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 要】京劇自1867年傳入上海后,迅速風靡滬上。由于社會的需求以及在寬松開放的社會背景下,“女伶”這一群體開始出現(xiàn)并登上城市戲曲舞臺;大批女伶進入科班、戲校學藝,這為她們演出技藝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而捧角者的出現(xiàn),促進了女伶的成名,提高了其身價地位,彰顯了女伶的主體性;報刊媒體的宣傳報道對女伶的明星化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風氣開通,社會觀念的轉(zhuǎn)變,促使社會大眾對女伶的看法發(fā)生了改變;女伶也努力塑造自身良好的社會形象,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并承擔社會責任;女伶的出現(xiàn)及其演藝生活被認為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xiàn),是女權日興的象征,是近代中國女性解放的先聲,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女伶;戲曲;捧角者;明星化;女性解放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4-0011-03
一、社會需求和寬松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女伶初現(xiàn)于城市戲曲舞臺
在清末民初時期的上海,戲曲演出擁有著龐大的戲迷觀眾群體,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市井平民,無不流連于戲園、戲樓。看戲聽曲對于他們已不僅是娛樂消遣,而更多是為了尋求感官上的刺激和滿足。戲曲舞臺上一貫的男性演員,已不再能激起觀眾的熱情,劇場經(jīng)營者為了招徠、吸引顧客,讓女伶登臺演劇,以女性的形象美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于是民眾對女伶演戲趨之若鶩,以求聲色之娛,此種享樂之風迅疾風靡滬上,“紅氍貼地,翠袖場(揚)風,繞梁喝月之聲,撥雨撩云之態(tài),足使見者悅目,聞者蕩心……名園宴客,綺席飛觴,非得女伶點綴其間幾不足以盡興?!雹僭S多觀眾為了一覽女伶風采,圍繞女伶自覺形成一個觀眾群,他們也許為看戲、看演出而去,也許兩者兼而有之。
女伶邁入戲曲舞臺,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與清末民初女子通過工作實現(xiàn)經(jīng)濟獨立及男女社交公開等社會觀念的變革有必然的關系。而上海城市的發(fā)展和自由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也為廣大女性接觸社會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女伶這一群體在上海出現(xiàn),其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當時的中國正經(jīng)歷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上海作為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被迫開埠通商,女性解放思想、男女平等觀念最先傳入上海,西方先進的文明沖擊著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體系。而隨著上海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和商品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城市中的市民階層在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也更加注重精神的享樂。由此,促進了城市娛樂業(yè)的興盛。休閑娛樂、看戲聽曲成了工作之余不可或缺的生活組成部分。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戲園、戲樓逐漸興盛起來,女伶也開始出現(xiàn)在京劇戲曲舞臺上。
“女伶”作為一種職業(yè),是民眾需求和在開放的社會背景下共同產(chǎn)生的。“藝員演劇,以本身藝術,博取大眾欣賞,換得物質(zhì)供給;觀劇者以金錢代價,換取精神上享受,雙方固立于平等立場?!雹谒浴芭妗钡某霈F(xiàn)象征著婦女解放,改變了戲曲舞臺上一直以來“男演女”的舊例,促進了戲曲藝術的發(fā)展、變革和創(chuàng)新。同時激起了大眾對女伶的關注,提高了她們的社會地位。
二、大批優(yōu)秀女伶的演藝生活——女伶進入科班、戲校學藝
