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東
2012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為配合航開路建設(shè)工程,在西安市長安區(qū)韋曲街道棗園村西南、東兆余村北發(fā)掘了一座長斜坡墓道單室土洞墓(編號為M2)。墓室中出土了陶騎馬俑、陶雞、蓮花紋瓦當(dāng)、石墓志等珍貴文物。墓主為郭曜與夫人王氏,郭曜為唐汾陽郡王郭子儀長子,兩《唐書》均有其傳,墓志記載其卒年、葬年均為建中四年(783);夫人王氏,卒年、葬年均為貞元己巳年,即貞元五年(789)。這兩方墓志的出土,對唐代郭子儀家族研究,特別是了解郭曜出征西域的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本文對兩方墓志稍作考證,不當(dāng)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郭曜墓志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志蓋為方形盝頂,頂面正中陰刻隸書“唐太子少保郭公墓志”,3行,行3字。頂面上下兩側(cè)陰刻連弧紋,左右兩側(cè)陰刻團花牡丹紋,四角陰刻幾何紋,四剎陰刻蓮花忍冬紋。盝頂邊長41.5、盝頂高5.2、底邊長61、蓋高7厘米(圖1)。志石正方形,四側(cè)陰刻石榴忍冬紋,邊長61.4、厚14厘米。志文隸書,32行,滿行31字,共計876字(圖版陸,1),據(jù)拓本錄文如下:
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守太子少保兼判詹事府事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贈太子太傅郭府君墓志銘并序
正議大夫行尚書司封郎中新平縣開國男杜黃裳撰
奉義郎行京兆府倉曹參軍昌黎韓秀榮書
昔丁公纂尚父之勛,作藩成周,保大姜姓;今少保荷汾陽之業(yè),師長東朝,克茂公族。時異功侔,議者稱之。公諱曜,字曜,其先系周封晉,家于太原,厥后因官,遂為鄭縣人也。高祖昶,事隋,為涼州司法參軍。生通,永徽中以才調(diào)京兆府美原縣主簿。生敬之,開元中歷渭、吉、綏、壽四州刺史,所至以理行聞,乾元初贈太保。太保生尚父汾陽王。公,汾陽之長子也。敦厚魁岸,沉靜寡言。每舉措,必形遠(yuǎn)大,弱喪慈親,及長而知,有終身之戚焉!天寶初,戎帥張大賓、高仙芝咸辟為軍鋒從事,破斬啜、突騎施,開勃律、碎葉,前后議勞,以公為多。累授上柱國、上黨郡臨漳府右果毅都尉。至德初,以父任擢試衛(wèi)尉卿。是歲汾陽王靖難中原,法駕來復(fù),公參護警蹕,式遏外虞。璽書褒美,詔加銀青光祿大夫、試太常卿。既而尚父以功蓋天下,為國元老,守之以虛,卑不可踰。雖子弟繁衍,多求散秩。至代宗朝,方以公為太子賓客,有輔導(dǎo)審諭之德焉!又改太子詹事,有典禮端平之政焉!無何,丁繼親霍國夫人憂,居喪以純孝聞。服闋,屬今上嗣位,以公久護東朝,光昭懿績,擢太子少保,仍領(lǐng)詹事府。時議比石奮、踈廣,推重漢廷,不能過也!居二年,尚父薨。公柴毀骨立,水漿不入口者七日。寢苫枕凷,食必瓦器。人或勸公年長氣衰,宜節(jié)哀以為禮。公號泣而已,終無所對。既葬,遵遺命,以四朝錫賚文馬、雕鞍、盤盂、錦罽、珍玩、綺飾,悉皆上獻?;噬细械浚味患{。公散給群從惸嫠,己無秋毫焉!逮于疾甚,哀容無變,竟至滅性。哀哉!以建中四年三月一日,薨于親仁里第,春秋六十有一。