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俊
摘 要:文章從中國民族歌劇《紅珊瑚》入手,分析歌曲的背景和音樂風格以及特色,講述音樂表現(xiàn)的主體(演唱者)如何更準確更貼切地表現(xiàn)歌曲情感,以及如何更精準貼切地將人物內心情感表現(xiàn)出來。從情感和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來闡述此歌劇中《海風陣陣愁煞人》這一歌曲的情感是如何表現(xiàn)的,并就此研究如何讓演唱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關鍵詞: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紅珊瑚》;《海風陣陣愁煞人》
一、情感在歌曲演繹中的重要意義
音樂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與情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音樂家李斯特說過:“感情在音樂中獨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憑借比喻的外殼,也不依靠情節(jié)和思想的媒介。”在這里,感情是完整的存在,可以看出情感在音樂中的重要性。
情感是歌曲的靈魂,統(tǒng)率著整首歌曲。如果歌唱中缺少情感只有聲音,那唱出來的作品就不會是完整的,更談不上是完美的。波蘭的音樂理論家麗莎曾說過:“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邏輯因素讓位于感情因素,居于其次。”也就是說,音樂在感染聽眾的時候無需經過復雜的推理,只有用情感把聽眾緊緊抓住的演唱,才算是成功的演唱。因為一個優(yōu)秀的歌者在把音符和文字轉換成有聲、有字、有情的音樂的過程中,要懂得對作品所表達的主要內容與思想感情進行深刻的剖析,準確地把握其中的風格和注重情感的表現(xiàn)。但歌唱的情感培養(yǎng)是在一定的歌唱技巧基礎上的,只有這樣,才能把歌曲中隱含的情感完全地表達出來。
二、歌劇《紅珊瑚》的創(chuàng)作背景
《紅珊瑚》由王錫仁、胡士平作曲,趙忠等人作詞編劇。在北京初演獲得成功后,該劇被認為是《小二黑結婚》以后的又一部“歌曲戲劇化”的作品。它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矛盾,是中國歌劇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民族歌劇。在當時,我國對歌劇創(chuàng)作很陌生,在創(chuàng)作時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1960至1962年間中國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最艱難的時期,人民群眾需要振作起來打起精神。歌劇《紅珊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該劇是當時人們在革命中的真實寫照,在歌劇創(chuàng)作方面借鑒了前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三、《海風陣陣愁煞人》與中國民族歌劇
由王錫仁、胡士平作曲,趙忠等人作詞編劇的《紅珊瑚》被公認為在歌劇民族化方面開啟了新的探索。在音樂、臺詞、表演上都融入了戲曲元素,為此作曲家胡士平和王錫仁在創(chuàng)作前各自到民間采風。
《紅珊瑚》作為中國民族新歌劇,作曲家分析了每個人物當時的地位、性格的特點,最后用地方民歌和地方戲曲的曲調加以改編和創(chuàng)作,并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和發(fā)展,讓劇中人物的音樂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如其中的選曲《海風陣陣愁煞人》引子部分采用了河南梆子表現(xiàn)以珊妹為代表的窮苦百姓在漁霸和國民黨的壓榨下的苦不堪言,以及悲憤的心情。
