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清,薛楊,宿少鋒,王小燕,林之盼,薛雁文
(海南省林業(yè)科學研究所,海南???571100)
海南島東北部沿海文昌區(qū)域分布有自然森林和農(nóng)村房前屋后半自然林,植物多樣性豐富,維管束植物達1300多種[1],是海南島熱帶地區(qū)森林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維護區(qū)域生態(tài)平衡及促進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然而,近年來沿海一帶遭受包括開礦、種瓜等人為干擾和常受強臺風、巨浪等自然干擾[3~4],使海岸帶和臨海內陸次生林、農(nóng)村房前屋后半自然林等遭受嚴重破壞[5]。目前,文昌地區(qū)沿海次生林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出現(xiàn)明顯的退化跡象,次生林面積的不斷減少、林分生產(chǎn)活力差、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到嚴重的威脅等問題[6~8]。為了沿海次生林得到較好的恢復,有必要對文昌區(qū)域分布有自然森林和農(nóng)村房前屋后半自然林植被結構與群落生境進行調查。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多樹種混交試驗開展較多的研究,但大多都是2~3種樹種的混交試驗[9~12],也有部分學者開展了多樹種混交試驗[13~18],但大部分均為山地或亞熱帶林區(qū)。該研究選擇在熱帶近海地區(qū)開展此類研究,彌補了地域的不足,為以后的同類研究奠定基礎。
該研究在調查基礎上,以近自然森林經(jīng)營技術為核心,通過人為能動作用促次生林生態(tài)恢復,進而實現(xiàn)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和退化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合理恢復,并提出次生林恢復的方法以及樹種選擇等,可望豐富退化次生林植被多樣性及提高群落生產(chǎn)能力,為文昌區(qū)域次生林的建設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jù),實現(xiàn)可持續(xù)經(jīng)營。
試驗點位于海南島東北部的文昌市錦山鎮(zhèn)洪村,地處 20°1′47″N,110°41′88″E。試驗地原為洪村房前屋后2014年遭受威馬遜臺風嚴重破壞半自然次生林。地處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27℃,全境日照充足,光照率為50~60%,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均在1950h;年平均降雨量1700mm。地勢平坦,屬于平原階地,土壤類型為磚紅壤,土壤pH4.5,酸性土壤,水份存儲充足,地下水豐富,2~5m可見水。主要的植被有喬木:木麻黃(Casuarina equisetifolia)、桉樹(Eucalyptus robusta)、大葉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龍眼(Dimocarpus Lour)、瓊崖海棠 (Calophyllum inophyllum)、苦楝(Melia azedarach)等;灌木有野菠蘿(Pandanus tectorius)、魚尾葵(Caryota ochlandra Hance)等;草本有飛機草(Chromolaena odorata)、長春花 (Catharanthus roseus)、七姐妹(Rosa multiflora)等。
參試的 15種苗木來自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yè)研究所尖峰試驗站苗圃,均為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營養(yǎng)袋苗。分別是青皮、降香黃檀、麻楝、假蘋婆、紅花木棉、海南蘋婆、美麗梧桐、油楠、海南菜豆、盆架子、子京、蝴蝶樹、坡壘、海南紅豆、大葉相思等15種,各種苗木規(guī)格見表1。
表1 15種試驗樹種苗木概況Tab.1 Overview of 15 experimental tree species
2.2.1 試驗設計
造林實驗區(qū)采取全墾機耕整地方式,造林面積1hm2。2016年5月進行造林,株行距 2m×2m,每畝挖167穴,挖穴規(guī)格為40cm×40cm×40cm。造林按行狀混交,每兩行種植一種樹種。植苗前,每穴施復合肥或有機肥0.2kg作為底肥,覆少量表土拌勻進行施肥回土。造林時苗正、舒根、踩緊、適當深栽,栽植深度以超過苗木地徑原土痕5~10cm為宜,并澆足定種植根水。
2.2.2 調查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8月、2018年4月對造林地林木的地徑、樹高、冠幅、保存率,長勢等生長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
2.2.3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數(shù)據(jù)處理及繪圖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軟件,不同樹種樹高、地徑生長量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較、聚類分析則采用SPSS18.0處理分析。
3.1.1 不同樹種高生長分析
