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華敏 胡錫良
著名作家曹文軒在分享寫作心得時說過兩句話,“未經(jīng)凝視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好文章離不開折騰”。對世界作了凝視,才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才能寫出有深度、有意義、打動人的文章。而曹文軒先生所言之“折騰”,就是對文章的反復修改。文章多改,才能日臻完美。
同樣,語文課堂教學也離不開“凝視”和“折騰”。凝視了,就能真切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巧妙,領悟作者在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情思。這里的“折騰”,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善于發(fā)現(xiàn)、利用教學時機和課堂教學資源,增加學生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習慣,訓練語文學習應有的方法、思維,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和品質(zhì)。在平時的文本教學和練習講評中,我們正可以有意識地抓住時機讓學生凝視一會、折騰一下,讓課堂生動起來,從而生成動態(tài)的、變化的、有生命的語文學習課堂。
一、在可頓悟習得處凝視、折騰,培養(yǎng)語文學習應有的意識、習慣
在《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一句中,對“須臾”一詞的解釋,一般教師會讓學生看書中注釋,作圈畫,但這樣的方式并不一定能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和掌握。即使大多數(shù)學生對“須臾”一詞已經(jīng)理解,這時我們還是可以讓學生凝視、折騰一下,來強化學生的意識。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比較容易能看出與“須臾”對應的詞是前句的“終日”,稍加思考就能明白“須臾”的意思為“片刻、短暫”。這樣的凝視、折騰,既讓學生理解該詞的意思,也能讓學生意識到要養(yǎng)成在整體語言環(huán)境下理解詞意的習慣,懂得要根據(jù)上下文去推斷詞義。
有一道散文閱讀題,“文中多處寫到百合花,這對文章內(nèi)容的表達有何作用?”(《山之子》李廣田)有學生的答案表述為“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凝視一下,再折騰一下:從文體上思考,此為散文還是小說?題干中有“多處”,“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指哪一處?即便是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但這只是套話,按具體規(guī)范要求,又要增加什么具體內(nèi)容?若能再適時做點拓展補充,當堂組織一個微專題,引入高考經(jīng)典題,如 2009年江蘇語文高考《上善若水》的第一題,“開頭一段三個問句,對文章內(nèi)容的表達有何作用”;2008年江蘇語文高考《侯銀匠》中的第一題,“小說第二段(‘侯銀匠中年喪妻……很精到)對全文情節(jié)展開有什么作用?請具體說明”。如此,學生對這一類散文或小說類題目的答題思路、方法和規(guī)范等,肯定會清晰明了得多,更重要的是,學生會知道閱讀文本時,要強化文體意識,要習慣用相應的文體知識去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了。
二、于困惑疑難處凝視、折騰,訓練語文學習應有的方法、思維
蘇教版語文必修一《像山那樣思考》一文,開篇寫道,“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從一個山崖蕩漾到另一個山崖,回響在山谷中,漸漸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此處為何用“深沉”與“驕傲”去形容狼的嚎叫?這個問題有相當?shù)碾y度,學生也肯定有困惑。經(jīng)過文章文意的梳理、分析和把握后,學生能領悟到“深沉”既指狼的嗥叫的聲音特點,更是指狼的嗥叫是“深刻的、內(nèi)涵豐富的”,是“深藏而不外露的”,是需要人用心體會的。狼的嗥叫之所以是“深刻的、內(nèi)涵豐富的”,是因為狼與山一樣,能客觀、公正和長久地思考自然萬物的共生關系,懂得平衡的自然法則。而人的思考往往主觀、短暫,比較看重自己的眼前利益,所以很少有人懂得這些。在這樣的對比上,狼是可以“驕傲”的。在這樣的疑難處,老師在上課時,如果一帶而過或直接給出解釋,那文本教學就缺少了語文課堂應有的語文味了。此時,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在聯(lián)系全文內(nèi)容主旨的基礎上,作一點凝視,來一點折騰。在凝視、折騰中辨析詞義,在凝視折騰中領悟文意,在凝視折騰中習得語文學習的方法和思維。這也正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有的環(huán)節(jié)和策略。
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有一種方法是“互見有無”,詩句呈現(xiàn)的是“有”,但詩人要表達的卻是“無”;詩句呈現(xiàn)的是“無”,但要表達的卻是“有”。對此,只有準確領會,才能真正讀懂詩意,體悟詩情。
這樣的詩句,高中學生已接觸了一些,如“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山圍故國周遭在”(劉禹錫《石頭城》)等?!拔ㄒ娊那镌掳住币痪渲校灰娊陌谆位蔚那镌?,那看不見的是什么?一方面,琵琶女的演奏,使大家聽得入迷,都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另一方面,看不見的是,那音樂勾起了聽者的共鳴,也引發(fā)了聽者的感傷,雖“悄無言”,但內(nèi)心因琵琶曲勾起的傷感卻是油然而生,蓄積在心頭,翻滾在胸懷。“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中,只見浩浩湯湯的長江在天邊流淌,那不見的是什么?不見了朋友的身影,擔憂著朋友的前途,感懷著各自的境遇。“山圍故國周遭在”一句中,故國的山河還在,那不在的是什么?山城依然,但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真是物是人非惹人痛、風光不再引人悲啊。
2018年江蘇語文高考題: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0~11題。
寄和州劉使君
張 籍
別離已久猶為郡,閑向春風倒酒瓶。
送客特過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后山光滿郭青。
到此詩情應更遠,醉中高詠有誰聽?