在唱《海風陣陣愁煞人》這首歌劇選曲時,一定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女主角珊妹的角度,才能演唱好。歌唱的藝術感染力是通過演唱來體現(xiàn),歌唱者通過自身的學識與經驗,將譜面上的音符轉化成音樂的過程是藝術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又叫“二度創(chuàng)作”,在此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拿到曲譜應該通過多朗誦歌詞來了解歌曲中主人公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其思想情感。
在民族歌劇《紅珊瑚》中,《海風陣陣愁煞人》是珊妹的一段宣敘調。貧苦的漁家女兒珊妹自幼與爹爹相依為命,爹爹年事已高,因為終日辛勤打漁,染病在床,交不起漁霸的房租,情人阿青哥也被逼逃向大陸,珊妹為了給重病的父親治病,被迫登豪門賒藥。此曲的開頭行腔較自由,吸收了戲曲音樂中緊打慢唱的特點,充分表現(xiàn)情境中珊妹內心急切、悲憤的心情。歌詞以“海風陣陣愁煞人”開頭點出歌曲的主題思想,前面四個字要吸足氣,感情要深沉悲憤,“愁煞人”要讓觀眾感受到內心的悲憤迸發(fā),特別是“人”字采用的拖腔,由弱漸強收放結合,運用戲曲中的哭腔,單單這一句就定格了全曲沉重的感情基調。后面的“風聲緊……漁家苦難幾時盡”一段敘說性較強,演唱時咬字要清楚,聲音要明朗,在歌曲的高潮,聲音要十分有力度,高音要結實豐滿,“苦”字母音要明亮、通暢,穩(wěn)穩(wěn)站住,表現(xiàn)出珊妹對漁霸的仇恨和心里的反抗情緒。接下去的間奏節(jié)奏變成四二拍,“聽說是……但愿救星早降臨”為第二段,這一段表現(xiàn)珊妹迫切地期盼解放、期盼救星來臨的心情,要唱得輕快有彈性,情緒活躍。第三段是歌曲的最后一段,加入了戲曲的快板,珊妹為救父親只好面對現(xiàn)實,強忍住心里的恨意,登上漁霸家的家門。整一唱段層次要清楚,準確把握住人物性格與音樂風格,才能準確表現(xiàn)出作品。
四、《海風陣陣愁煞人》的情感表現(xiàn)方法
(一)歌曲的處理
《海風陣陣愁煞人》是一首以宣敘調為主的歌曲,按歌曲情緒的變化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以抒情和敘述為主,敘述珊妹為掙脫封建地主階級的欺壓不斷反抗,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篇幅較長,旋律精彩,含有口語化的特點。
第二段是進行曲風格,表現(xiàn)主人公珊妹內心的憧憬,生活氣息濃郁。用簡明的節(jié)奏、豪邁有力的旋律,來組織和鼓舞人民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困難。這段情緒與第一段有所區(qū)別,在演唱時要心中充滿希望,其中“殺魚霸”的“殺”字演唱時要用加強字頭的力度來凸顯珊妹對漁霸的怨恨,“救窮人”要柔和下來與上面的“殺魚霸”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xiàn)珊妹內心無限的期盼。
第三段回到抒情風格,回歸于現(xiàn)實苦難的生活,演唱者只有設身處地地體會,才能更加準確、深刻地表達。
演唱者要先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真切、生動又細致的“畫卷”,再將自己從中理解和體驗到的情感傳達給觀眾。也就是說,歌者首先要領會歌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再通過自身積累的情感體驗將其理解透徹,在二度創(chuàng)作中才能獲得進一步升華,這樣才可以感染觀眾。在歌曲學習中,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體驗,聲樂老師會讓學生先反復朗誦歌詞,理解歌詞意思,并體會其中的情感變化。如《海風陣陣愁煞人》中,我們從開頭的引子中就可以體會到一種悲憤苦悶的情感。
(二)歌曲演唱中的咬字與吐字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與歌曲的情感表達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處理好歌曲中的吐字咬字,能使歌曲的情感韻味更強。我國民族音樂對歌唱時的語言的運用十分講究,要求“字頭清晰、字腹擴展飽滿、字尾歸韻”,強調“以字行腔,字正腔”。因此,正確地咬字吐字在歌曲的情感表達方面起到了不可輕視的作用。
