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彬, 蔡小強
(江蘇大津重工有限公司,江蘇 鎮(zhèn)江 212221)
近年來,海洋平臺下水工藝一直是國內(nèi)外船廠研究的工藝熱點,安全、便捷、低成本、高效率亦是各船廠工藝研究的方向。目前,大部分船廠利用船塢建造海洋平臺,下水方式采用船塢起浮式下水;極少數(shù)船廠利用船臺建造海洋平臺,下水方式采用縱向滑道滑板下水[2]。該兩種工藝方法均耗時耗力,且下水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船臺縱向滑道下水,由于平臺長寬比小,總體長度相對較短,在縱向下水過程中具有較大的首、尾跌落的風險,容易導致平臺安全事故。為解決首跌落風險,通常需要較高的潮汐水位才能保證下水安全性,這對下水時間的控制要求很高。
本文對以簡易傾斜船臺上建造的海洋平臺氣囊下水方式進行研究,通過對下水過程中各要點的計算分析,尤其對平臺下水時首跌落狀態(tài)的分析研究,得到比較可靠、安全的應用辦法。其中,對下水牽引鋼絲繩的核算、下水氣囊的核算、平臺發(fā)生首跌落時的核算具有典型的實用參考價值。
平臺主要參數(shù):平臺總長88.2 m,型寬42 m,型深6.8 m,下水后平臺漂浮時首部吃水1.94 m,尾部吃水3.08 m,下水自重約為78 650 kN。船臺坡比(塢門內(nèi))1∶50,塢門外(此段20 m)坡比1∶20;船臺寬度52 m,塢門處船臺寬度50 m。
平臺下滑力Fc計算見式(1)[1]:
Fc=Q(gsinα-μgcosα+V/T)
(1)
式中:Fc為平臺下滑力,kN;Q為平臺自重,Q=7 865 t;g為重力加速度,g=9.8 m/s2;α為坡道傾斜角,α=1.15°;V為遷移速度,V=0.1 m/s;T為卷揚機剎車時間,T=1 s;μ為氣囊滾動阻力系數(shù),由坡道坡度、地面材質(zhì)、氣囊結(jié)構(gòu)、內(nèi)壓、擺放等諸多因素確定,μ=0.003。
經(jīng)計算,F(xiàn)c=2 102.2 kN。
鋼絲繩的牽引力F必須要大于平臺下滑力Fc,其計算見式(2)[1]:
(2)
式中:F為牽引力,kN;K為安全系數(shù),K=1.5;Nc為鋼絲繩道數(shù),Nc=1;β為牽引鋼絲繩與坡道之間的夾角,β=6°。
經(jīng)計算,F(xiàn)=3 170.7 kN。
根據(jù)平臺牽引力和牽引方式得出每根鋼絲繩的最小需要受力為113.2 kN。鋼絲繩的安全負荷按超過此值選取即可滿足要求。
根據(jù)平臺在船臺擺放位置、地錨所在位置及平臺下滑力的大小,選取平臺首部具體拉點的位置及大小,左舷與右舷的拉點對稱,拉點布置見圖1。單個拉點的受力大于1 500 kN。受拉鋼管厚度大于等于15 mm,與甲板形成一定的夾角,夾角取值約80°。拉點的效果圖見圖2。
圖1 拉點布置圖
圖2 船上拉點效果圖
(1)平臺水線以下工程全部結(jié)束,尤其是水線以下的開口處應安裝的設備、閥件等必須安裝完畢,并經(jīng)檢驗合格,外板油漆結(jié)束。
(2)平臺底板和所有附件上的毛刺、焊瘤等均應磨平。
(3)首部左右舷的樁靴底部內(nèi)凹處過渡工裝固定完畢,樁靴需三面保護平整。固定安裝方式見圖3。裝焊在樁靴上表面的拉環(huán)作為永久性吊耳,下水后不作割除,松開卸扣后,鋼絲繩與工裝自然脫落,回收后備于后續(xù)船使用。下水工裝結(jié)構(gòu)示意見圖4。
圖3 工裝固定示意圖
(4)平臺外板上的焊縫經(jīng)檢驗合格,并經(jīng)過密性試驗。
(5)平臺主尺度測量完畢,水線標志等經(jīng)檢驗合格。
(6)對平臺的設備狀態(tài)以及水線下各艙室進行檢查,確保下水安全。
(1)氣囊從船臺經(jīng)過坡道滾動的道路應清潔、平整、無尖銳硬物等。
