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應梅 黃 凱 趙財霞/貴州大學檔案館(校史館)
捐資興學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歷來受社會及政府鼓勵,這是惠及萬千的善舉。民國時期,中央政府先后7次頒布或修正捐資興學褒獎條例[1],對捐資興學的褒獎對象、褒獎范圍、褒獎等級、褒獎機關、褒獎形式、捐資方式等內容進行了規(guī)定和說明。政府通過立法的形式對這種善舉予以褒獎和鼓勵,加上人們面臨近代以來嚴峻的社會現實和救亡圖存的責任感,以及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使得社會形成了重視教育、樂于捐助教育事業(yè)的良好風氣。據統(tǒng)計,自1929年至1938年,捐資興學的人數達636人,捐資總數達32317735元[2],對教育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貴州素來地瘠民貧、交通閉塞,經濟文化較為落后,但捐資興學不乏其人。如1905年,貴州實業(yè)家華之鴻捐銀二萬兩以創(chuàng)辦貴州官立通省中學堂,后又數次捐助資金在貴州各地修建數所學校。1910年,貴州舉人樂嘉藻捐銀3000兩以助貴州省立圖書館之建設,并捐獻自己所有藏書。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立貴州大學中文系主任、校秘書主任、貴陽華氏家族代表華仲麟教授,與母親高瑤涵女士一起捐贈田產以興建國立貴州大學圖書館、設立瑤涵獎學金并助力子弟小學之建設等,得到國民政府的嘉獎。貴州大學檔案館館藏檔案完整地記錄了華氏家族捐贈田產以興學的善舉?,F將檔案所記事實一一整理,以饗讀者。
(一)捐資概況
1942年8月25日,華仲麟先生與其母親一起,將自家田產契據、房屋地契等財產憑證親自點交給校長張廷休,以此田產和產出變價作為國立貴州大學興建圖書館之基金。據國立貴州大學呈報給教育部并轉呈國民政府的“捐資興學事實表”顯示,這些契據所代表的財產為:華家坐落在貴陽中埧的田221坵、土21塊、山一座,每年可收谷500挑,約合150石;坐落在劉家莊的田56坵、屋基一座,年收谷100挑,約30石,并當年秋收所得谷物亦同時捐贈。田、土、山、屋,價值約六十萬元,當年秋收谷物變價約值三萬元[3]。
在教育經費嚴重匱乏的民國時期,在經濟落后的貴州山區(qū),學校得到這樣一筆可觀的社會捐助,無疑對學校的發(fā)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根據民國時期有關捐資興學的褒獎條例,這一善舉理應得到國家的褒獎,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國立貴州大學將這樁捐贈及時上報中央政府,并登報致謝,以便對此進行嘉獎。
(二)褒獎概況
1942年9月1日,國立貴州大學校長張廷休組織召開了國立貴州大學第一次臨時校務會議,討論研究“本校教授華仲麟先生令堂華太夫人捐贈田產建筑本校圖書館”的事宜,最終議決:“1.由校呈教育部照例頒給獎狀,并呈請蔣委員長、陳部長頒給匾額,以示褒揚。2.登報啟事并致函感謝。3.函地方政府辦理過戶手續(xù)照章免租。4.組織保管委員會,除校長、教務長、訓導長、總務長為當然委員外,并敦聘地方名流,何輯五、周貽春、歐元懷、任志清、楊葆昌、華仲麟、柴曉達諸先生為委員。5.本年所收租谷就原倉儲藏或變賣,得價作永久獎學金,獎學金名額之分配,俟各院院長、各系主任到校后再行商討,惟華太夫人之意,外文系及化學系須各有一名。6.建筑圖書館式樣請華太夫人決定?!盵4]
隔天即9月3日,由學??傋值?18號公函[5]呈送教育部,詳陳華教授及母親捐贈祖遺貴陽田產作為本校興建圖書館之資的詳細情形,并“仰乞鈞部專案轉呈國民政府明令褒獎、題頒匾額……”;同時指出,此樁善舉“出于士大夫易,出于巾幗難,出于席豐履厚之閨帷易,出于停辛茹苦之節(jié)婦難”,因此懇請蔣介石“親予題賜匾額一方以褒捐輸”。9月28日教育部指令:“令國立貴州大學照章補呈捐資興學事實表暨捐資實證各三份再行核辦,此令?!眹①F州大學于1942年11月25日補呈捐贈契約3份、捐資興學事實表3份、注冊證3份以及買賣契約等文件。1943年6月,奉頒匾額獲準并送到貴州,貴州省政府在華家舉行了隆重的受匾儀式,貴州省教育廳廳長歐元懷、貴陽市市長何輯五親送匾額到華府,國立貴州大學亦派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前往華府參加儀式[6]。同時,學校還致函華府以表謝意,在貴州發(fā)行量較大的《貴陽日報》和國民黨《中央日報》登報感謝。
