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苗苗
摘 要:科技和互聯網的日益發(fā)展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本文分析提出,作為技工院校的黨員教師,面對發(fā)展的新時代,想要贏得主動,就必須把握新時代、踐行新理念、展現新擔當。
關鍵詞:變化 ?本領恐慌 ?技工院校 ?黨員教師
改革開放至今,社會的變化猶如裝上了加速器,新事物出現之快,雨后春筍猶不及。曾經刷爆朋友圈的原央視主持人、著名互聯網投資人張泉靈的演講——《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一度引發(fā)了無數人的共鳴。
現在正處在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科學技術與互聯網帶來了便捷的生活方式,在短短幾十年內,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享受便利與進步的同時,也像是不經意間踏上了越走越快的列車,若是跟不上速度,即可能被無情甩出。如唐山撤銷收費站,員工突然發(fā)現“除了收費什么都不會”;中興程序員跳樓事件,讓中年危機再一次登上熱搜;杭州街頭的無人超市、上海九江路無人銀行試水、京東無人機無人車配送等,無不讓人們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同時又膽戰(zhàn)心驚,產生一種不可阻擋的“恐慌”情緒,一種唯恐自身的能力跟不上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不安全感。
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習近平同志指出:過去學的本領只有一點點,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漸漸告罄了。面對新情況和新問題,很多人都充滿了熱情,但由于缺乏知識和技能,結果卻可能適得其反,因此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必須努力增強本領,不斷提高本領。
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是一個學習型政黨,其領導的革命就是一個“學習——實踐——認識到不足——再學習”的過程。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跨進新時代,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無不對黨的自身建設和自我完善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的深刻變化也對所有黨員加強和改進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黨員干部要提高學習本領,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不斷提升黨員干部學習能力,推動建設學習大國。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都聽說過,這只青蛙就是沉溺于看似風平浪靜的舒適區(qū)里貪圖安逸,卻忽略了周圍環(huán)境在不斷的發(fā)生變化,直到水溫升到承受不住時才開始恐慌,卻早已喪失了自救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保持恐慌意識是這個時代的人們尤其是共產黨人應該重視的品質,是保持共產黨人先進性與革命性的內在動力。
然而,僅僅有恐慌意識,是遠遠不夠的,要將內因轉變成外力,切實提升自身的本領,憑借克服恐慌的能力,踐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作為技工院校的黨員教師,教書育人是本職工作,但將這份工作做好,也并非易事。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總體形勢的重大變化給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增強解決新時代新問題的本領,避免思想陳舊、知識匱乏而造成力不從心的危機,這是作為新時代的黨員所應承擔的使命與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
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天職。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果不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提升教學技能,自然也會產生“本領恐慌”。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育水平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同時,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教師只有一定知識和信息的深厚積累,才能自信地站穩(wěn)三尺講臺。
新時代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也賦予了教師新的本領需求。雖然要求教師術業(yè)有專攻,但也要求拓展知識的廣度。能讓學生尊其師、親其師,自身一定要有令學生信服的知識素養(yǎng)。然而,古代的大教育家們肯定難以想象幾千年后的今天,社會是這樣的。在某些方面,譬如新媒體、網絡技術,學生可能會比教師、家長了解更多、接受更快,以至于在學生面前,教師越來越不自信;在學生面前,家長越來越沒權威。雖然“本領恐慌”自古存在,但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給人以緊迫感。相信感觸最深的當屬一線教師和輔導員們。面對學生們口中不斷冒出的“潮”詞,瞬息萬變的關注熱點,更新換代的新技術新產品,壓力可想而知。即使資歷深厚的老教師,有時也會產生無力感,多年的積累與努力,可能還拼不過毫無感情的“度娘”。同時,抖音、快手等小視頻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學生接受信息的習慣,指尖劃過屏幕,短短十幾秒的搞笑、獵奇內容提高了學生興趣點與自制力的閾值,傳統(tǒng)幾十分鐘的課堂教學與知識的傳授難以喚起“低頭一族”的注意力。教師費盡千辛萬苦、精心準備的一堂課,到學生那里就不會感到新鮮,抬頭率更不用提。因此作為教師,尤其是面對不斷接收新鮮事物的學生,如果自己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何讓學生打心底里認可、敬佩。
由此看來,只有堅定地走出舒適區(qū),憑借“恐慌”的意識去激發(fā)自己提高克服“本領恐慌”的能力。
1.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本領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不斷學習。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各種新知識、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在農耕時代讀幾年書就足夠用一輩子的現象將在今后徹底消失殆盡,一個人必須一生不停的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如毛澤東同志所言,“過去學的本領只有一點點,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漸漸告罄了。好像一個鋪子,本來東西不多,一賣就完,空空如也,再開下去就不成了,再開就一定要進貨。”這里所講的“進貨”,就是學習本領。
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黨的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始終堅定理想信念,發(fā)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中國共產黨從成立時起就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是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首先體現為思想理論的先進性,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就是把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
學習本專業(yè)學科知識和各類科學文化知識,注重知識內容更新、知識結構優(yōu)化、知識范圍拓展,始終緊跟時代的步伐,用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引導學生善學、樂思,真正成長為不僅技藝高超、技能精湛,而且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大國工匠。學習多元化基本知識,提升業(yè)務能力,使教師始終能夠在學生面前“不露怯”,在本職工作崗位上將自己塑造成為行家里手。
學習信息化知識。現在的社會是信息化高度發(fā)達的社會,教師也應當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化信息資源,不斷升級知識體系,擴充信息化知識的應用范圍,無論在備課、上課、課后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時代為我們帶來的各種資源與便利,提升教師運用信息化知識的技能,同時也調動起學生動手的積極性,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去探求新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在實踐中改進提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將理論轉化為成果的途徑。增強克服本領恐慌的能力,就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發(fā)現不足,彌補短板,從而是自身不斷得到提升。
第一,積極參加與專業(yè)相關的職業(yè)能力大賽,在競爭中鍛煉技能,在交流中開闊視野,不斷優(yōu)化教學手段和提高教學水平,為增強國家高技能人才的競爭力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進一步提高技工院校教師職業(yè)能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yè)能力大賽,充分調動了全國技工院校參賽的積極性,激發(fā)教師教育教學熱情,切實提高了教育職業(yè)能力,也為之后技工院校的優(yōu)秀教師相互交流、不斷提升搭建了開放的平臺。
第二,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工作之余多到與學校合作的企業(yè)考察學習,多到對標發(fā)展的城市和學校交流感受,了解最新的技術發(fā)展動態(tài)與人才市場需求,避免閉門造車,有針對性地將專業(yè)技能培訓與基礎文化課教學有機結合,大膽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
技工院校是培養(yǎng)大國工匠的搖籃,技工院校的學生更以動手能力強而具備了突出的優(yōu)勢。如何能夠勝任技工院校的教師并充分發(fā)揮學生所長,僅僅學習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和實踐實訓緊密地結合起來。因此,技工院校的理論課教師既要站得了三尺講臺,也要進得了實訓車間,還能邁得出學校大門。
第三,深化教學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多種形式的微課、慕課、遠程教學等手段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為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也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因此,新時代的教師應當與時俱進,緊跟“互聯網+”的步伐,抓住機遇、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深化教學改革,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如現場教學、網絡教學、案例教學、小組探究式教學、菜單式教學等,以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