(2)船臺閘門外10~15 m段為水泥地面,下水前5 d進行淤泥清理。
圖4 下水工裝結(jié)構(gòu)示意圖
(1)氣囊應符合CB/T 3795—1996標準[5]。若有必要使用前還需做無載充氣試驗,充氣壓力取該直徑氣囊工作壓力的1.25倍。
(2)下水時應選用低速卷揚機;鋼絲繩需進行目測檢查。
(3)空氣壓縮機的型號應滿足氣囊總?cè)萘俊⒊錃鈺r間、充氣壓力的要求。壓縮機上的限壓閥、分配閥等應安全可靠。
排除風向等因素造成的潮汐變化影響,結(jié)合以往平臺下水時潮位的經(jīng)驗,根據(jù)文獻[3]確定船臺水位約2.1 m時為下水日期。
在正式下水前3 d,必須測量記錄碼頭標桿處高潮時間,潮位及高潮前2 h整點水位數(shù)據(jù),便于和潮汐表進行對比。
本平臺下水前的空船重量為7 865 t,重心(距0#肋位41.67 m, 距船中線0.03 m, 距基線8.30 m)。平臺下水主要分三個階段,內(nèi)容如下[4]:
(1)初始階段,即船舶開始下滑,滑程為0 m。在初始階段,潮位為2.1 m時,尾部平底部分已開始入水。平臺下水初始階段見圖5。
圖5 平臺下水初始階段
(2)自平臺尾部接觸水面至開始上浮階段,滑程為51.5 m。在此過程中,重心到達滑道末端時,尾部沒有全部浮起,會繼續(xù)下沉,但至尾部浮起過程中,浮力矩一直大于重力矩,理論上不會發(fā)生尾跌落。平臺尾部開始上浮階段見圖6。
圖6 平臺尾部開始上浮階段
(3)自尾部開始上浮到首部完全漂浮為止階段,滑程為89.6 m。平臺首部完全漂浮階段見圖7。
圖7 首部完全漂浮階段
當平臺尾部開始上浮時,首部支反力達到18 394 kN,理論上最首端氣囊受力最大,其他氣囊只能分擔部分壓力。氣囊受力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與氣囊分布、氣囊和船底接觸面有關(guān)。按照力學分析,最首部一排氣囊與平臺底接觸的面積作為受力點,則最首部氣囊存在被壓爆的風險。首部氣囊位置示意圖見圖8。但根據(jù)實際動態(tài)情況,自尾部開始上浮時,根據(jù)計算得出首部平臺底還有12排共19個氣囊,完全可以承受18 394 kN的反力,氣囊被安全滾出平臺底部。
圖8 首部氣囊位置示意圖
此外按照計算,平臺離開滑道末端大約5 m后才能完全漂浮,即平臺會發(fā)生首跌落現(xiàn)象。首跌落發(fā)生時,最大首吃水為2.546 m。由于下水過程吃水太淺,為了保證平臺在下水過程中不發(fā)生撞擊,必須保證在圖9中的位置1和位置2,即滑道末端拐角處及5 m距離以內(nèi)位置一直存在氣囊。根據(jù)理論計算,氣囊受壓力最大為3 211.3 kN,最首部一排氣囊與平臺底接觸的面積作為受力點,則最首部氣囊存在被壓爆的風險。但根據(jù)實際動態(tài)情況,平臺首端離開船臺拐點時,平臺的滑程為84 m,則平臺底首部的氣囊按計算還有11個氣囊,此時的氣囊在水中有浮力來支撐平臺底,遠遠大于靜態(tài)最首處支點的受力,所以氣囊不會被壓爆。
氣囊選用[5]高強度氣囊,規(guī)格為Φ1.5 m×24 m和Φ1.5 m×15 m,數(shù)量分別為12個和56個。根據(jù)氣囊供應廠家提供的安全范圍數(shù)據(jù),氣囊在高氣壓(約0.16 MPa)、起墩高度為0.8 m工作狀態(tài)下,氣囊的承載力為179.3 kN/m。
圖9 平臺離開滑道末端示意圖
(1)核算需要多少米氣囊,足以支撐平臺。
X=WKg/R
(3)
式中:X為支撐平臺氣囊的總米數(shù),m;K為安全系數(shù),K=1.5;W為下水平臺總重量,W=7 865 t;R為每米氣囊承載力,R≥179.3 kN/m。
經(jīng)計算,X=645 m。
(2)核算單只氣囊的有效接觸長度[5]。規(guī)格為Φ1.5 m×24 m的氣囊有效長度為21.4 m,規(guī)格為Φ1.5 m×15 m的氣囊有效長度為12.4 m。