臨終顧謂弟晞曰:“吾以虛薄,謬承門蔭,位登三孤。年享下壽,已逾量矣!所懼于名無以稱,于善無以錄,將負(fù)先君之業(yè),為士林羞。昔王祥解佩刀于覽,今以為讬,爾其勉之!”言終而歿。公之伉儷太原郡夫人王氏,克修婦道,有敬姜之行;有男曰銳、曰鉾、曰鏈、曰锜,仰荷成訓(xùn),有臧孫之美;以其年五月二十六日卜宅于萬年縣鳳棲之原,禮也!永惟公德方氣純,去華尚質(zhì)。以樸儉鎮(zhèn)榮盛,以孝慈睦閨門;事主有盡忠之誠,周身無可悔之行。葬滕公而有慟,頌郭泰而無慚。銘曰:
於惟郭公,公門濟美。太保之孫,太師之子。
孝純成性,忠恪由己。秉直不回,發(fā)言可履。
出事三邊,三邊以清。入侍兩宮,兩宮以寧。
高門大勛,當(dāng)世顯榮。鳴謙守虛,儉德持盈。
喪制有數(shù),先王垂教。至性無節(jié),哀哉死孝。
嘉庸可紀(jì),隱德難挍。于嗟太原兮,芳音永劭!
夫人王氏墓志,志蓋已佚。志石正方形,四側(cè)陰刻蓮花忍冬紋,邊長54、厚10厘米。志文楷書,25行,滿行27—33字不等,共計667字(圖版陸,2),據(jù)拓本錄文如下:
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守太子少保判詹事府事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贈太子太傅郭公夫人故太原郡太夫人王氏墓志銘并序
宣德郎守太子左贊善大夫安陽邵膺撰并書
惟貞元己巳歲,夏六月辛未七日戊寅,故銀青光祿大夫、守太子少保判詹事府事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贈太子太傅,謚曰孝,郭公諱曜,夫人故太原郡太夫人王氏遘疾歿于親仁里第,春秋六十一。洎冬十有一月景子,廿二日庚申,合祔于萬年縣鳳棲原,窆封之。惟太傅間氣嗣德,根于孝誠,行彰大猷,位冠當(dāng)世,而天喪柱石,先年而薨,故尚父之元子也;惟夫人,柔恭謙止,端肅明哲,溫淑和雅,閨門穆如,而天恡豐福,順年而逝,故尚父之諸甥也。原其本系兆與淮流,賢良高貴,繼代昌慶。夫人即丹州刺史禮之曾孫,左武衛(wèi)中郎兼左右街使定難之孫,鄜州司士參軍晚金之女也。夫人生于盛族,茂于令德,及百兩歸止,姻不失親。當(dāng)尚父功贊皇家,夙承渥澤,貂蟬棨戟,萃列朱門,迄于今時,方數(shù)四矣?;畼s盛,寔無可偕。然夫人式崇婦容,光是姆訓(xùn),頃奉舅姑,稱其孝也。爰接娣姒,仰其仁也。紃綺縞,中于工也。修蘋藻,合于禮也。由是,太傅恭之若賓。以從夫之顯,恩加太原郡太夫人。逮建中三祀,禍?zhǔn)?。哀過常制,凡所服玩,悉追福資。躬自持誦,深悟法要。至若惠所乏、撫孤幼,性與道合,實符古風(fēng)。謂其流善是斯,積享遐壽,驗之報應(yīng),奚或昧歟。嗚呼!啟手之日,內(nèi)外親族罔不痛茲師范也。有子銳、鉾、锜。銳,左神策軍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前行虔王府長史,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雁門郡王;鉾,宣德郎,前守太子左贊善大夫;锜,朝散郎,前行循王府參軍。皆夙稟嚴(yán)訓(xùn),榮宦不墜。泣血槯慕,愿彰純行。故緝述遺懿,賁于無窮。銘曰:
於惟夫人,柔質(zhì)自然。弘量貞素,德厚行先。爰當(dāng)禮命,茂族昭宣。淑姿秉哲,婉懿稱妍。作嬪相門,嘉偶朝賢。仁孝仰之,宗親望焉!壽速謂何,慶積胡然。哀哀令子,血涕漣漣。飾終合祔,罔極空存。鳳棲龍崗,蒙服魚軒。篆茲貞石,馨烈下泉!
