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國家發(fā)改委等13部門近日聯合印發(fā)《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斗桨浮诽岢?,研究建立個人破產制度。這是中國首次明確提出將建立個人破產制度。
這一動議符合市場經濟發(fā)展趨向。目前世界上較為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如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qū)都建立起了個人破產制度。從實踐情況來看,只要適用得當,個人破產制度可以起到規(guī)范運行破產程序與債務清償、打擊民間高利借貸與暴力收債、鼓勵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積極作用。
但是個人破產制度又是一項對基礎環(huán)境要求極高的系統工程。它不僅在“軟”環(huán)境方面要求所在社會總體確立誠實守信主流氛圍,而且還需要征信體系、失信懲戒機制、個人大額財產實名登記并聯網,以及破產撤銷權制度、非正常收入追回制度、失權與復權制度,甚至還包括金融市場形態(tài)與風控機制等方方面面技術性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地予以配套并有效運行。
這些“苛刻”的前提條件中,有些可以在倒逼壓力下加速到位或完善,還有些則必須在全社會整體改進過程中,漸進式或者間接性地逐步達到適用標準。這個過程很難一蹴而就,其間甚至還可能存在反復與波動。
譬如對于個人破產制度而言,最基礎的要求就是社會信用水平總體保持在穩(wěn)定并且較高的區(qū)間,但問題是,社會信用水平并不必然伴隨市場化程度同步提升,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初創(chuàng)時期,市場與信用的階段性矛盾往往還會格外突出,甚至在特定階段內,還會出現社會信用水平不升反降的總體趨向。譬如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屢禁不絕的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環(huán)境污染,乃至商業(yè)賄賂、內幕交易、逃廢債等企業(yè)/個人不端行為,就是這種階段性矛盾密集爆發(fā)的突出反映。
目前很難得出判斷,上述階段性矛盾是否已經邁過爆發(fā)頂點。因為單從法院系統列入的失信被執(zhí)行人數據來看,起自201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guī)定》正式實施以來,2014年列入記錄數的為10.5萬人;2015年為30.9萬,同比增長194.6%;2016年同比增長53.51%,2017年同比下降9.63%;2018年又重新掉頭向上,同比增長31.19%。顯然,中國的失信案例仍在較快增長通道中。
這其實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如果做進一步的分析,社會信用水平未能與市場化進程同步提升,表明現階段中國的市場機制存在復雜的機理性缺陷,誘使交易主體一旦發(fā)現失信行為有利可圖,且這種失信行為不會受到現有制度足夠懲罰,就會傾向于采取機會主義冒險策略,而其他交易主體為了避免成為“劣幣驅逐良幣”的犧牲品,又會相應采取跟風式的追隨策略。
所以說當下最重要的任務,還是要在正視現實的前提下,細致、深入、耐心地針對誘導失信的機理性缺陷進行識別并對癥下藥,而個人破產制度,則應該視前述任務進展情況慎思篤行,順勢而為,如此,才能確保其最終實現“橘生淮南為橘”的完好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