(3)核算沿平臺縱向需布置多少排氣囊。根據(jù)平臺的底部線型,其平底橫向?qū)挾葹?2 m,縱向長度為71 m。由于平臺過寬,單排由24 m長氣囊1只及15 m長氣囊1只長氣囊組成。則縱向需要布置的氣囊排數(shù)為:
N=X/Ld
(4)
式中:N為縱向氣囊排數(shù);Ld為單排氣囊與平臺底部有效接觸長度,Ld=33.8 m。
經(jīng)計算并取整數(shù),N=19。
(4)核算氣囊是否滿足間距要求,根據(jù)式(5)[1]計算:
πD/2 +(0.5)≤L/(N-1)≤6
(5)
式中:L為平臺平底長度,L=71 m;D為氣囊囊體公稱直徑,D=1.5 m。
經(jīng)計算,氣囊滿足間距要求。
布置氣囊前,應根據(jù)下水拉點布置圖的要求,通過鋼絲繩、脫鉤器、卷揚機一端連接地錨,另一端與平臺首部拉點連接,緩慢使鋼絲繩受力拉緊,避免氣囊充氣后平臺發(fā)生位移。
由于平臺的重心偏尾部,平臺平底尾部的鋼墩高度達到2.05 m,為安全起見,尾部1~5排建臨時中間平臺,落墩分2次進行:首先在尾部船臺鋼墩間隔內(nèi)布置5排中間平臺并在中間平臺上布置氣囊,將平臺尾部頂起,撤出船臺墩木;然后逐步將尾部氣囊降低高度,撤出(墩木和鋼板)中間平臺。中間(即重心靠尾處)4排采用氣囊疊加的方式。前面11排單獨擺放。氣囊布置見圖10。
圖10 氣囊布置圖
平臺重心靠尾處4排疊加氣囊先布置,并與船底受力,與尾部鋼墩一起形成尾部支點。然后平底首部布置氣囊,將首部的鋼墩撤出。最后將撤出的鋼墩用于尾部氣囊支撐平臺,在支撐平臺上布置氣囊,將尾部鋼墩撤出,至此落墩完畢。
氣囊布置調(diào)整結(jié)束,選擇潮位最低時間段,吊離閘門,通過平臺自身下滑力,在卷揚機的牽引下,按照要求不斷補充氣囊,檢查氣囊狀態(tài),將平臺移出閘門外約15 m。由于平臺尾部左右2個樁靴內(nèi)凹處未有工裝護平,故此樁靴位置下方不能布置下水氣囊,此時氣囊的布置見圖11。等待滿潮(移船到位至滿潮這段期間,檢查周圍安全狀況、氣囊狀態(tài),該補充氣體的進行補充),到滿潮后的10~15 min,打開快速脫鉤器,通過平臺自身重力形成的下滑力,滑入江面。
圖11 靠樁靴處的氣囊布置平面示意圖
采用工裝對樁靴施行封堵,用鋼木結(jié)構(gòu)設計,利用鋼絲繩拉緊,繩索與平臺可靠連接固定。主船體與樁靴封堵工裝,經(jīng)過渡處理,下水后打開鋼絲繩索,樁靴封堵工裝可以脫離船體,回收后下次使用。
平臺尾部偏重,利用千斤頂輔助起墩,以便順利起墩。本次起墩借用千斤頂輔助起墩,尾部2只樁靴下布置10只100 t油壓千斤頂。左、右所有千斤頂必須同時受力。
首部有首側(cè)推裝置,平臺移位結(jié)束后,氣囊從平臺中心至平臺尾端用24 m和15 m高強度氣囊交叉對接使用,確保下水至跑道拐點能保護首側(cè)推及平臺結(jié)構(gòu)。從下水計算查得,平臺首部經(jīng)過滑道末端時,平臺滑行83 m,則氣囊行程41.5 m,算出平臺底部還剩余11只氣囊,每只氣囊在水里的浮力約為420 kN,則氣囊總浮力為4 620 kN;當平臺首部經(jīng)過船臺拐點時(即滑行83 m)平臺產(chǎn)生的排水量為7 468 t,小于平臺下水自重,此時首部會發(fā)生輕微跌落,產(chǎn)生的下沉力為3 970 kN。由此可以推斷在平臺首部離開船臺拐點時,氣囊浮力大于下沉力,則首側(cè)推裝置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1)自升式海上平臺下水采用氣囊下水的新工藝,能大幅降低成本,其成本只有縱向滑道下水工藝的25%左右。
(2)安全性大大提高,縱向滑道下水中的“尾跌落”和“首跌落”現(xiàn)象在氣囊下水工藝中不再明顯,該工藝既安全又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