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wèi)新
【摘 要】中國、越南為陸上鄰國,有著悠久的交往史。廣西、云南為中越邊境省份,沿邊境地帶生活著大量的少數民族同胞,除了壯族同胞外,還有京族、瑤族等,他們大都能歌善舞,音樂文化燦爛多元。文章基于此,首先從多樣性、民族性、傳統性、現代性、發(fā)展性、危機性等角度分析了民族音樂文化現狀,繼而就如何發(fā)展保護民族音樂文化提出了對策,包括系統性保護、多元化開發(fā)等。
【關鍵詞】中越邊境;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J6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0-0065-01
少數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fā)展歷程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多元的民族文化,為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成型、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音樂文化是少數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內容,在反映民族社會生活、審美特點以及文化訴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展開調查,是我國充分了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現狀,做好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前提條件。中越邊境是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廣泛地分布著壯族、瑤族、京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民族音樂文化多元共存,需要開展好必要的調查工作。
一、中越邊境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現狀分析
(一)多樣性與民族性統一。中越邊境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首先,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中越邊境是我國少數民族的重要聚居地,境內少數民族數量眾多,廣泛地分布于憑祥、龍州、防城港等縣市,就以憑祥市為例,生活著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等二十余個民族,不少民族為世居民族,他們都有著悠久的音樂文化,如彝族的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等。其次,民族音樂文化內部的多樣性,壯族、苗族等都以音樂豐富聞名,無論是山歌小調,還是器樂,均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不僅如此,各民族音樂文化深厚本民族的民族性格影響,呈現出獨特的民族特征。
(二)傳統性與現代性結合。中越邊境地區(qū)地形條件復雜,少數民族大都聚居在山區(qū),現代化建設水平相對滯后,這雖然使得中越邊境少數民族聚居地經濟發(fā)展滯后于其他地區(qū),但也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創(chuàng)造了條件。不少民族的音樂文化有著久遠的歷史,比如壯族的天琴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壯族音樂的特點。當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并非固步自封的,相反,隨著歷史條件的不斷變化,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也在不斷發(fā)展,現代元素的融入日趨增加。比如,建國后,壯族山歌除了愛情等傳統主題外,宣揚黨的政策、歌頌領袖人物也成為山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傳統性與現代性實現了有機的結合。
(三)發(fā)展性與危機性共存。首先,從發(fā)展的角度而言,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國家對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增加,各地區(qū)也在做好民族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這為中越邊境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力的條件,特別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能夠獲得的外部資源也在增加。其次,從危機的角度而言,在現代化、城市化不斷推進的今天,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賴以生存的鄉(xiāng)土社會呈現出迅速瓦解的態(tài)勢,民族音樂傳承主體日益稀少,而年輕一代的少數民族同胞對民族音樂的熱愛程度也在持續(xù)降低,增加了民族音樂文化消亡的風險。
二、中越邊境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對策
(一)系統性保護。對中越邊境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而言,保護是發(fā)展的前提,發(fā)展是保護的目標。當前,受各種因素影響,中越邊境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保護中存在著系統性不強的問題,既體現在保護內容的片面性上,比如僅僅重視部分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音樂文化,也體現在保護手段上,比如以樂譜收集、整理為主。對此,中越邊境需要以系統性保護為目標,全面搜集整理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從音樂博物館建設、校園教育、老藝人保護等多個角度出發(fā),采取好有效的方法。
(二)多元化開發(fā)。當前中越邊境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正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因此,我們除了需要做好系統性的保護工作外,更要結合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開發(fā),以多元化的開發(fā)手段與市場化的開發(fā)機制來實現音樂文化傳播的目標。比如,利用信息技術來拓展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渠道,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大眾娛樂平臺,向社會展現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又如,旅游經濟是當前經濟發(fā)展中的熱點,而民族游則是旅游經濟中的主要增長點。因此,中越邊境可以大力發(fā)展邊境民族旅游事業(yè),將民族音樂文化作為民族旅游的重點,借助民俗活動、歌舞表演等來提高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效果。
三、結語
民族音樂文化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系民族凝聚力,豐富民族生活中有著有重要的作用。中越邊境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音樂文化資源豐富,因此,必須做好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開發(fā)工作,更好地發(fā)揮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柯琳.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民族藝術研究,2014,(05):73-78.
[2]馮光鈺.傳播學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01):1-7.
[3]呂挺中.新形勢下對天琴彈唱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的思考[J].音樂大觀,2014(0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