郭曜墓志記載其高祖郭昶,事隋為涼州司法參軍;曾祖郭通,永徽中以才調(diào)京兆府美原縣主簿;祖郭敬之,開元中歷渭、吉、綏、壽四州刺史,所至以理行聞,乾元初贈太保;父尚父汾陽王郭子儀。這與《郭氏家廟碑》,郭晞、郭锜等郭氏家族成員墓志,以及其他史傳文獻記載基本相同,并互有補充。
《舊唐書》卷一二〇《郭子儀傳》載郭敬之歷綏、渭、桂、壽、泗五州刺史①(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二〇《郭子儀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449頁。。《元和姓纂》作渭、吉、壽三州刺史,“《家廟碑》略云,遷扶州刺史,未上,除渭吉二州刺史,又授綏州,遷壽州,《新表》作吉渭壽綏憲五州,誤(參《授堂金石跋》)。苗晉卿《郭敬之碑》止云,‘除吉渭綏壽刺史共四州’,不言扶,或因未上之故,先吉后渭,亦與《家廟碑》小異。敬之卒天寶三年(744),壽七十八,見苗《碑》?!雹冢ㄌ疲┝謱氉?,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卷一〇,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553頁。郭曜墓志載郭敬之為渭、吉、綏、壽四州刺史,其他郭氏族人墓志又曰郭敬之任“渭、綏、吉、壽州”③趙力光、王衛(wèi)慶:《新見唐代郭晞夫婦墓志及相關(guān)問題》,《唐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226頁。、“綏、吉、渭、壽州”①胡戟、榮新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守太子賓客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郭公(幼沖)墓志銘并序》,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672頁。、“壽州”②胡戟、榮新江主編:《唐故太子右諭德致仕郭公(暄)墓志》,《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902頁。、“綏、銀、渭、壽州”③《唐故檢校司空兼太常卿贈司徒郭公(釗)墓志銘并序》,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發(fā)掘出土,資料未發(fā)表。、“綏、渭、吉州”④《唐故朝散大夫成都太原郭府君(鍔)墓志并序》,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發(fā)掘出土,資料未發(fā)表。等刺史。綜合碑志文獻記載,郭敬之應(yīng)任渭、吉、綏、壽州刺史,至于是否任過銀、桂、泗州刺史,則待考,而其任職先后順序僅《郭氏家廟碑》有載,應(yīng)暫以為準(zhǔn)。
兩《唐書》的《郭子儀傳》均載郭子儀生八子:曜、旰、晞、昢、晤、曖、曙、映?!斗陉柾跗藁魢蛉送跏仙竦辣份d郭子儀八子中,曜、晞、晤、曖、曙、映六子為霍國夫人王氏所出,只有旰、昢非王氏親生⑤(唐)楊綰:《汾陽王妻霍國夫人王氏神道碑》,載于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卷三三一,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3787~3788頁。。而郭曜墓志卻載“弱喪慈親,及長而知,有終身之戚焉”,“丁繼親霍國夫人憂,居喪以純孝聞”,明確指出郭曜生母于其幼時已喪,霍國夫人王氏為其繼母。《王氏神道碑》撰者楊綰,《郭曜墓志》撰者杜黃裳,皆與郭子儀同朝為官。楊綰拜相時,“中書令郭子儀在邠州行營,聞綰拜相,座內(nèi)音樂減散五分之四”⑥(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一九《楊綰傳》,第3435頁。,頗受郭子儀的敬重。