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玥
我的奶奶,已經年滿九十歲了。
去年春節(jié),為了給奶奶過九十大壽,我與父母一同回了老家。
不知是我家獨有的傳統(tǒng)還是老家的習俗,這種大壽,一定要辦得極隆重。我大伯家門前有一塊空地,到了大壽那天,充氣的拱門、敞亮的舞臺、幾十張圓桌、一大排煤氣灶擺放得滿滿當當。
一個老人正坐在房子外面的輪椅上,很瘦,膚色蒼白,身上蓋了很多層毯子。那就是我的奶奶。她年紀太大,幾乎聽不見聲音了。她不怎么說話,臉上沒有表情,混濁的眼神有些空洞,又好像訴說著許多往事。我走到她身邊,可不知道說什么好,只能給她剝個橘子,盡些孝心吧。
到了晚上,壽宴正式開始。早上空蕩蕩的餐桌旁坐滿了人,鄰里認識的不認識的,都要來湊個熱鬧。
一位主持人走上舞臺,說著花樣繁多的祝福詞。他拿著話筒手舞足蹈,讓我有些煩。主持人一邊熱情地調動著氣氛,一邊按規(guī)定的流程進行慶?;顒?。第一個“活動”,便是作為奶奶的子孫們,要依次走上舞臺向奶奶磕頭。主持人大聲念著每位子孫的名字,他們就一個個走上舞臺,面對奶奶磕頭,可奶奶一直面無表情,一言不發(fā)。我站在臺下,聽著主持人喋喋不休,再看看臺下鄉(xiāng)鄰們冷漠的眼神,感覺好像是花錢讓人看笑話。我不愿走上舞臺,不愿面對幾十雙麻木的眼睛以及許多等待著捕捉我磕頭一瞬間的手機和相機。這樣表達孝心的舉動為什么不能在家里進行,非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讓這么多人圍觀?
我跑到角落里,盯著刺眼的手機屏幕,不愿動彈。
幾小時后,宴會終于結束了。鄉(xiāng)鄰們都走了,地上一片狼藉。
我不經常寫日記,但這成為我日記本上字數最多的一頁。我記下了那“熱鬧”的場景,寫下了人們不同的表情,還有奶奶一成不變的神態(tài)……
隨著時光流逝,我對這件事有了更多的想法。這次宴會不只是過生日,更是一種“象征”。奶奶無法緊跟時代潮流,無法感受許多快樂,我們也只能用這種方法讓她感受喜慶的氣氛、生活的樂趣。奶奶一直面無表情,或許只是笑不動了。她的內心也許是快樂的,也許是欣慰的,只是表現不出來罷了。而我那時的不耐煩、拒絕上臺,是否帶給過她失望……
可我再也回不到那一天,奶奶九十大壽的那一天,終將成為我回憶中無法抹去的遺憾。
教師點評
這是一篇考場高分作文,得高分的原因在于作者回憶了給奶奶做壽時特殊的習俗,和在這種不熟悉的習俗中的各種不知所措,作者通過這種不習慣,對鄉(xiāng)鄰、對祝壽的人、對被祝壽的人都進行了細致觀察,最后得出結論:不喜歡,是陋習。難得的是這件事被記在日記中很久以后,作者又對此事有了新的思考,童年時代的觀察帶著自己的無所適從,重新再看,這真的是陋習嗎?當一篇作文有了深刻的立意,其他細節(jié),比如對日記本的描寫,也可以忽略了吧。(管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