿則溢”,過猶不及。留白是構(gòu)圖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哲理。
3。師法自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師法自然”,是指以大自然為師,創(chuàng)作靈感取自自然,創(chuàng)作形象回歸自然。自然山川本是自然造化之物,經(jīng)由作者巧呈妙用,或繪于畫作之中,或刻于玉石之上。心中有丘壑,創(chuàng)作自然得心應手。
馬遠的畫作《踏歌圖》,乍看為一幅描繪自然山川的山水畫,山石高聳峻峭清奇,云霧繚繞樹木叢生,猶如仙境。仔細觀之,右下方田梗上是鄉(xiāng)民們喜慶豐收, “踏歌”而行的歡樂場景,極具世俗氣息。 “一仙一俗”和諧統(tǒng)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上方題王安石的詩: “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yè),隴上踏歌行”。與畫作呼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p>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睘樘拼娙硕拍了?,也是上學時背得滾瓜爛熟的詩句,在我于烏鎮(zhèn)游玩的時候忽然涌上心頭:此情此景不正是杜牧描繪的《江南春》嗎?心想哪天以此為題材放入玉作中,豈不妙哉!后來得償所愿在師父的指導下設計了對牌《清風斜陽,春江逸趣》。此對牌的巧妙之處在于,并列放置兩個牌子,無論哪個在左,哪個在右,畫面皆能合為一體,背面設計的遠眺山水亦是如此。當初為此可謂是絞盡腦汁,并期望此作描繪的江南春色能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于品讀間心境頓闊,在賞閱中春暖花開。
玉石之美,承天載物,容千里之景于方寸之間;畫藝之妙,寓情于景,使人移步換景步入萬里河川。玉雕講究玉質(zhì)之美、琢工之精;國畫追求運筆之妙、設色之雅;都彰顯著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審美意向和藝術旨趣,是創(chuàng)作者心中的詩情畫意的體現(xiàn)。以玉為紙,以刀做筆,引畫入玉表達自我對生活的感悟,秉承古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chuàng)作理念,在有限的材質(zhì)上釋放無限的藝術才思。借景抒情創(chuàng)造賞之怡然、心之所向的“桃花源”。
參考文獻:
[1]《國寶檔案》:玉器陶器瓷器金銀器案,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山水決山水論》:王維,王森然(注譯),人民美術出版社
[3]《畫學文存一黃賓虹談藝錄》:黃賓虹.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4]《芥子園畫傳》第四集·人物巢勛臨本人民美術出版社
[5]《踏歌圖》:楊東勝(編者).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