雖然郭子儀當(dāng)時“幕府之盛,近代無比”,然而楊綰能為王氏撰寫神道碑,旋即任宰相,可見楊綰與郭子儀關(guān)系應(yīng)不一般。《舊唐書·楊綰傳》敘其“好學(xué)不倦,博通經(jīng)史,九流七略,無不該覽,尤工文辭,藻思清贍”,但無文集傳世,《全唐文》收文四篇,《汾陽王妻霍國夫人王氏神道碑》即為其中之一。同時,杜黃裳也與郭家交往深厚,曾“為郭子儀朔方從事,子儀入朝,令黃裳主留務(wù)于朔方”⑦(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四七《杜黃裳傳》,第3973頁。,應(yīng)不會誤敘郭曜生母之事。因此,可以說《郭曜墓志》為郭曜生母之謎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可信證據(jù),應(yīng)以其為準(zhǔn)。而《王氏神道碑》的記載,或是因郭曜幼年生母即亡,霍國夫人王氏視郭曜為己出,從而將郭曜記作霍國夫人王氏之子。
《郭曜墓志》載其“男曰銳、曰鉾、曰鏈、曰锜”,而其夫人王氏墓志曰:“有子銳、鉾、锜。銳,左神策軍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前行虔王府長史,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雁門郡王;鉾,宣德郎,前守太子左贊善大夫;锜,朝散郎,前行循王府參軍。”可知郭曜第三子郭鏈非王氏所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郭曜子:“銳,嘉王府長史;鋒,光祿少卿;鏈;锜,京兆倉曹參軍”⑧(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七四上《宰相世系四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116~3117頁。。
長子郭銳,王氏墓志載其曾任虔王府長史,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其為嘉王府長史。虔王李諒,德宗第四子;嘉王李運,代宗第十五子⑨(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五〇《德宗順宗諸子傳》、《舊唐書》卷一一六《肅宗代宗諸子傳》,第4044頁、第3393頁。。貞元五年(789)王氏卒時,二王均已就封,皆有王府長史,現(xiàn)應(yīng)暫以王氏墓志為準(zhǔn),即郭銳任虔王府長史,從四品上⑩(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卷二九《親王府》,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729頁。。由于是長子,郭銳并襲勛爵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和雁門郡王。同時,郭銳也任左神策軍兵馬使?!豆霞覐R碑》碑陰載“通直郎行將作丞銳”,即郭銳還曾任通直郎、將作丞。
次子郭鉾?!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酚涊d郭曜次子為郭鋒?!豆霞覐R碑》碑陰載:“朝請郎守國子監(jiān)主簿鋒”??王昶:《金石萃編》卷九二《郭氏家廟碑》,《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2冊,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第1573~1540頁。?!顿Y治通鑒》又載:“(貞元十七年)己丑,吐蕃陷麟州,殺刺史郭鋒,夷其城郭,掠居人及黨項部落而去。鋒,曜之子也。(曜,郭子儀之子也。)”①(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二三六,唐德宗貞元十七年七月條,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7597頁?!颁h”與“鉾”字形相近,或是郭鉾被誤記作郭鋒。綜合文獻和碑志記載,可知郭鉾曾任宣德郎、朝請郎、太子左贊善大夫、光祿少卿、國子監(jiān)主簿、麟州刺史等職。
