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佩華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是為了不教?!币蝗盒W三年級的學生讓我深刻領會到了這句話的真諦。
當我按照教學設計和三年級的學生一起回顧立定跳遠的動作,提出“立定跳遠動作分幾拍完成”這一問題的時候,學生的回答各異:“分三拍完成”“分四拍完成”……
學生的聲音此起彼伏。是三拍、四拍還是更多拍呢?學生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這時,學生們不約而同向我投來信任的目光,意思不言而喻,是讓我表個態(tài),并都希望從我這里得到支持。
看到因學生的爭議而顯得散亂的課堂,我有點生氣了。明擺著是三拍法立定跳遠呀!怎么會跳出個四、五拍法立定跳遠呢?還用老師表態(tài)嗎?
正當我?guī)е瓪饧磳_口說出答案的一剎那,理智突然告訴我:不能這樣。我靈感一觸:不如就順應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興致感覺,讓學生將自己認定的動作節(jié)奏付諸實踐,放手讓他們帶著這一問題去跳一跳。通過跳一跳的實踐,學生很有可能從探索嘗試、探求真知中找到答案,也有可能使學生學習的需求和個性的發(fā)展得到滿足。教學雙贏,何樂而不為?
接下來的教學便順應學生即時的思維,伴隨著學生的感覺,我改變既定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以節(jié)拍的多少自行分組,并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將自己認定的動作節(jié)奏付諸行動??矗∷麄冞叴蛑淖舆吘毩暎瑐€個勁頭十足,還不時跑過來向我匯報:
“老師,我不用預擺,一拍就跳出去了!”
“老師,我覺得多擺幾下,跳起來有信心一點?!?/p>
“老師,我還是習慣用你教的三拍法,跳起來最自然,最輕松,我最喜歡這種方法了?!?/p>
就是這樣,立定跳遠復習一課就在學生的積極參與、自主探索和競爭比賽中結束了。
下課時,幾位執(zhí)著說四拍法立定跳遠的學生剛好經(jīng)過身邊,我漫不經(jīng)意地問他們,剛才為什么你們這么堅持說四拍法立定跳遠呢?是不是故意給老師添麻煩呀?
殊不知,這幾個平日嘻嘻哈哈的小男生,卻一改往日的樣子,一本正經(jīng)、有板有眼地回答:“老師,您不是經(jīng)常鼓勵我們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有話就說,有不明白的就問嗎?我們堅持四拍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經(jīng)過實踐,我們覺得用四拍來完成動作,準備得更充分、跳得更遠?!?/p>
還未等我緩過氣來。另一位學生又振振有詞地說:“當初,老師您教我們立定跳遠時,曾說過三拍法立定跳遠,用第1、2拍做預擺,第3拍是關鍵動作,要求做到蹬擺快速有力。但我們總覺得只用1、2兩拍來預擺,準備得不夠充分,所以多用了一拍來擺臂。這樣擺臂準備充分了,蹬地也就有了把握。自己也就更有信心了。”
經(jīng)過學生實踐得到驗證的話,句句有理有據(jù),不得不讓我折服,令我慚愧。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動作,認真探討并總結出適合自己的立定跳遠方法,而我卻在執(zhí)意于三拍還是四拍。經(jīng)歷探究、討論,學生學會學習并高質量地完成動作,多擺幾下又有何不妥?又何必在意用幾拍完成呢?學生學會獲得知識的過程,不比執(zhí)著它的對錯更重要嗎?
《立定跳遠》一課的教學,沒有按照預定的教學設計進行,而是在出乎意料的在爭議中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感慨沒有因一時的沖動而抹殺了學生求真、求知、求發(fā)展的欲望。
反思這節(jié)課,我慶幸自己沒有因一時的沖動而抹殺了學生求真、求知、求發(fā)展的欲望。學生為了更好地掌握技術,認真探討并總結出適合自己節(jié)奏的跳法,而作為老師的我,卻在強求所謂的標準和統(tǒng)一,實在是不應該。其實,三拍法立定跳遠也只是教師用書上的參考。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出現(xiàn)1拍、3拍、5拍,甚至更多拍的跳法。只要是學生能夠把握住技術的關鍵,跳得輕松、跳得自然,就沒有所謂的對與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上,學生的練習就是開動腦筋、自主學習、掌握方法的過程。這一過程,只要學生能找對適合自己節(jié)奏的方法,就可以了。我覺得“適合學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的教學不再是無視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認知的規(guī)律、壓抑兒童個性的教學。教學應從重視教師的教轉變?yōu)樽⒅貙W生的學,要依靠兒童自主學習和個性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教學過程也應是在教育者的精心設計及創(chuàng)造性的安排下,由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到創(chuàng)造性地獲得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的實施過程。
在實施過程中,有可能按照教師既定的設計方案執(zhí)行,也有可能偏離或超脫既定的方案,出乎教師的意料。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學生的思考會越來越多,課堂上類似這樣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將如何操作呢?是按照預設進行,禁錮學生的思維,強調學生的機械模仿,還是順應教學即時的狀況,靈活應變,再適時給予指導、點撥,創(chuàng)設富有個性、充滿靈性的課堂?這值得教師深思。我的做法是“以學定教”。具體落實在以下三點:
1. 以人為本,激發(fā)興趣,發(fā)揮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做到心中有學生。
2. 關注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承認學生的認知差異;備課時,先考慮學生怎樣學,再按不同的水平有梯度地制定學習計劃、學習目標,實施分層教學。
3. 遵循規(guī)律,靈活應變,授之以漁。遵循教學的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重視課堂的生成,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始終把握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方向不變,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做到靈活應變。
教學實踐告訴我:隨著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感覺和需求走,適時地改變既定的教學設計方案,靈活地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這樣的教育才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追求自由的勇氣和能力,才能夠幫助學生在自我的價值實踐中進行自由的實踐并獲得實踐自由的能力,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和競爭中獲得更豐富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