(一)成立田產保管委員會
為了規(guī)范和管理所捐田產,學校按照會議決定于9月17日組織成立了“華太夫人捐贈國立貴州大學田產保管委員會”,聘請何輯五、周貽春、歐元懷、任志清、楊葆昌、華仲麟、柴曉達、張廷休、任泰、陳文登、張夢麟共11位先生為委員,其中何輯五為主任委員。保管委員會負責田產的管理,所得資金的使用、審批等事宜,并審核獎學金額度及發(fā)放情況,將每年獲得獎學金學生名單函告華府知曉。9月19日,學校派專人盧佐臣到華府,負責贈予田產及本年所收租谷的交接,并照章免除一切稅務。
(二)圖書館建設基金
國立貴州大學接收華府所捐田產后,一面依法辦理接收手續(xù),一面由校禮聘名賢,組織保管委員會,保管處理。并議定待該項田產出售后,即以售價作建筑本校永久之圖書館,館名即以華太夫人之名命名,即“國立貴州大學瑤涵圖書館”,籍資紀念。但在田產變價之前,每年所收谷物變價所得作獎學金之用,后又資助學校子弟學校之建設。1947年,學校啟動了圖書館建設工作,設計了圖書館圖紙,政府也追加十萬擔糧食作為圖書館建設經費;學校得到教育部“復員費叁億肆仟萬元,其中分配壹億貳仟萬元為圖書館建設經費”[7]。但是,由于當時物價飛漲,所有建筑成本成百上千倍地增加,原計劃建設圖書館的資金不敷使用,圖書館工程幾度停工。1951年,貴州大學圖書館改建設計圖重新出爐,設計圖說明中指出“1.本設計系原有本校在解放前已建未完之圖書館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做適當的改造,因原建筑基礎不良,故將原設計之第三層裁減,全部作成二層樓房……;2.原建筑已造部分因施工不良,除第一層門窗頂以下外墻身保留外,其余外墻身二三樓已修部分及全部內墻及墻基全部拆除另做……”[8]1953年圖書館興建成功,與最初的設計已經有了較大的出入,命名也沒有如當初所定為“國立貴州大學瑤涵圖書館”,而直接稱貴州大學圖書館。上世紀80年代,貴州大學又修建了規(guī)模更大的圖書館,原圖書館另作他用,現為貴州大學老年活動中心,它屹立在貴州大學南校區(qū),無聲地述說著這一段鮮為人知的捐資興學故事。
(三)設置瑤涵獎學金
華家所捐田產在變價之前,每年所收谷物出售所得資金,用于設置獎學金之用,定名為“瑤涵獎學金”,獎學金頒發(fā)后如有余額,用于各系添置所需圖書及存入銀行為圖書館建設基金。獎學金最初擬定4名,即中國文學系1名、外國文學系1名、數理學系1名、農林學系1名,每人每年獎勵400元,但由于物價飛漲以及學校院系設置的增多,1943年11月,根據華太夫人的要求,將獎學金名額增加至每系一名(共13名),每人每年仍然為400元。每系每年所遴選的獎學金人選須提交獎學金分配委員會核定、備案,并函告華太夫人。1944年3月,華太夫人來函稱:“查年來生活奇昂,子弟求學維艱……決將涵所設獎學金增為每系一名,每名一千元,共計十五名”[9],同時要求學校將獎學金增數、增額向全校公布,以資鼓勵。同年11月,華太夫人再次致函國立貴州大學,請將獎學金數額增加至2000元。由于學校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物價的飛漲,獎學金名額隨著院系設置的增多而增多,基本保持每一個系一個名額的原則,其獎學金額度由400元增加到1000元,后又增加到每人每年2000元。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校部分經濟困難學業(yè)優(yōu)秀學生的經濟壓力,更激勵學生積極向上。
(四)建設國立貴州大學子弟學校
為了減輕教職員工子女教育之負擔和提高辦學實力,學校于1944年提出創(chuàng)辦員工子弟學校的建議,但在抗戰(zhàn)最為艱苦、物價不斷飛漲的時候,經費成為最大的問題。1944年2月29日,國立貴州大學致函華太夫人謂:“建筑之始需費至鉅,除呈準教育部撥專款外,惠予協(xié)助,可否由上項獎學基金內撥助子弟小學建筑經費之用。”3月7日,華太夫人復函稱:“大函稱子弟小學之興辦,擬將今年谷款除留壹萬貳仟元作本年獎學金外,余款撥助子弟小學修建之用,益見高瞻遠矚,函表同意?!眹①F州大學子弟學校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現已成為一所全日制封閉式精細管理的貴州省屬中學,被譽為“花園式精品學校”。
