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儀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各地方,重拳出擊、連續(xù)查處涉嫌違紀、違法的退休官員,一改以往不追查退休官員的習慣做法,成為近年來我國打擊腐敗的新亮點。據中紀委監(jiān)察部公布案件數據顯示,51至60歲年齡段人數達到被查處公職人員總數的一半以上。如此之高的比例,既顯示出近來反腐力度之大、涉及對象之全均是前所未有,又反映出黨中央反腐的決心和能力;與此同時,這也暴露出干部退休貪腐問題的嚴峻性、特殊性和復雜性。
官員退休貪腐現象是指黨和國家公職人員在臨近退休之際,發(fā)生心理認識和行為模式的突然蛻變,大肆貪污受賄的現象。官員50歲以后,基本到仕途“最后一站”,本應善始善終“站好最后班一崗”,但官員臨近退休也同時達到了其自身權力及個人影響力的“巔峰”,隨后將出現“斷崖式”下降,再加上退休待遇與在崗待遇相差較大,在崗與不在崗的心理落差大,以及以往追查貪腐往往不觸及退休后官員的慣例等一系列因素,導致退休前后的官員出現貪腐等違法違紀問題,一度有不斷加劇之勢。這一現象嚴重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損害黨和人民的利益,對社會風氣也造成了惡劣影響,值得重視和探究。
官員退休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層次又有表層次的原因,既有主觀又有客觀的原因,既有官員自身因素又有制度因素,既有心理觀念層面又有體制機制層面,總體上講是一個“綜合癥”。
第一,心態(tài)失衡行為失范。發(fā)展至今,退休心理學已成為心理學上的專門分支。個別官員臨近退休產生焦慮、緊張情緒,失落感、失衡感強烈,極易帶來行為失范。顯然,官員臨近退休,大權即將旁落,面對最后所剩無幾的貪腐機會,越有可能采取貪腐行為。這種心態(tài)失衡表現為“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第二,激勵機制對其失靈。個別臨近退休的高齡官員往往長期行走官場,多年摸爬滾打,對制度漏洞、政策實施慣例了然于心,一旦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就容易導致他們鉆制度的空子。此外,現有的官員晉升、選拔機制對很多高齡官員來說失去激勵作用,導致部分官員失去了當年的雄心壯志。第三,一些教育、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尚不健全。應當承認,退休官員貪腐現象的高發(fā)頻發(fā),與體制機制不健全具有密切關聯。一則,對黨員干部的教育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已有教育管理的內容和方式不適應大齡官員乃至高齡黨員思想變化的實際,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和操作性。二則,制度建設仍有加強空間。一些領域腐敗現象頻發(fā)多發(fā),如重大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既有制度自身的缺失漏洞,又有制度落實不力或走過場,給“資歷老”“面子大”的官員以可乘之機。三則,缺乏對領導干部特別是臨近退休官員的有效監(jiān)督制約機制。第四,違法成本不夠高。近年來,隨著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深入,反腐力度不斷加大,官場風氣煥然一新。但把好政治關并不容易,我們也應注意到,一方面,仍有一些腐敗分子逍遙法外,客觀上加劇了臨近退休官員的僥幸心理;另一方面,曾有一些已查處官員,其懲罰量刑與其貪腐數量和給社會帶來的損害不成正比。因此,退休貪腐行為,風險低而受益大,便成為個別臨近退休官員的想法,致使個別官員強化冒險心理,不惜頂風作案。
對退休后的貪腐官員“秋后算賬”,表現出中央反腐的決心和信心,說明反腐零容忍,反腐全覆蓋,不設禁區(qū)不留死角,反腐沒有退休時。為此,應特別注重從以下方面加以應對。
第一,注重理想信念教育,避免滑坡蛻變。黨和國家要高度重視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中高級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其用先進的思想理論和堅定的理想信念武裝頭腦。第二,強化制度建設,規(guī)范干部權力行使。應當通過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將個人權力行使納入制度軌道,為權力運行“劃紅線”“布雷區(qū)”。第三,完善領導干部監(jiān)督機制,確?!安桓腋薄S行Ы鉀Q退休貪腐問題,其根本在于建立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退休不是腐敗“保護期”,要讓干部始終“不敢腐”。第四,加大懲治力度,有效提升貪腐成本。針對退休貪腐風險不高、成本較低的問題,對退休腐敗官員要堅決從嚴處置,增強法網密度和制裁力度。第五,改進保障服務體系,消除后顧之憂。退休貪腐現象的頻發(fā),與不少干部臨近退休時,焦慮感、不適感陡增,安全感、榮譽感下滑有很大關聯。對此,有必要改進完善對干部的保障體系、服務體系和配套機制,減少其后顧之憂。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