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 Krakauer根據(jù)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1996年珠峰山難,寫了一本著名的全球暢銷書《進入空氣稀薄地帶》。這本書在1997年出版后迅速登上各大暢銷榜榜首,并長踞排行榜52周,英文版銷量過百萬,并被翻譯成25種語言傳播到世界各地。
這位全美最好的雜志專欄作家,并沒有因這本書驚人的銷量和巨額的版稅而狂喜。親歷者紛紛出面指責文中的疑似失實錯誤。他陷入了山難之后的羅生門。
事后,Jon總結(jié)道:你無法忠實于新聞報道的基本標準——你無法如實地講述你親眼所見的殘酷事實,同時忠實于你的登山同伴。這些責任沒辦法妥協(xié)。如果你想做自己的工作,就必須成為壞人。我遇到過大街上走向我的陌生人,沖著我尖叫,說我是個混蛋。這一點都不好玩。總是辜負采訪對象的信任,這是形成新聞道德困境的一個難題。
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遇難者費舍爾的妹妹來信。這封來信讓他陷入了更極致的痛苦——請允許我部分引用這段話——如此寫道:
“根據(jù)你的文字,你似乎具有確切知道每個人在這次探險活動中的所思所想的特異功能。現(xiàn)在你倒是安然無恙地回到家中,開始評斷他人的判斷力,分析他們的企圖、行為、性格和動機,對領(lǐng)隊、夏爾巴人以及顧客應(yīng)該做什么大加評論,對他們的過錯橫加指責。
“而我所讀到的,不過是你個人的自尊心正發(fā)狂似的要從所發(fā)生的一切中努力尋找真相。但你的任何分析、批評、判斷,抑或假設(shè),都不會帶來你想要的內(nèi)心平靜。 誰都沒有錯,沒有人應(yīng)該受到責備。每個人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huán)境下都盡了全力。沒有誰愿意傷害誰。沒人想死?!?/p>
Jon作為山難的親歷者,尚不能用一本山難之書完全說服讀者、告訴讀者山上發(fā)生的一切,更何況旁觀者呢?
在我的職業(yè)生涯中,我先后采寫和復(fù)盤了1991年的梅里雪山山難、2009年愛德嘉峰山難、2014年和2015年珠峰山難,特別策劃了2019年珠峰擁堵事件的專題,以及親自采寫了數(shù)篇復(fù)雜詭譎的遇難救援事件。
在眾多讀者反饋中,我會因讀者指責報道的不實而感到惶恐,我會因采訪對象站出來反水而感到憤怒,我會因難以自證清白而感到委屈,我會因自己的操作失誤而感到悔恨,我會因自己的價值觀不當而感到羞愧……
我愈發(fā)認識到:山難報道是眾多新聞報道形式中最難采寫的種類之一。人命、利益、人性和極端環(huán)境中的真相糾葛到一起,陷入循環(huán)往復(fù)的羅生門——因此,這也恰恰是過去幾年中,《戶外探險》雜志以及國內(nèi)戶外媒體不敢輕易親自碰觸的話題。
Jon也曾在書中坦言,人的大腦在高海拔地區(qū)產(chǎn)生的記憶是極不可靠的,這給調(diào)查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了避免過分依賴自己的感知,他的操作方式是在各種場合,詳細地采訪了山難中的大多數(shù)幸存者。
我們完全可以選擇更輕松、更安全的方式避而不談山難的真相——即使真相永遠遙不可及,但至少不會選擇回避。為了避免陷入羅生門,在我看來最好的辦法,是先保證程序操作的正確(我們自有一整套專業(yè)的采寫方法)。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有必要也有責任開啟專業(yè)山難報道領(lǐng)域的先河。同時我們心里也十分清楚,我們隨時也會因我們的某處不謹慎,付出更沉重的代價。
但是我們還是要去嘗試。逃避,只會無限放大自己的弱點和恐懼。迎難而上,我們會暴露自己的膽怯、粗心、需要精進的采訪技巧以及需要被矯正的價值觀,但只有當你踏足其中,真相才真的會云開霧散,寫作者才能變得更加強大。
盡管難以平復(fù)內(nèi)心的波瀾,盡管被讀者和好友懟得體無完膚,Jon還是肯定山難報道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我希望,讀者能從山難發(fā)生后不久我所進行的痛苦的精神傾訴中得到啟迪。我想盡量展現(xiàn)一種原始而冷酷的誠實,因為這種誠實面臨著隨時間的流逝和痛苦的淡忘而被過濾掉的危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