不同樹種受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表現(xiàn)出不同的生長特性,從15種樹種混交效果來看,不同樹種生長差異性顯著(P<0.05),從混交2年生苗木生長(表2、圖1)來看,大葉相思、麻楝、紅花木棉3個樹種早期生長適應性更強,其中大葉相思年均高生長153.4cm,麻楝年均高生長106.65cm,紅花木棉年均高生長為99.35cm。青皮、蝴蝶樹、坡壘這3個樹種早期生長較慢,其中蝴蝶樹年均高生長僅為20.24cm。15個樹種混交年均高生長排序為:大葉相思>麻楝>紅花木棉>海南菜豆>降香黃檀>海南紅豆>美麗梧桐>子京>盆架子>假蘋婆>油楠>海南蘋婆>坡壘>青皮>蝴蝶樹。
表2 15種試驗樹種2a生長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growth of 15 experimental tree species for 2 years
圖1 15種供試樹種2a高生長比較Fig.1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of 15 species of tested trees in 2 years
圖2 15種供試樹種2a地徑生長比較Fig.2 Comparison of ground diameter growth of 15 species of tested trees in 2 years
3.1.2 不同樹種地徑生長分析
從15種樹種混交效果來看,不同樹種地徑生長差異性顯著(P<0.05),從混交2年生苗木生長(表2、圖2)來看,大葉相思、美麗梧桐、紅花木棉3個樹種早期地徑生長最為顯著,其中大葉相思年均徑生長2.61cm,美麗梧桐年均地徑生長2.38cm,紅花木棉年均高生長為2.26cm。青皮、蝴蝶樹、坡壘這3個樹種地徑生長與高生長一致,均表現(xiàn)出生長緩慢,其中坡壘地徑增長最小,年均地徑生長量僅為0.23cm。15個樹種混交下年均地徑生長排序為:大葉相思>美麗梧桐>紅花木棉>麻楝>假蘋婆>海南菜豆>油楠>海南紅豆>盆架子>降香黃檀>子京>海南蘋婆>青皮>蝴蝶樹>坡壘。
不同樹種早期高生長和地徑生長量不一,一般情況下高生長快的樹種,地徑生長也較快,但也不絕對。該試驗中美麗梧桐高生長較紅花木棉與麻楝慢,但地徑的生長卻相對紅花木棉和麻楝快,這說明不同樹種利用營養(yǎng)物質的方式不同,有的樹種更趨向于高生長,從而在未來生長中搶奪更多的陽光,有利于自己的生長,而有的樹種趨向于地徑的快速生長,以備增強自己的抗性,抵抗強風、暴曬、干旱等外部惡劣條件的抗力。
圖3 15個參試樹種樹高和地徑年均增長量的系統(tǒng)聚類分析Fig.3 Systematic cluster analysis of tree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annual growth of 15 tested trees
通過對15個參試樹種在錦山造林對比試驗,利用樹高和地徑年均值增加量的系統(tǒng)聚類分析得出(圖3、表3),第1類為速生類,代表樹種是大葉相思,此類樹種在混交林中生長最快,能充分發(fā)揮其先鋒優(yōu)勢;第2類為較速生類,代表樹種為麻楝、紅花木棉、海南菜豆,這類樹種在混交中能夠迅速生長,在群落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第3類為中生類,代表樹種有降香黃檀、假蘋婆、美麗梧桐、盆架子、子京、海南紅豆,此類樹種生長速度適中,在混交林早期生長中處于競爭水平較弱的樹種;第4類為慢生類,代表樹種有青皮、海南蘋婆、油楠、蝴蝶樹、坡壘,這類樹種生長速度較慢,在混交林早期生長中處于劣勢地位。
表3 15個樹種年均生長量 k-均值聚類分析Tab.3 Annual average growth of 15 tree species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在海南文昌地區(qū),現(xiàn)存在主要林分類型為人工林,由于林種單一,森林結構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物種多樣性水平也較低,對于森林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健康經(jīng)營存在很大的隱患,開展次生林人工近自然更新改造,對于優(yōu)化森林資源、健全儲備林建設、提高森林質量等方面均有深遠的意義[19~20]。
該研究選擇的15種造林樹種,均屬于海南常用造林樹種。15個樹種在文昌錦山地區(qū)適應力較好,大葉相思、麻楝、降香黃檀等樹種成活率均達到90%以上,其它的樹種成活率都達到80%以上。從15個樹種早期混交效果分析得出,不同樹種高生長、地徑生長量都達到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年均高生長量最大的為大葉相思,最小的為蝴蝶樹,年均地徑生長量最大的也是大葉相思,最小的為坡壘。
通過 15個造林樹種在文昌錦山2a內生長情況,利用樹高和地徑年均值增加量的系統(tǒng)聚類分析劃分,第1類為速生類,年均樹高生長量為153.40cm左右,地徑年均增長量為2.61cm左右,代表樹種為大葉相思;第2類為較速生類,年均樹高生長量在95.93cm左右,地徑年均增長量為1.62cm左右,代表樹種有麻楝、紅花木棉、海南菜豆;第3類為中生類,年均樹高生長量在49.37cm左右,地徑年均增長量為1.16cm左右,代表樹種有降香黃檀、假蘋婆、美麗梧桐、盆架子、子京、海南紅豆;第4類為慢生類,均樹高生長量為28.07cm左右,地徑年均增長量為0.52cm左右,代表樹種有青皮、海南蘋婆、油楠、蝴蝶樹、坡壘。
該試驗只進行了15個樹種造林初期生長效果的分析,得出的結論僅代表早期生長效果結論,對于不同樹種在未來幾年內的生長情況還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有待進一步的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