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琳超
【摘 要】東明縣“羊抵頭鼓舞”源于戰(zhàn)國時期,表演時氣勢渾厚、古樸豪放,飽含著濃厚的地域性、群眾性、祭祀性等藝術特點。本文通過整理、分析“羊抵頭鼓舞”的起源、表演特征及傳承方式,來探索推動“羊抵頭鼓舞”發(fā)展的新途徑,旨在保護該舞蹈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推動該地區(qū)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東明縣;羊抵頭鼓舞;發(fā)展;保護;傳承
鼓舞,屬于中國傳統(tǒng)民間舞蹈,是以邊擊鼓邊跳舞的表演形式聞名于世?!把虻诸^鼓舞”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根據特定的歷史背景、社會形態(tài)、民俗文化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探索“羊抵頭鼓舞”藝術發(fā)展,可以弘揚當地文化、促進文化建設,提高文化影響力。
一、“羊抵頭鼓舞”的藝術考究
(一)“羊抵頭鼓舞”起源
“羊抵頭鼓舞”起源于古代軍隊中流行的鼓樂,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民間鼓樂表演藝術,系山西盤鼓的一個支脈。元朝末年,元朝貴族及封建地主對人民百姓進行了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黃河多處泛濫,沿岸山東、河南等多地幾十萬人淪為難民,死傷慘重。當時的兵亂、天災很少波及到山西,幸存者多逃到相對比較富裕的山西洪洞,當時的洪洞商賈云集,市場繁榮,物產豐富,風景秀麗,人民安居樂業(yè),到處一片昌盛景象。朱元璋推翻元朝,平息了戰(zhàn)亂,建立了明朝,為了鞏固政權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遷民活動,把人口稠密、交通便捷的洪洞作為遷民重點,遷到地廣人稀、經濟凋敝的山東、河南一帶,給當地造成了強烈的文化沖擊和融合,“羊抵頭鼓舞”至此在東明縣王菜園村流傳下來。
(二)“羊抵頭鼓舞”表演特征
“羊抵頭鼓舞”名字的由來源于其舞蹈動作猶如公羊相抵,鼓隊成員在演奏時將鼓斜挎在腰腹前,鼓面向上,用雙鼓槌邊演奏著復雜的鼓點,邊變化著多樣的隊形?!把虻诸^鼓舞”所用的樂器以鼓為主,另外還配有尖子號和鐃、大镲、鑼等打擊樂器。
表演分為“原地表演”和“行進表演”兩種形式。在原地表演時,尖子號位于表演場地的四個角,鐃、大镲、鑼等位于場地兩側。鼓隊成員首先排成兩豎排,以右腿在前的大弓步進行面對面擊鼓,擊鼓過程中鼓隊成員會有小幅度的同時進或退的步伐,步伐整齊,氣勢威猛,猶如兩隊公羊在進行勢均力敵的抵頭比賽。隨著表演的進行,全體成員變換成以四人為一小組成正方形,并由多個四人小組組成一個大的方陣進行擊鼓。隨后隊形變化為兩個圓圈,大圈包圍著小圈,最后全體成員走到四豎排隊形結束表演。整個表演過程鼓手動作整齊,氣勢震撼,鼓點激越,具有強烈的表演性和感染力。在行進表演時,鼓隊排列成四豎排,鼓手位于隊伍的最前端,鐃、大镲、鑼等位于隊伍中間,尖子號位于末端,在行進表演中,要求鼓手根據鼓點的變化時快時慢,時進時退,時走時停,表演激烈時,鼓手會同時躍起,常能贏得觀眾的喝彩。整個表演熱烈、豪放,動作極具舞蹈性,鼓手即是樂器的演奏者,又是舞蹈的表演者。
二、“羊抵頭鼓舞”的發(fā)展探微
(一)“羊抵頭鼓舞”發(fā)展面臨的問題
“羊抵頭鼓舞”作為傳統(tǒng)舞蹈,于2009年被列入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舞蹈之所以能傳承千年,成為中華大地的隗寶,源于民間藝人對它持續(xù)的保護和傳承。在傳承過程中,民間藝人多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對“羊抵頭鼓舞”代代相傳,同時常依據他們自身的社會環(huán)境、歷史背景、生活經驗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編創(chuàng)新。這些民間藝人在傳承改編“羊抵頭鼓舞”時,也在表達著他們的審美需求,同時也從側面印證了時代的審美變化。
“羊抵頭鼓舞”源于東明縣王菜園村,經濟發(fā)展相對較落后,僅以“羊抵頭鼓舞”表演為業(yè)收入較低,大多數王菜園村的年輕人表演積極性不高,他們多選擇進城打工,而留下來的表演者多為當地年齡較大的村民,老齡化比較嚴重,阻礙了這種傳統(tǒng)文化規(guī)模的擴大。
隨著現代科技的普及、外來文化的沖擊,“羊抵頭鼓舞”作為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這種質樸的民俗文化逐漸不能滿足于年輕一代的物質文化追求,他們更愿意追求一些網絡文化、現代文化等,而這種傳統(tǒng)文化長期處于被年輕人忽視的狀態(tài),使其持續(xù)的傳承、發(fā)展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二)“羊抵頭鼓舞”的傳承策略
1、組建專門機構,立法保護宣傳
為了充分挖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相關部分應允予成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通過制訂相關法律法規(guī),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就“羊抵頭鼓舞”而言,政府可通過宣傳、培訓等方式增強民眾的正確認識,讓民眾意識到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同時還要做到從群眾內部出發(fā),從王菜園村當地出發(fā),積極培養(yǎng)“羊抵頭鼓舞”的傳承人,不斷壯大“羊抵頭鼓舞”的藝術隊伍。政府還應帶領大家積極開展傳統(tǒng)文化交流活動,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發(fā)展。另外,政府可設立相關激勵機制來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比如尋找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人、優(yōu)秀民間文化隊伍等,并給予相應獎勵。
2、加強與教育部門合作,開發(fā)校本課程
為了發(fā)揚“羊抵頭鼓舞”文化,強化青少年一代對它的認同感,從小樹立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當地文化部門可與教育部門進行合作,充分利用“羊抵頭鼓舞”強身健體等特點,編寫符合當地特色的校本教材,將其納入教學內容,以舞蹈課堂或課外活動小組的形式對中小學生進行“羊抵頭鼓舞”的培訓。將學校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聯系起來,解決現代教育背景下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足的問題。
三、結語
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應當樹立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勇于探索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新途徑。“羊抵頭鼓舞”中蘊藏著濃厚的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我們應當拓寬保障“羊抵頭鼓舞”的有效途徑,以促進它的持續(xù)傳承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志明、敬龍軍、鄭立杰、趙宏、諶睿.《瑤族長鼓舞的特征與發(fā)展探微》[J].體育世界,2018.4.
[2]徐晶.《樂亭大鼓保護與傳承現狀》[J].通俗歌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