早期的女伶是通過拜師學藝來學戲唱曲。清末民初,一批規(guī)模較大、專門培養(yǎng)戲曲演員的科班相繼出現(xiàn)。早期的女科班,只招納女學生,還沒有沖破“男女大妨”的禁錮。1930年,在北平開辦了“中華戲曲??茖W校”,它是20世紀戲曲改良思潮催生的產(chǎn)物。自從中華戲校開辦以后,培養(yǎng)了許多民國時期的戲曲人才?!斑^去舊科班都是只收男的,后來有了只收女的女科班。男女合校,中華戲校算是頭一份兒。”③正如一首竹枝詞所言“科班舊說富連成,戲曲今添女學生?!雹苤腥A戲校培養(yǎng)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只要具備一定條件,有培養(yǎng)前途,就會被重視而加以栽培。
民國時期,許多女性進入科班或戲校學藝,同時京劇界有名氣的男伶也敢于打破舊的規(guī)章制度接收女徒弟,這種現(xiàn)象說明整個社會以及戲曲界對女性的成見和蔑視開始有所改善。不管女伶學藝的過程多么困難,但女伶的出現(xiàn)確實引起了民國后“女伶肇興,盛極一時。男伶浸衰,陰盛陽衰”⑤的現(xiàn)象。戲校的培養(yǎng)和名師的傳授提高了女伶這一群體的演出技藝,為優(yōu)秀女伶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完全由女伶組成的坤班盛極一時。
三、女伶主體性的彰顯——女伶與捧角者
女伶的成名大多是捧出來的。于是,隨著京劇的盛行,捧角就應運而生。當京劇班社中的“名角制”產(chǎn)生后,一些名角兒就受到廣大戲迷的追捧。捧角者經(jīng)常以吟詩作賦、聽戲叫好、應酬交際、投資贊助、上號菊選等方式去“捧”自己喜歡的藝人。捧角者的社會背景十分復雜,他們多為官僚政客、富商名賈、文人紳士、權貴子弟以及幫會中人等。對于聲勢顯赫的達官顯貴,他們視捧角為一種高尚娛樂,捧角成為其閑暇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些顯貴名流把“捧角”作為彰顯他們社會地位、經(jīng)濟實力的一種手段;文人雅士以捧角來附庸風雅,寄情戲曲,解憂抒懷;普通民眾視捧角聊以自娛。捧角已經(jīng)成為社會大眾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民,所有人都投入到捧角這一娛樂大潮中。
在報刊媒體興盛之前,藝人成名走紅主要靠捧角者力捧。如果女伶能受到名士名流、文人的青睞,就能提高名氣、抬高身價,進而成名走紅?!叭绻巧桥_,無人叫好的話,則沒有苗頭,難乎其為名伶了?!雹拗E删﹦∨輪T章遏云就曾明言:“一個演員能成名,與名士、作家們是分不開的?!雹咴宋牡馁潛P和稱頌就促成了章遏云的成功出名⑧。
捧角是在商業(yè)氛圍中產(chǎn)生的,逐漸成為戲曲娛樂文化的一部分,捧角者的出現(xiàn)間接促進了女伶的成名,提高了女伶的名氣聲望,抬高了女伶的身價和地位,彰顯了女伶的主體性,為女性的解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女伶的明星化——報刊媒體的宣傳報道
民國時期的新聞報刊業(yè)發(fā)展迅速,在上海相繼出現(xiàn)了《申報》《新聞報》等在社會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綜合性報紙刊物。這些新聞報刊機構(gòu)和傳播媒介的迅速發(fā)展,在戲曲演出的近代轉(zhuǎn)型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報刊可以向人們傳遞戲曲作品、戲評等戲曲信息。廣大民眾通過報紙了解到戲曲舞臺上的各種演出信息。報刊的出現(xiàn),打破了以往藝人、戲曲作品、演出信息僅靠口耳相傳的宣傳方式。報刊媒體對女伶的大力刊登和宣傳報道,導致了女伶的明星化。這中間也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在內(nèi)容上,從最初的戲曲演出廣告到劇評,發(fā)展到后來的專頁、開辟??瘓蟮?;從戲曲信息刊登在綜合性報紙上到專門戲曲刊物的出現(xiàn);不管是對于女伶臺上表演還是臺下生活,以及對于他們道德的評價,女伶生活中的軼聞趣事等,報刊媒體都試圖進行全方位的報道。女伶的戀愛、婚姻和家庭,她們的衣著打扮、奇聞趣事,乃至一言一行,一喜一怒等都成了廣大民眾關注和津津樂道的話題。但在某種程度上,報刊媒體這樣做是為了吸引讀者,是對商業(yè)利益追求的表現(xiàn)。因此,報刊媒體為了迎合大眾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低俗的內(nèi)容,從而導致政府當局屢次禁止演劇的局面出現(xiàn)。但不管是迎合觀眾,還是為了商業(yè)利益,報刊媒體對女伶的全方位報道說明了當時的人民對女伶群體的關注,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對女伶演劇的追捧和喜愛,報刊媒體的宣傳報道對女伶的明星化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五、風氣開通,男女平等——社會大眾對于女伶形象看法的轉(zhuǎn)變
