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梅,劉 力(通訊作者),李 鑫,林奕軍,陳 通,李一帆,閆 濤,劉潔群
(齊齊哈爾市第一醫(yī)院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5)
顱內動脈瘤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沒有明確的發(fā)病群體,但可多見于40~60歲的中老年女性群體,該疾病的自然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可達到60%左右[1]。而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導致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原因[2]。目前針對該疾病的治療方法以手術治療為主,同時早期的診斷和檢查也具有重要的意義[3]。本研究分析了雙源CT四維動態(tài)螺旋掃描對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旨在為相關醫(yī)學從業(yè)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齊齊哈爾市第一醫(yī)院接受治療的900例腦動脈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并根據(jù)檢查方法的不同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可分為對照組450例,其中男性293例,女性157例,年齡為40~75歲,平均(52.35±6.17)歲,觀察組450例,其中男性271例,女性179例,年齡為40~75歲,平均(51.84±6.88)歲。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后,可看到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納入標準為:①經影像學檢查確診,均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疾病診療標準;②所有患者均屬于自愿參與本研究,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頭顱CTA檢查: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Flash雙源CT掃描機,AW4.6工作站。掃描范圍從基底動脈起始段至顱頂,先行CT平掃,然后行CTA檢查(掃描參數(shù):準直0.625mm,進床速度9.37,螺距0.938:1、管電壓120~140kV、電流250~280mA、機架旋轉一周0.5s、掃描時間8~10s)。采用高壓注射器-ulrich,以4.0~4.5ml/s速度經肘前靜脈注入非離子型造影劑(按1.5ml/kg體重計算,平均計量為80~120ml。注射對比劑后15~21s開始掃描。對比劑注射完畢以相同流率注入生理鹽水30~40ml)[4-5]。
頭顱CTP檢查: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Flash雙源CT掃描機,AW4.6工作站。覆蓋4cm的大腦范圍(責任血管供血區(qū)、蒼白球最大層面向上/下各2cm)。掃描基線與CT平掃保持一致。共曝光25次,掃描共計50s。記錄頭顱CTP血流速度、平均達峰時間、血流平均通過時間[6-7]。
對兩組患者的診斷情況進行評價,其評價標準可參考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并對這兩組患者診斷結果進行比較。
對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秩和檢驗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兩組的檢查效果進行分析,可看到觀察組的擴張率、收縮率、危險率、破口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其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的血管流向正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檢查效果對比情況[n(%)]
經過對比后,發(fā)現(xiàn)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顱內動脈瘤破裂發(fā)生率更低,組間差異大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顱內動脈瘤破裂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對所有患者的交通動脈瘤進行檢查后,其檢查結果見圖 1、2。
圖1 左側后交通動脈瘤,直徑約為4.9mm。
圖2 右側后交通動脈瘤,大小為6.4mm×1.2mm。
顱內動脈瘤指的就是患者顱內動脈管壁上出現(xiàn)的異常性膨出,該疾病位于腦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僅次于腦血栓與高血壓腦出血[8]。該疾病的特點較多,并且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特點進行分類,例如可以根據(jù)形態(tài)分為囊性動脈瘤、梭形動脈瘤、夾層動脈瘤和不規(guī)則型動脈瘤;而又可根據(jù)動脈瘤壁結構的不同分為真性動脈瘤和假性動脈瘤[9-10]。目前顱內動脈瘤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但根據(jù)相關資料顯示,其發(fā)病影響因素主要可包括先天性因素與后天性因素兩種,其中后天性因素多受動脈硬化、感染、創(chuàng)傷等因素影響[11]。由于該疾病容易導致嚴重影響,因此需要盡早接受檢查,在確診后及時進行治療,但顱內動脈瘤患者在破裂出血之前,多數(shù)患者無典型臨床癥狀,因此有效的檢查方法不僅可在很大程度上為后續(xù)治療提供重要參考依據(jù),還可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方面具有積極作用[12] 。
目前對該疾病的以CT檢查為主,這種檢查方法可根據(jù)所采用的射線不同進行分類,可分為:X射線CT、超聲CT及Y射線CT等,該檢查方法具有掃描速度快和圖像清晰度高等優(yōu)點,為臨床上常用檢查方法[8]。而CTA檢查就是CT血管造影術,該檢查主要用于血管方面的檢查,屬于一種介入檢查方法,需要使用顯影劑,當顯影劑被注入血管時,可利用X線無法穿透顯影劑的特性來進行檢查[9]。而CTP檢查就是CT灌注掃描,該檢查方法也是需要使用顯影劑,與CTA不同的是,該檢查的計算機重建內容為腦組織內血液灌注參數(shù),其主要是反應腦組織血流量的多少與快慢速度,臨床檢查中主要用以缺血性腦血管疾病[10]。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到,對兩組的檢查效果進行分析,可看到觀察組的擴張率、收縮率、危險率、破口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其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觀察組的血管流向正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經過對比后,發(fā)現(xiàn)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顱內動脈瘤破裂發(fā)生率更低,組間差異大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對顱內動脈瘤破裂風險的評估中,采用CTA聯(lián)合CTP的檢查方法能夠得到更為準確的診斷結果,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