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雯
【摘 要】哲學是很多學科范式轉變的基礎,實踐觀作為最新的理論范式影響了很多學科,但是就傳播學而言,傳播學實踐觀的確立才剛剛開始。立足實踐觀的一些特征,從詹姆斯·凱瑞的《作為文化的傳播》的論文集出發(fā),探求凱瑞閃現但是并沒有明說的實踐觀的思維,也證明了理論的誕生和迭代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關鍵詞】傳播;實踐觀;詹姆斯·凱瑞
一、哲學范式轉變是其他學科變化的基礎
哲學是很多學科的范式轉變的基礎,哲學范式的轉變會帶動一系列學科的變化。古代的本體論,讓人們試圖從紛繁的表象中看到本質。同時也有了主、客兩者的分野。近代的認識論,立足于主、客二元,對人們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提出了一系列的“方式”。雖然在20世紀后,哲學領域出現了語言論的轉向,但是王宏波在《談談哲學發(fā)展的現代轉向(代序二)》中指出“語言哲學不足以作為現代哲學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币驗椤罢Z言哲學的基本特征,是以語言為對象,把語言作為人與世界的中介反思認識論問題,是在認識論領域內研究認識問題,實際上即是近代的認識論轉向的哲學研究在20世紀的延伸和縱深拓展”。并且進一步指出“如果把認識論研究作為哲學發(fā)展的近代特征的話,新時代特征和哲學轉向應當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實踐論?!?/p>
哲學的每一次轉向都讓人們以一種新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文中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哲學的實踐轉向后,人們對“傳播”這一日常行為的認識。
二、傳播學的實踐觀
雖然以“傳播 實踐”為主題的文章很多,但是將傳播用實踐觀來分析的文章少之又少,大多認為傳播就是一種實踐,用傳播來分析一項具體的事例,或分析傳播中具體的實踐行為,從理論上考察傳播和實踐關系的文章為數不多。
傳播的實踐觀的成果中分析馬克思、毛澤東等人物的實踐觀思想的文章占了絕大部分,屬于哲學上或者社會學實踐觀的范疇,是實踐觀最原始的理論思路。此外,與實踐觀相關的還有“交往實踐”的理論。由此可見,傳播領域的實踐觀還處于未成熟階段,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范式來支撐相關的研究。
立足于傳播的實踐觀,《作為實踐的傳播:一種數字媒介革命語境下的觀照》一文將實踐落實到了管理和權威中,落實到了公眾和交流中,落實到了凱瑞對文化的建構中。作者從傳播與社會的聯(lián)系開始,表示傳播需要一定的“場域”“媒介”,并包含一定的內容,來了解傳播存在的這個環(huán)境,而傳播實踐主體在其中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作者指出,“現代主義的‘人作為主體,潛藏于傳播實踐中”?!赌峥恕鞝柕吕好浇檠芯康摹皩嵺`范式”轉向》一文這么定義“實踐范式”:以媒介為面向(media-oriented)的或與媒介有關的所有開放的實踐行為類別以及媒介在組織其他社會實踐行為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吨袊鴤鞑W研究的“實踐范式”轉向——兼論對我難過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體系建構的影響》一文指出我過傳播學正在“以對話、交往、關系、需要、社會實踐等為關鍵詞來理解傳播”的實踐轉向中?!睹浇檠芯康膶嵺`范式:框架、路徑與啟示》一文以“去中心化”和“去二元論”立足點,將以往研究中的以“媒介”為中心的研究思路轉化為實踐范式中與媒介相關的一切實踐,即“媒介嵌入社會實踐的方式”。同時,從“權力”和“關系”兩個方面來解析媒介的實踐觀所包含的各項要素。
三、在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前三章中尋找“實踐觀”的蹤影