“一般人對于女伶的看法,除了真正的捧角者外,其余的人對于這班賣藝的女子,沒有一個不存在輕蔑的思想?!雹岽蟊姴徽J可女伶的演技,認為她們在演出效果上不如男伶;另一方面是對于女伶人格的質(zhì)疑,認為女伶唱戲演劇有傷風化。
在民國時期,女伶地位低下,被視同于妓女,女伶的演技被屢屢詬病,被評為“不入流”。正如一位劇評家所說“在下好談戲,尤喜作關于戲劇的文字,但是從來不談女伶,因為女伶,實在另是一工,不能拿看戲的眼光來評論,所以也就不必浪費筆墨了。”⑩許多劇評家認為女伶沒有接受過正宗、系統(tǒng)的科班和演技訓練,唱腔、嗓音等天生條件方面不如男伶。女伶“對于藝術上,只以點到應景為能事,絕無深刻動人之工夫,故觀坤伶劇,只可作一消遣,并不能鼓起人之興致” ?。而女伶的成名也主要靠捧角者,這些捧場的觀眾大多喜歡女伶的外貌或者為了私下結(jié)交女伶。擅于交際的女伶甚至花錢買一班捧角者,捧角者對于他們要捧的女伶聞聲喝彩,盡力鼓吹,同時把捧紅伶人視作他們的一種娛樂方式。女伶的走紅一半仗著臉子,一半由捧角家口里競相吹捧。劇藝的好壞是次要的,社會大眾把她們的成名走紅完全歸功于演戲之外的因素。總之,女伶獲得追捧“皆非捧其藝,不過他是各坤角就是了” ?。
在20世紀20年代之后,這種現(xiàn)象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許多德高望重、技藝精湛的男藝人敢于突破陳規(guī),收女伶為徒。通過接受名師的傳授,大大提高了女伶的演技和唱功。從1920年之后,一批新的坤伶代表,如雪艷琴、新艷秋、章遏云開始走紅,他們接受過正規(guī)的戲曲表演訓練,而且學藝期間勤學苦練,刻苦鉆研。夜以繼日的訓練讓她們的演出技藝大為提高?!白詠砝そ侵畱?,歌不以律,舞不以節(jié),馳懈泄沓,多不足觀然近年名角輩出,儼然與當世名伶互爭雄長矣” ?。女伶表演技藝的提高,也與當時民國政府允許男女合演有很大程度的關系。黃育馥學者曾說,除了女性進入科班或戲校接受專業(yè)的學習訓練,技藝精湛的男伶敢于打破傳統(tǒng)收女弟子為徒外,男女合演也是一個促進女伶演技提高的重要因素。女伶登臺,打破了禁止女性進入戲臺和戲房演戲的迷信風氣,同時也打破了戲曲舞臺上長期“以男扮女”的局面。1909年上海丹鳳茶園開始實行男女合演,在通告中告知此舉為“開通風氣”,男女合演正是體現(xiàn)并實踐著男女平等。而在當時的社會中掀起的關于男女藝人優(yōu)劣的討論,更能反映出民國時期社會大眾對于傳統(tǒng)“女不如男”刻板思想的轉(zhuǎn)變。男女平等、男女具有相同能力的觀念逐漸被社會所認可。
中國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盛行,女子須三從四德,在家庭內(nèi)從屬于丈夫,社會地位低下。傳統(tǒng)社會對于女性有諸多壓迫和束縛,比如要求婦女纏足,不希望女性拋頭露面,女性的職責就是相夫教子,恪守婦道,從一而終。而女伶的出現(xiàn),本身就打破了這些傳統(tǒng)和束縛,她們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獲得了經(jīng)濟獨立。男女平等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進一步促進了女性的解放。
六、女伶社會地位的提高與女性解放
女伶努力通過提升自身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著力塑造出才華橫溢、品行高尚的社會形象。具有新思想的劇評家和戲迷文人也把他們筆下的女伶刻畫成愛國上進、多才多藝的美好形象。多才多藝的“才女”形象的首要特質(zhì)就是能書善畫?!八辛嫒?,無論男女,欲要成名,于其歌唱之外,尤須工書善繪,潮流所趨,大有非此不能走紅之勢。一般伶人,皆于研究戲劇之暇,以書畫作消遣” ?。女伶不斷完善自己以及社會大眾對于女伶形象的重新構(gòu)建,提高了其社會地位。她們嘗試著從整個社會對于女伶愚昧無知的傳統(tǒng)定位中掙脫出來,投身于慈善事業(yè),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扮演著積極向上的社會角色,從而體現(xiàn)出女伶這一群體樂善好施、具有正義感和責任感的良好形象,由此引起整個社會和民眾對于女伶的好感和贊嘆。
女伶舉行慈善義演,籌集善款為災荒助賑,身上肩負著啟示、教導民眾的任務,這是時代在進步和變革過程中賦予她們的責任和使命。女伶和整個演劇界,經(jīng)常在社會上發(fā)起籌款義演賑災,種種舉動能夠喚起大眾的慈善之心和社會責任感,同時贏得民眾對自身的尊敬。1909年六七月繁華社等就組織伶界女藝人在丹鳳茶園舉行大規(guī)模義演,為甘肅災荒助賑。字林西報曾經(jīng)報道:著名中國女伶40人在英租界大馬路市廳演劇補助華洋公會,籌集賑款。?由此可見,在社會進步思潮的熏陶下,女伶敢于承擔社會責任,將自身命運同社會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已經(jīng)朦朧地意識到自身解放和社會的關系。