三子郭鏈,或因庶出,不見其入仕記載。
四子郭锜,文獻和王氏墓志分別載其為京兆倉曹參軍、朝散郎前行循王府參軍?,F(xiàn)郭锜墓志已出土,詳載其以明經(jīng)升第,先后任河南府軍事、高陵主簿、長安縣尉、長安縣丞、京兆府倉曹掾、殿中侍御史、東渭橋給納使、尚書金部員外郎、安邑解縣兩池榷鹽使、祠部郎中、太府少卿等職②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唐太府少卿郭锜夫婦墓發(fā)掘簡報》,《文博》2014年第2期。。郭锜生于大歷八年(773),
貞元五年(789)王氏葬時,锜年僅17歲,因此王氏墓志所記的循王府參軍,很有可能是他解褐之官。而郭锜墓志又載“太常策試,以明經(jīng)升第。參河南府軍事”。親王府參軍和州府參軍,都是仕人釋褐官,入仕途徑也非常相似,有用蔭及從挽郎、明經(jīng)、進士等。王府參軍的地位,一般也不如州府參軍,唐后期更有日趨低下之勢③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68~169頁。。推測郭锜先任循王府參軍,后轉(zhuǎn)河南府(參)軍事,或者有其他,待考。
郭曜早年起家的情況,文獻中僅《新唐書》有簡略記載:“曜性沈靜,資貌瑰杰。累從節(jié)度府辟署,破虜有功,為開陽府果毅都尉”④(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一三七《郭子儀傳》,第4609頁。。郭曜墓志對此有詳細(xì)記載,其曰:“天寶初,戎帥張大賓、高仙芝咸辟為軍鋒從事,破斬啜、突騎施,開勃律、碎葉,前后議勞,以公為多。累授上柱國、上黨郡臨漳府右果毅都尉?!碧鞂毮觊g,郭曜憑軍功授勛職,為臨漳府右果毅都尉(從五品下⑤唐臨漳府屬相州,相州為望州,推知臨漳府為折沖府上府。上府左、右果毅都尉為從五品下。(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六《相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451頁;(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卷二五《諸衛(wèi)折沖都尉府》,第644頁。)和開陽府果毅都尉。
志文記載至德初年,郭曜以父任擢試衛(wèi)尉卿,同年即隨郭子儀征戰(zhàn)安史叛軍,因而加銀青光祿大夫、試太常卿。后由于郭子儀征戰(zhàn)在外,令長子郭曜守家。郭曜隨父平定安史之亂,不見文獻記載,兩《唐書》只載郭子儀出征在外,留曜治家事,“少長千人,皆得其所”。墓志載直至代宗朝時,郭曜“方以公為太子賓客,有輔導(dǎo)審諭之德焉!又改太子詹事,有典禮端平之政焉”,兩《唐書》的記載與之基本相同,另《新唐書》補充到:“累進太子詹事、太原郡公”。可知郭曜的太原郡開國公為此時授予。太子賓客和太子詹事,均為正三品職事官⑥(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卷二六《太子詹事府》,第661~662頁。,屬高層文官。不久后郭子儀妻霍國夫人王氏卒,郭曜為繼母丁憂。
墓志記載郭曜守喪期滿后,正逢唐德宗即位。由于郭曜曾長期在東宮入職,與曾為太子的德宗皇帝交往過厚,因而擢授其“太子少保,仍領(lǐng)詹事府”。太子少保為太子三少之一,屬正二品①(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卷二六《太子三少》,第661頁。,這是郭曜一生所擔(dān)任的最高官職,可以說已位極人臣。通過兩《唐書》的記載可知,郭曜任太子少保時,郭子儀已罷兵權(quán),時間是建中初年。郭曜墓志記載兩年后,尚父郭子儀薨,郭曜“柴毀骨立,水漿不入口者七日。寢苫枕凷,食必瓦器。人或勸公年長氣衰,宜節(jié)哀以為禮。公號泣而已,終無所對。”