《作為文化的傳播》是詹姆斯·凱瑞的一本論文集,全書共分為兩部分:“傳播與文化”、“技術與文化”,詹姆斯·凱瑞自身的思想主要是體現于第一部分“傳播與文化”中。在這一部分,凱瑞從傳播的“傳遞觀”與“儀式觀”的比較入手,著重強調了“儀式觀”的重要性。凱瑞在第二部分中,主要敘述了傳播作為一種“儀式”,如何在運輸、傳遞等“傳遞觀”的基礎上,影響一個地區(qū)甚至一個國家的社會結構的,即筆者認為凱瑞立足于傳播的兩種觀點,來探究文化形成的原因。
提到實踐觀,大家貌似在凱瑞的論文中并未找到分毫實踐觀的影子。但是,凱瑞在論述傳播的兩種觀念時,無不閃爍著實踐觀的光輝。
在《傳播的文化研究取向》這一章中,凱瑞主要介紹了傳播的“傳遞觀”和“文化觀”的分野。凱瑞贊同芝加哥學派對傳播的定義:傳播是一種現實得以生產、維系、修正和轉變的符號過程。無論是從傳播的符號表現還是形式表現,還是從傳播與社會關系以及社會生活的儀式秩序,創(chuàng)造使用、互動交往、創(chuàng)造分享等詞匯都表明了人們的實踐構成傳播、構成儀式、構成社會生活、構成文化。
在第二章《大眾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凱瑞在談到文化時,“當文化觀念進入傳播學研究時,它是作為維護某種有機體或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或是施加在研究對象身上的一種力量而出現的……文化必須首先被看作一系列實踐、一種人類行動模式、一種現實由此被創(chuàng)造、維系和轉變的過程”。在凱瑞的觀念中,傳播構成文化,如果文化是一種實踐過程,那么傳播就不可能形而上學。
談到傳播技術,凱瑞如此表述:“對于傳播學者來說,還面臨著另外一些問題:傳播技術形態(tài)的變遷如何影響經驗建構的?傳播技術是如何改變經驗在其中得到理解和表達的社會形態(tài)的?”在接下來的論述中,凱瑞將傳播主體——人作為一個文化的人來加以論述,那么人所具有的主體性就昭然若揭了。人的主體性并完全在于傳播的“儀式性”,更多在于人的實踐,技術也是作為主體性的人的實踐的一部分。
在第三章《對“大眾”和“媒介”的再思考》中,實踐以及實踐的“代名詞”則處處表現在作者的論述之中了。凱瑞說“傳播是社會實踐的一個整體,它以概念、表達方式和社會關系為切入口,這些實踐建構了現實(或否定、改變了現實,或是用儀式展現了現實)”。凱瑞更加明確的表示:“語言(即傳播)是一種行為方式——或更準確地說,是一種互動——它不僅僅是再現或描述,事實上它是對世界的塑性和建構”,一個“塑性”、“建構”雖然沒有直接說出語言或者傳播就是實踐活動,但是這種動態(tài)的過程,塑性和建構的產物就是實踐的產物。
在表述傳播主體的時候,凱瑞又表示:“意義不是再現,而是行為的建構,通過這一傳播是實踐,凱瑞如是表達:“傳播一下子成了一種人類行為(包括活動、過程、實踐)結構,成了一種表達形式的總和,一個被建構了和正在建構的整套社會關系”。
四、結語
由此可見,詹姆斯·凱瑞已經在儀式觀中埋下了實踐觀的伏筆,將傳播視為一種實踐。但是實踐并不等于實踐觀,從傳播的儀式觀到傳播的實踐觀還有很長的理論路徑要走。傳播是一種實踐,但是如何實現傳播理論的實踐范式轉向,傳播學還有一段路要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理論的完善,我們相信可以看到傳播學領域成熟的實踐觀。
【參考文獻】
1.王宏波《談談哲學發(fā)展的現代轉向(代序二)》
2.駱世查 《作為實踐的傳播:一種數字媒介革命語境下的觀照》 新聞界 2018年01期
3.齊愛軍 《尼克·庫爾德利:媒介研究的“實踐范式”轉向》 山東社會科學 2017年01期
4.齊愛軍《中國傳播學研究的“實踐范式”轉向——兼論對我難過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體系建構的影響》 青年記者 2016年34期
5.顧潔《媒介研究的實踐范式:框架、路徑與啟示》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8年06期
6.詹姆斯·凱瑞 《作為文化的傳播》 華夏出版社 2005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