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華
1978年8月11日,上?!段膮R報》刊登了一篇小說《傷痕》,作者是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中文系大一學(xué)生盧新華。小說講述了“文革”中,一名下鄉(xiāng)插隊的女知識青年因要求進步與被打成“叛徒”的母親“劃清界限”,不能相見相認。最后母親冤案平反,母女卻天人永隔、抱憾終生的悲劇故事。小說《傷痕》一經(jīng)發(fā)表,在全國各地引起了巨大轟動和反響,成為“文革”后“傷痕文學(xué)”的開篇代表之作,盧新華也因此一舉成名。
令我驚詫和巧合的是,小說太貼近我了,好像是在寫我,我好像就是小說主人公的原型。因為我和文中主人公以及她的遭遇,有太多的吻合和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兩個人同名同姓,年齡相近,同為下鄉(xiāng)女知青,同有一個背負“叛徒”罪名的母親,同樣對母親做出過不理解的傻事,后來母親又都平反昭雪。當時,通過《傷痕》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個新時期轉(zhuǎn)折的到來,看到了我和家庭的希望和光明(當時我母親還未平反),使我產(chǎn)生一種解放了的勝利感和終于熬過來的喜悅感。
當時我并沒有把《傷痕》看作是虛構(gòu)的小說,而更多看作是紀實文學(xué)作品,因為它太真實、太典型了。甚至我開始猜想:作者究竟是誰?署名是不是真名實姓?他(她)是不是認識我、知道我的事?最后我終于抑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和急切地希望抒發(fā)訴說的欲求,便拿起筆給盧新華寫了封信。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寫信給素不相識的作者。信寫好后,我用了很美的信紙,請一位字寫的很棒的同事幫忙,認真謄寫了一遍。信發(fā)出后沒有音訊,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對這事也就漸漸淡忘了。
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29年后,我竟然有幸見到了《傷痕》的作者盧新華。盧新華是通過中央電視臺一名姓鄔的女記者找到我的。2007年8月24日,鄔記者和盧新華一行幾人來到我家,鄔記者事先沒有透露盧新華也來了,是談話中間,她突然告訴我的,給了我一個突如其來的巨大驚喜。
我們圍繞小說《傷痕》暢談了很長時間。盧新華講了他寫小說《傷痕》前后的一些情況,他給女主人公起名字時的想法,文章發(fā)表后收到了大量讀者來信等等。我也談了看過《傷痕》后的心情、感想,談了自己和父母家庭的情況。他還說他當時給我回了信,我說我沒有收到。臨別時,盧新華贈送給我兩本他寫的書:《細節(jié)》和《紫禁女》,并簽名留念。最后,我們一起合了影。鄔記者還請我們在餐館吃了飯,我們也贈送了他們陜西特產(chǎn)和紀念品。
后來我多次在電視上(湖南衛(wèi)視、鳳凰衛(wèi)視等)看到盧新華。他在接受采訪中,談到《傷痕》一文時,常常會提到我寫的這封讀者來信,還會引用信中的句子。我想,我的來信和其他來信的最大不同就是我和《傷痕》主人公及其遭遇的極為相似與巧合,這也是對《傷痕》一文的社會性、真實性最有力的印證。我想,盧新華所以來找我,也許是想把這種社會性和真實性進行一種更形象的論證和更人文化的強調(diào),當然也想看到和了解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