[注]①劉使君,指唐代詩人劉禹錫,時任和州刺史。詩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據(jù)前兩聯(lián),概括劉禹錫“閑”的表現(xiàn),并分析他如此表現(xiàn)的原因。(5分)
11.尾聯(lián)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6分)
第11題,命題者所給的答案如下:“對劉禹錫詩歌藝術的欽佩之情;對劉禹錫目前境況的同情之感;對自己能感知對方心意的知音之許。”答案第三點“對自己能感知對方心意的知音之許”這一層意思,全省幾乎沒有學生能答出。當然要挖掘出這層意思,難度實在大。若能讓學生“互見有無”,再輔以其他的一些古代詩歌鑒賞方法,學生的理解、收獲就不一樣了。有學生就能想到詩句中的“有誰聽”表面像是說“無人聽”、無人賞識,而實際上說的是有“我”在聽且有共鳴。
三、在多義爭鳴處凝視、折騰,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和品質(zhì)
柳宗元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收錄在蘇教版必修一中,對題目中的“得”字的理解上,同學們出現(xiàn)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發(fā)現(xiàn)了“西山的怪特”,也有人認為是產(chǎn)生“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感悟,也有人說是作者找到了自己的心靈精神棲息之地等等。在這樣有多義爭鳴的地方,老師提供一點背景資料,讓學生去凝視去折騰,可以觸發(fā)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加深學生對文章的深刻理解,更加接近作者的本意,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和品質(zhì)。此處在通讀文章的前提下,補充一點柳宗元的生平經(jīng)歷,他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敗后,從最初的出生世家、才華卓偉的禮部員外郎,累貶為永州司馬,內(nèi)心充滿了悲憤與無奈。他所描寫的西山一帶,只是一般的丘陵,并沒有什么崇山峻嶺。讓學生在凝視折騰中,一步步去探究、去揭開柳宗元的內(nèi)心世界。他寫西山,只不過是在借景抒懷,在山水之間宣泄自己的情懷,賦予山水以個人的心志?!拔魃街痔亍睂崬榱谠詻r,才華出眾、志趣高潔,舉世渾濁卻獨清、眾人皆醉而獨醒,熱衷于政治變革,在他人看來豈不是“怪特”;“心凝形釋”,表現(xiàn)的正是他內(nèi)心的解脫,同時更加自我堅定,不為外界而改變,不愿“與培塿為類”。再結合柳宗元的人生追求來看,他少有抱負,“頗慕古之大有為者”,渴望輔時及物。被貶后退而寄情山水,著書立說,先后發(fā)現(xiàn)和觀游了當時不為人知的許多景點,如鈷
2018年連云港高三語文二模卷文學類閱讀題《老屋》(簡索·曼),針對文章最后一段“‘情愿犧牲又浮現(xiàn)在她腦海里。這句話似乎很奇妙,將他倆融化在一片溫馨之中”的文字,出了一道探究題:結合全文,探究小說最后一段的意蘊。(6分)
命題者提供的答案是:心理描寫,表現(xiàn)其醒悟和決心;揭示主題,美好的婚姻生活需雙方都有犧牲精神;用“情愿犧牲”呼應上文,使小說結構嚴謹。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意蘊”,事物的內(nèi)容或含義,一般指文學作品里面滲透出來的理性內(nèi)涵,它可以是作品中滲透的情感,也可以是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風骨,也可以是作品表現(xiàn)的某種情義或主旨。命題者所給答案的第三點,明顯不是在答“意蘊”,而是在講表達效果、作用了。對此,如果人云亦云,或棄置不用,遠不如借題發(fā)揮,提供如下幾道類題及參考答案,讓學生凝視折騰一會,效果來得好。
2018年蘇錫常鎮(zhèn)四大市“一?!本怼独蠇D與貓》(多麗絲·萊辛):結合全文,探究小說最后一段的表達效果。(參考答案:補充交代貓的最終結局;借貓的悲劇,烘托了老婦人的悲慘命運;表達了作者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對社會冷漠無情的諷刺與批判;敘述語言克制,蘊含了強烈的感情。)
2016年江蘇高考卷《會明》:請?zhí)骄啃≌f結尾“微笑的意義”的意蘊。(參考答案:對眼下平靜生活的滿足;對一連人沒有一個腐爛的高興;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012年江蘇高考卷《郵差先生》:“這個小城的天氣多好!”請分析小說結尾處這句話的含意和作用。(參考答案:這句話借說天氣,表達了郵差對小城生活的滿意心情;寫“天氣好”,是對“這個小城”生活通常狀態(tài)的感受;點明了文章的主題,即對于小城生存狀態(tài)的禮贊。)
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作凝視作折騰,由題干指向到參考答案的表述作一番比較辨別,應該會明白,“意蘊”題、“含意作用”題和“表達效果”題的答題指向、思維、路徑和規(guī)范,是同中有異,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的,這就可以使學生以后在解答這一類題目時,在規(guī)范有效方面少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
學生動起來,課堂就會活起來,動態(tài)的、變化的、有生命張力的語文學習課堂就會生成出來。引導學生多“凝視”“折騰”正會產(chǎn)生此效果。
當然,要引導學生“凝視”“折騰”,老師自己要先于學生多“凝視”“折騰”,不死守自己的教學預設,用自己的一雙慧眼,敏銳地發(fā)現(xiàn)、捕捉和利用文本資源、學生資源,對自己的教學預設作補充、修正和提升,在動態(tài)課堂中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作者通聯(lián):鮑華敏,江蘇宜興市丁蜀高級中學;胡錫良,江蘇宜興市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