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娜
語言發(fā)育遲緩(delayed language development)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兒童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的正常發(fā)育水平。主要表現為開始說話的年齡晚,語言發(fā)育進程緩慢,語言表達能力明顯低于同齡正常兒童。
孩子正常的語言發(fā)育
兒童的語言發(fā)育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首先要知道正常兒童語言發(fā)育的里程碑,才能對照發(fā)現自己的寶寶在哪方面存在落后,再決定做哪些干預、引導。
1.孩子3個月時:出現一些愉快的聲音,比如“咕咕”;不同需求時有不同的(哭)叫聲;開始有社交性微笑;不接觸小兒,經逗引能引出笑聲。
2.孩子6個月時:發(fā)音種類明顯增多;牙牙學語逐漸言語話,輔音增多;使用聲音和手勢來表達需求。
3.孩子6—12個月時:使用語音以引起關注;初始的話語開始出現(尤其在10~ 12個月);對簡單指令開始有反應;開始模仿別人的語音;無意識叫“爸爸”“媽媽”。
4.孩子18—24個月:較多的使用正規(guī)字詞而不是兒語;具備50~100個字詞的語言表達能力;能明白至少300個或以上的字詞。
5.孩子2—3歲時:使用2~3字詞;會指出書中的圖畫;說的話大多數能被家人或熟悉的人聽懂。
6.孩子3~4歲時:能使用簡單的否定句、祈使句和疑問句;能談論在家里和學校里的活動情況;能理解簡單的“疑問句”類的問題,比如在哪里、誰、哪一個等。
7.孩子4~5歲時:能使用語法正確的句子;能準確的復述一個較長的故事。
8.孩子5~6歲時:能嫻熟運用所有代詞;能理解13 000個單詞。
9.孩子6~7歲時:能理解20 000~ 26 000個單詞;語法更為精煉。
兒童語言發(fā)育遲緩的常見原因
小兒語言發(fā)育遲緩的原因,常見的有智力低下、聽力障礙、構音器官疾病、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語言環(huán)境不良等。
由于很多家長未能在早期發(fā)現孩子語言障礙,以至于錯過了給孩子治療最佳時機。家長如何能察覺出孩子是否患有語言障礙呢?
新生兒期嬰兒出現全身發(fā)硬或全身發(fā)軟、自發(fā)運動較少,母親在哺乳時嬰兒難以吞咽,哭聲微弱,好打挺,容易受到外界驚嚇。
2個月時語言障礙的嬰兒不會微笑,要么過分安靜要么持續(xù)哭鬧。正常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已經會笑。
3—4個月時孩子的動作顯得遲鈍呆板,俯臥時不會抬頭或抬頭難以維持穩(wěn)定。正常的孩子已經會大笑,并且對外界刺激有反應,會用眼睛觀察周圍事物,語言障礙的嬰兒則不會大聲笑,反應遲鈍。嬰兒的肢體動作有異常,比如拇指內收,小手握拳、無法放松。
5—6個月時語言障礙的嬰兒無法發(fā)出與人交流的咿呀聲,不能伸手抓物,反應依舊遲鈍,表情呆板,無法與周圍的人互動。仍有非對稱姿勢,難以自主翻身,肢體動作不協(xié)調,喚名不應,目光與外界沒有交流,只會一直盯著自己的手。
8~9個月時患兒出現尖足,難以支撐自己站立。無法獨立坐著,必須有支撐體來維持姿勢。
10—12個月時小手不靈活,不能一只手抓住東西,必須兩只手同時抓物;無法站立,與人沒有交流性質的手勢,如用手勢表示你好、再見等。
15—24個月時學不會邁步,難以開始學習走路;語言語言障礙,無法吐字,只能發(fā)一些不明意義的音節(jié);年齡到達兩歲時,仍然無法說出兩個字的詞語。
對語言障礙兒童的訓練
1.呼吸訓練:在行為中加入由口吐氣的動作,這樣才能順利進行發(fā)聲訓練。在訓練中要反復示范,及時給予正性強化如贊揚、給糖果等。
