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對孩子能力要求跨度最大。孩子的知識儲備、情緒控制以及社會交往都是重要功課。對于幼小銜接,最重要的是要做對三件事:習慣緊跟老師,培養(yǎng)自理能力,做事絕不拖拉。
孩子的教育有關鍵期,如,5~6歲,自控能力的形成期;6~8歲,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6~12歲,記憶力發(fā)展的關鍵期。研究表明,小學四年級到高中,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變化非常大,而學習習慣的水平卻并未有多大改變??梢姡荒昙夝B(yǎng)成好習慣的重要性。
一位一年級學生的媽媽說,她一定要配合老師促進孩子好習慣養(yǎng)成。于是,女兒早晨到校就讀書;回家后,寫作業(yè)時要專注;寫完作業(yè)后自己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的學習用具等,媽媽都一一記錄、叮囑。不到一個月,女兒不僅適應了小學生活,而且做事也漸漸有了條理性。
一個六年級的學生,老師反映他聽課不專心,作業(yè)拖拉,根本原因是父母沒能培養(yǎng)起孩子的好習慣,壞習慣養(yǎng)成后難以糾正。
一年級,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跟不上學習進度,注意力極易分散,對老師的課堂要求都不清楚。培養(yǎng)好習慣,需要經(jīng)常提醒,具體告知,堅持一段時間反復訓練,懵懂的孩子才能具備“任務意識”。
六七歲孩子缺乏自控力,靠孩子自覺,是一句空話,最好的做法是“溫柔地堅持”,堅持要求孩子守規(guī)矩,不允許隨意發(fā)脾氣。讓孩子明白:上學并不是只做喜歡的事,不喜歡的事也要努力做好。
一位有心的奶奶帶孫女,凡是與孩子學習相關的事,都堅持讓孩子自己去做,做不好也不替代。雖然一開始孩子慢得如蝸牛,但一學期下來,這位奶奶訓練出了一位有條理、動作利索的孩子。別的孩子丟三落四,而這個孩子下課會把書本收拾整齊,衣服疊好放進書包里,做事井然有序。
第一次期末考試,老師開始讀題,一個男孩的筆卻掉落在地,他慌作一團,撿拾起鉛筆,卻忘了老師讀的題。做數(shù)學題要畫圖,他又要從塞得亂七八糟的抽屜里找尺子。問題出現(xiàn)在教室里,根源卻在家里。與家長交流中可以看出,這個男孩的生活都被包辦。鉛筆爺爺削,書包爸爸收拾,衣服奶奶幫著穿。早飯也是喂一口吃一口??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學期下來,孩子的生活、學習亂成了一鍋粥。
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上動作利索、書寫又快又好的孩子,在家里基本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
家長絕不要包辦孩子的日常并讓孩子認為理所當然。要求孩子自己做,比替孩子做雖然麻煩得多,卻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孩子兩三歲就喜歡“我來做”,不喜歡家長代勞,說明孩子的惰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培養(yǎng)”的結(jié)果。
孩子入小學的第一步是“適應”。第一次要坐得住20分鐘,第一次學寫漢字,第一次讀故事。生活節(jié)奏也快了許多,要按時睡覺,準時起床,獨立寫作業(yè)等。只有做到不拖延,才能適應上學的節(jié)奏。
有的孩子起床慢,吃飯慢,遲遲出不了門,這樣的孩子寫作業(yè)也不會快的。有的孩子吃早飯要花很長時間,家長只得一路走,一路喂;有的孩子喜歡跟家長討價還價,該睡覺了還想看一會兒電視,該寫作業(yè)了卻需要爸爸媽媽讀題,如果父母一味“還價”,孩子就得寸進尺,壞了規(guī)矩。有的祖父母喜歡干預教育,加上父母缺乏決斷,家庭氛圍在這對抗、耍心眼的拉鋸戰(zhàn)中失了方寸。
如果在第一個月乃至第一個學期,父母能堅持配合老師,對孩子強化規(guī)訓,隨著孩子專注力和自控力的提升,磨蹭、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等現(xiàn)象會自然消失。
一位爸爸,從兒子讀一年級開始,就刻意培養(yǎng)孩子快速寫作業(yè)的意識,早期不要求正確率,只要求速度,并且贏得老師的認可。他認為,速度能帶動兒子將注意力集中在作業(yè)這件事上。他不要求兒子寫得多工整,而是嚴禁邊寫作業(yè)邊玩,偶爾發(fā)現(xiàn)寫錯了字,爸爸就把正確的字寫大一點,貼在書桌旁,不會因罰抄而降速。當別的孩子因為磨蹭而遲遲入眠時,他的兒子卻能讀很多書,睡眠也有了保障。
我們常講的“習慣”二字,“習,從羽,從日,蓋謂禽鳥于晴日學飛?!兵B一次次地練習飛翔;“慣,習也”,習慣成自然。做事不拖拉這一習慣的培養(yǎng),就是反復、再反復,天天如此,一天也不能例外,并溫和地堅持,直到孩子能自然而然。
(作者系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第六屆十佳家長,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夏光清育德工作室主持人。)
編輯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