(一)在中國教育向近代化轉變的艱難歷程中,商人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他們是最具積極性的開拓者和推動者之一,給教育以極大的支持。貴州的華氏家族原本世居江西臨安,清康熙年間其遠祖以行醫(yī)至黔,落腳于遵義團溪。清同治年間,以華聯(lián)輝為代表的華氏家族因避亂遷居省城貴陽,經營永隆裕鹽號而致富。清末民初,其子華之鴻成為貴州最大的企業(yè)家,也是這一時期貴州政壇的重要人物之一,以他為代表的華氏家族對貴州的教育事業(yè)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數次捐資以助貴州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對貴州開民智、興教育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其創(chuàng)辦的文通書局成為當時中國最負盛名的七大書局之一,印刷、出版了大量文化教育書籍,使貴州風氣大開,為閉塞、落后的貴州人接受新思想、學習新文化提供了精神食糧,為貴州近代文化教育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華太夫人二十余歲便喪夫,守節(jié)持家三十余年,獨自撫養(yǎng)子女成才,還將祖遺田產捐作學校興學之資,此種仁風義舉,應為社會所稱道及鼓勵。
近代商人捐資興學的活動,既是政府政策鼓勵的結果,更是發(fā)自內心的自覺行為[10],因為近代商人既面臨中國近代以來殘酷社會現實的推動,又有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浸染熏陶而孕育出的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人生價值的引導,強烈的救亡圖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自覺地將自己所得用于開發(fā)民智、啟迪新機,以救亡圖存。
(二)在教育經費極度短缺的民國時期,社會捐資興學可謂是維系與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經濟命脈,尤其是一些私立大學的創(chuàng)建及發(fā)展正是得益于社會捐資興學,比如著名的南開、燕京、大夏、東南大學等,均在很大程度上靠社會捐資。據檔案記載,國立貴州大學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得到無數社會捐助,校舍的建筑、獎學金的設立、圖書儀器的增加等都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貴州政治名流捐建了國立貴州大學的體育場,華氏家族捐建了國立貴州大學圖書館、設立了獎學金,社會名流袁干承先生捐獻了《四庫全書》正續(xù)編及珍本數千冊,等等。國立貴州大學的發(fā)展和壯大離不開社會的支持,是國家重點撥款建設、集社會力量捐資興學共同支持的結果。
(三)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蓬勃發(fā)展,高校的數量和規(guī)模都不斷擴大,盡管政府的教育撥款日益增長,但處在國家中西部省份的高校,仍然普遍面臨資金短缺問題。雖然國家現在已經出臺了諸如“一省一校”“部省共建”等重點發(fā)展西部教育的政策,但仍然不能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中西部的高校不僅要在學校內涵發(fā)展上下苦功夫,做好教學和科研工作,多培養(yǎng)人才、多出成果,同時還應該提升向社會募集資金的能力,充分調動政府、社團、校友等的力量,以“雙贏”或“多贏”的原則,采用靈活多樣的籌資方法來解決學校資金短缺的問題。
至今,貴州大學仍然得到社會各界及校友的大量捐助。因此,我們在規(guī)范社會捐助資金的管理及使用,鼓勵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領域,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方面不斷努力。同時,也在深入探討及總結捐資興學的成效與不足,總結經驗,為我國當下相關政策的制定、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教育資源分配及教育經費的保障等方面提供歷史借鑒,以利于更充分地吸納優(yōu)質資源進入教育領域,促進教育事業(yè)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