七、結(jié)語
清末民初,女伶重新現(xiàn)身戲曲舞臺,帶給觀眾極大的新鮮感和視覺沖擊。雖然對于她們的演出褒貶不一,在社會上引起了諸多爭議,但是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和觀念的開放,女伶群體逐漸得到社會的接納和歡迎,這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和意義。伴隨著報刊媒體的報道,女伶成了公眾人物,被公眾關注和凝視,女伶也努力提升自己,通過報刊等新型媒介,在公眾和輿論中塑造自己才藝俱佳、品行端正、德行高尚的社會形象,彰顯自己的主體性意識。女伶的培養(yǎng)、女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京劇界內(nèi)部男伶招收女弟子、允許男女合演以及男女藝人同臺演劇或競爭等的發(fā)展,還有對京劇劇目的改良——“新劇”中對女性的美化、對自由的追逐和對愛情的歌頌等。這些變化是受到當時社會上提倡男女平等,男女社交公開,提倡發(fā)展女子教育,鼓勵女性就業(yè),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承擔社會責任,提倡婚姻自主和戀愛自由等開放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這一時期社會歷史的轉(zhuǎn)型發(fā)展在京劇界的投影。
于是,女伶的出現(xiàn)被認為是社會的開放和進步,是女權日益興起的一種表現(xiàn)。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女伶群體的壯大,其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地位不斷提高,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和接受。這種以往全部由男人組成的戲曲娛樂業(yè),女伶的出現(xiàn)和登臺即證明了她們在戲曲這個行業(yè)中已占有了一席之地。這個行業(yè)的興起也為女子提供了一條新的就業(yè)渠道。有了職業(yè),就有經(jīng)濟收入,經(jīng)濟收入的多少決定了女性在家庭以及在整個社會的地位,使她們不再從屬依附于男性,從而才能真正實現(xiàn)女性的獨立和解放。所以女伶的出現(xiàn)成為婦女解放運動的一種表征。要想真正做到女性解放,男女平等,達到其人格獨立,則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注釋:
①英租界諭禁女伶[N].申報,1890-01-27.
②廣圃.藝員演劇應重信用戒驕惰[N].北平半月劇刊,第14期,1937-03-16.
③王金璐.回憶中華戲曲學校.京劇談往錄[M].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第67頁.
④朱醉云,雷夢水等.首都雜詠.中華竹枝詞一[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1頁.
⑤非禪.劇場雜話[N].晨鐘,1918-08-02.
⑥黃裳.舊戲新談[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8頁.
⑦章遏云著,沈葦窗編.章遏云自傳[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第73頁.
⑧王忠和.袁克文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138頁.
⑨南腔北調(diào)[N].大公報,1930-05-01.
⑩垂云閣主.女伶舊話[N].戲劇月刊,第3卷第12期,1932.
?秦公武.坤伶紅運之起源[N].北平劇世界月刊,第1期,1937-04-01.
?新天津副刊.第一冊,第92頁.
?竹村.男伶化之雪艷琴[N].北洋畫報,1929-07-20.
?尺園舊主.名伶之書畫熱[N].北洋畫報,1933-08-12.
?西報記女伶演劇助賑事[N].申報,1907-01-07.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志.上海卷[M].中國ISBN中心,1996.
[2]顧炳權.上海洋場竹枝詞[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3]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葛元煦.滬游雜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海上漱石生.上海戲園變遷志[J].戲劇月刊,1928.
[6]徐劍雄.京劇與晚清上海社會[J].史學月刊,2008年第6期.
[7]徐劍雄.晚清上海女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