2.口型和發(fā)音訓練:讓患兒很快學會模仿口型和發(fā)音較為困難,可先讓他模仿一些身體大動作開始,逐步過渡到口型發(fā)音的模仿。對患兒未經特別訓練之前的偶然發(fā)音,要立即給予鼓勵以增加自動發(fā)音的頻率。
3.單詞訓練:從模仿說出實際物品的名稱開始,物品最好選擇患兒感興趣的食品或玩具;待能說出實物名稱時可過渡到卡片,對一些動詞可通過動作去學習。
4.說句子訓練:可利用孩子語言能力有問題的幾種表現,對孩子進行對應的訓練。如讓孩子按要求進行句子說話,開始要簡短之后逐漸延長,最后加入一些表示禮貌和客套的詞。
5.復述和對答能力的訓練:可訓練患兒聽訓練者念句子或文章,然后正確加以模仿和復述。在患兒能復述20字以上后,可利用畫書或日常情景訓練他的對答能力。
6.朗讀文章及表達能力訓練:對于已經入學或認識一些文字的患兒,可讓他朗讀一些有簡單文字說明的畫書或配有一定圖解的故事,然后請他復述故事并針對故事內容進行提問。
7.語言理解能力訓練:在單詞訓練階段即可開始語言理解訓練,如利用讓患兒從若干卡片中選擇出要求的卡片來進行。
8.文字訓練:用文字卡來進行訓練,使患兒除了認識文字外,還會將文字與讀結合起來。
科學的日常護理可使治療事半功倍
家長發(fā)現孩子患上語言發(fā)育障礙后,除了要及時帶孩子進行治療外,日常的護理措施也很重要。因為它不僅可以緩解病情,還可以使語言發(fā)育障礙的治療事半功倍。
改善家庭內外的人際關系家長在家一定不要出現爭吵、摔東西之類的暴力行為,因為這樣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心智,刺激孩子的心理,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培養(yǎng)兒童健康的性格多帶領孩子出去走走,親近大自然,多和孩子親近,讓孩子和同齡孩子多接觸。
改善對兒童的教育方法當孩子出現語言障礙時,家長一定不要逼迫孩子或者打罵孩子。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產生負擔和影響。要改善教育環(huán)境,多關心孩子。
幫助兒童改善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盡量少帶孩子去人群噪雜的環(huán)境中去,人群聲音過多或過大不利于孩子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
語句水平階段兒童訓練語句水平階段兒童的交流訓練,主要是在訓練、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雙方(訓練者與兒童,母親與兒童等)交換使用身體動作或音聲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要求。避開治療語言發(fā)育遲緩的誤區(qū)
誤區(qū)一:久拖不治加大治療難度語言發(fā)育遲緩在發(fā)病初期容易被患者家長忽視,即便發(fā)病時比較難以忍受,患者也不把這種病放在心上,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就好起來了,能拖就拖。結果使孩子的病情越來越重,增加治療難度。
誤區(qū)二:誤診和濫用藥物在語言發(fā)育遲緩出現之初并沒有得到及時的確診,相反,被一些對語言發(fā)育遲緩情況不了解的醫(yī)生誤用一些并不奏效且還有副作用的治療方法。不少患兒后來雖被確診了,但一部分人卻又陷入亂用藥物的不幸。一些患者也曾向專家反映,孩子們在長期服用西藥后,人近乎變得遲鈍、癡呆,而病也沒見好轉,因此不知道該怎么辦。
誤區(qū)三:見好就收很多患者家長對于孩子疾病的治療并沒有積極地配合,當看到疾病有好轉的跡象,患兒本身感覺很舒服,就在治療未完全康復的情況下擅自結束治療,結果導致疾病復發(fā),而且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