在《海風陣陣愁煞人》中,咬字可以增添歌曲情感方面的表現(xiàn)力,在演唱此曲的咬字吐字時,要在達到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的標準上加入一些中國戲曲的咬字韻味。如“風”“陣”“門”“人”,這些字歸韻都在元音“e”上,還有“緊”“信”“爹”“心”,這些歸韻都在元音“i”上面??傊璩幸ё滞伦?,要抓住語言口語化的特點,在演唱時應帶點戲劇性的用聲,傳神地演唱,感覺這個場景就在我們的面前,這樣才更親切。最后無奈之下,“擦凈臉上的淚,忍住心頭的恨”,為救爹爹的生命,“珊妹賒藥登豪門”。在演唱這段詞時要柔中有剛,既有無奈哭訴心聲的色彩,又要體現(xiàn)珊妹內心不屈服惡勢力的堅定態(tài)度,這樣才能打動觀眾。
這首歌曲旋律動人,音程跳度也接近兩個八度,特別在曲子前奏部分運用自由的散板拍子表現(xiàn)在緊張激烈的海風下人們的心情,開頭以“f”的強度并帶有戲劇性的高音旋律,表現(xiàn)出當時漁民對漁霸、封建地主的痛恨。
(三)聯(lián)想與想象對情感表現(xiàn)的作用
演唱者自身豐富的文化知識結構,能促進聯(lián)想與想象能力的發(fā)展。演唱者有了良好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力才能更加準確地體會歌曲情感,表達歌曲內容。
比如《海風陣陣愁煞人》中,演唱者要聯(lián)想到在凜冽的海風中受盡苦難的漁民百姓期盼解放軍的到來,所以演唱者通過聯(lián)想反映出的首先應該是悲憤、苦痛的情緒,歌者應該唱出飽含悲憤的情感?!昂oL陣陣愁煞人吶!”這是全曲的開頭,直接點題,對全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唱“愁煞”兩字時珊妹幾乎咬牙切齒,“煞”字后面有個延長的休止,這個休止在全曲氛圍營造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珊妹要用所有的力量表現(xiàn)“愁”字,所以需要充分發(fā)揮表演者聯(lián)想的能力,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體會到那種悲憤、無奈、堅持與惡勢力斗爭的感情。引子最后一句“人吶”弱起漸強,運用戲曲的腔調,宣泄珊妹所有的仇恨,和對爹爹重病的擔心和無奈。
演唱中的聯(lián)想與想象反映了演唱者對作品的理解、體驗及對演唱整體過程的把握,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心理活動。只有表演者對生活素材有豐富的積累,才能自如地用聯(lián)想和想象來調動感情。生活是藝術想象力的源泉,因此對作品理解得越透徹,有足夠寬廣的藝術想象力,其作品就越容易感染聽眾。
五、結語
通過對歌劇《紅珊瑚》的粗淺理解和對其中選曲《海風陣陣愁煞人》情感表現(xiàn)的簡略分析,筆者認為要將這首歌曲表現(xiàn)的情感及所表達的主要內容演繹得準確恰當,最大的難關是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感是如何通過旋律和歌詞的進行、咬字吐字、呼吸等綜合的幾個方面來體現(xiàn)以及準確把握情感對歌曲的重要性。
音樂源自于對生活的情感體驗和對外界的一種本能反應,王錫仁、胡士平二人用他們自己獨特的感受力和作曲風格以及技巧,將這個故事用民歌與地方戲曲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民族唱法女高音的演唱把這段音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生動感人。而我們在學習和演唱的過程中,只有完整地認識和準確地理解作品,正確地體驗和把握其主要思想與情感,才能把作品準確地詮釋,演唱得更貼切感人。
參考文獻:
[1]馬克.新歌劇與舊傳統(tǒng)——對于從戲曲基礎上發(fā)展新歌劇的看法[M]//田漢.新歌劇問題討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
[2]伊萍.聲樂表演創(chuàng)作的美學原理[C]//獲獎音樂教育論文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胡士平.第一次歌劇戲劇化的實踐——歌劇《紅珊瑚》創(chuàng)作回顧[M]//田川,荊藍.中國歌劇藝術文集.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
作者單位:
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