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蘇軾寫黃州赤壁,所寫并非天下奇觀勝景,卻能思接千古,領(lǐng)悟物我的有盡與無盡;陸游寫小大孤山,地理沿革、人文傳說、前人詩詞,無所不涉,處處都有趣味;又有陶淵明的南山,寄托著悠然自在的情懷;杜甫筆下的長江,飽含深沉的愁情……
此等山水,別有境界,而這一點象外之妙,正是文章的靈魂所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說看得見山水之外的山水,聽得到聲音之外的聲音,寫得出形象之外的情思與哲理。
《大學》里有一句很有趣味的話,是“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一顆心是黯淡的,那么世界就黯淡了。一花一木,鳥鳴啁啾,都黯然無趣。黃庭堅說,于為人,唯俗不可醫(yī);我說,于寫作,心盲最難治。
所以說,寫作之難,不在于沒有素材,而在于不能發(fā)現(xiàn)素材,在于不能發(fā)現(xiàn)素材之中的趣味。
曾經(jīng)有同學問我:“老師,請問‘生活家這個題目能寫些什么?”聽到此問,我的眼前頓時出現(xiàn)一個多彩的世界———菜場碼放整齊的時令蔬菜、辦公室里前輩打理多年的茂盛綠植、十年前老家柳蔭下拉二胡的張老漢,還有汪曾祺梁實秋諸老筆下的花花草草吃吃喝喝……啊!孩子,無處不是生活,無人不是生活家,無所不能入文!只要你善于發(fā)現(xiàn)。
“心靈”一詞,其要義在“靈”。心之靈,或在于先天,更在于后天。而后天之涵養(yǎng),于青年而言,尤其在于讀書。唯有讀書,能開闊眼界,將眼前的狹隘空間拓展至無邊無際的廣大世界。讀書更可以跨越時空,以人類千百年之優(yōu)秀文化,滋養(yǎng)我方寸之間。所以,讀書的價值,就在于照亮我們的心靈,進而賦予我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從而擁有富有靈氣的文字、高尚脫俗的境界。
前幾天,我們寫了一篇作文,題目叫“走向大世界”。我想,所謂“大世界”絕不僅僅指大城市、大空間?!按笫澜纭敝?,不僅在于現(xiàn)實尺度,更在于精神尺度。陸游“一燈如螢雨潺潺,老夫讀書蓬戶間”,其心卻早已隨著翰墨點點飛向天山,建功域外;康德終生居于柯尼斯堡,卻用思維的力量向我們描繪了璀璨的星空與同樣廣闊的心靈世界。唯有拓寬我們心靈的尺度,方能超越眼前的逼仄,看到山外青山樓外樓。
與其雕琢文字,不如躬耕于心田。
是為文之道,亦是修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