郭子儀葬后,郭曜將四朝皇帝所賜郭家之物“錫賚文馬、雕鞍、盤盂、錦罽、珍玩、綺飾,悉皆上獻,皇上感悼,嘉而不納。公散給群從惸嫠,己無秋毫焉”,反映了郭曜性格沈靜,知道郭子儀功勛卓越,郭氏一族已興盛至極,現(xiàn)子儀已亡,家族最大的庇護已不在,應(yīng)謙謹(jǐn)行事,方能保全家族。兩《唐書》對此也有相同的記載。郭曜雖將推辭不掉的所賜之物分散給諸人,盡力小心謹(jǐn)慎行事,但是郭家的災(zāi)難仍然即來。郭子儀死后,楊炎、盧杞相繼秉政,忌勛族,建中三年(782),郭子儀的三位女婿太仆卿趙縱、少府少監(jiān)李洞清、光祿卿王宰,皆被奸人陷害得罪貶黜,并欲奪取收回郭家的田宅和奴婢,郭曜大恐,不敢申訴,幸宰相張鎰全力保護郭家,德宗也下詔曰:“尚父子儀,有大勛力,保乂皇家,嘗誓以山河,琢之金石,十世之宥,其可忘也!其家前時與人為市,以子儀身歿,或被誣構(gòu),欲論奪之,有司無得為理?!贝耸聦状驌艉艽螅荒旰?,建中四年(783)三月一日,其即薨于親仁里第,春秋六十有一,獲贈太子太傅,夫人王氏墓志載郭曜謚曰孝。
郭曜亡時,其二弟郭旰已亡②至德二載(757),郭旰亡于永豐倉之戰(zhàn)。(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一三七《郭子儀傳》,第4600頁。,因而只能將家事托付三弟郭晞。郭曜墓志載:“吾以虛薄,謬承門蔭,位登三孤。年享下壽,已逾量矣!所懼于名無以稱,于善無以錄,將負(fù)先君之業(yè),為士林羞。昔王祥解佩刀于覽,今以為讬,爾其勉之!”言罷而歿。郭曜以王祥解佩刀于覽的典故,勉勵郭晞?wù)乒芎眉易?,維持發(fā)展郭氏望族。
郭曜夫人王氏,文獻不載。其墓志曰:“夫人即丹州刺史禮之曾孫,左武衛(wèi)中郎兼左右街使定難之孫,鄜州司士參軍晚金之女也?!蓖醵Y、王定難及王晚金皆不見史載,分別任職丹州刺史(從三品③丹州為上州,唐制:上州刺史一人,從三品。(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三《丹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73頁;(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卷三〇《上州中州下州官吏》,第745頁。)、左武衛(wèi)中郎(正四品下④左武衛(wèi)中郎,即左武衛(wèi)翊府中郎將。(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卷二四《左右武衛(wèi)》,第621頁。)兼左右街使、鄜州司士參軍(從七品下⑤鄜州為上州,唐制:上州司士參軍事一人,從七品下。(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三《鄜州》,第69頁;(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卷三〇《上州中州下州官吏》,第746頁。)。王氏墓志載“惟太傅間氣嗣德……故尚父之元子也;惟夫人,(略)故尚父之諸甥也”,指出王氏為尚父郭子儀之甥,即王氏之母的父兄是郭敬之和郭子儀,又曰“夫人生于盛族,茂于令德,及百兩歸止,姻不失親”,似在說明王氏和郭曜的結(jié)合“姻不失親”,是親上加親,王氏和郭曜是表兄妹關(guān)系。這是文獻所不載的,可補史缺。
王氏歸于郭曜后,“頃奉舅姑,稱其孝也。爰接娣姒,仰其仁也。紃綺縞,中于工也。修蘋藻,合于禮也”,“克修婦道,有敬姜之行”,因而深得其夫郭曜敬重。妻以夫榮,王氏被恩加太原郡太夫人?!按ㄖ腥?,禍?zhǔn)?。哀過常制,凡所服玩,悉追福資。躬自持誦,深悟法要。至若惠所乏、撫孤幼,性與道合,實符古風(fēng)”。志載貞元己巳歲,即貞元五年(789),夏六月辛未七日戊寅,太原郡太夫人王氏遘疾歿于親仁里第,春秋六十一。
《郭曜墓志》記載:“天寶初,戎帥張大賓、高仙芝咸辟為軍鋒從事,破斬啜①斬啜即默啜,為突厥可汗骨咄祿之弟,骨咄祿死后,默啜繼任突厥可汗。由于默啜曾入寇唐廷,武則天改其名曰斬啜。開元四年(716)默啜被斬殺,因此郭曜墓志中的“斬啜”意指突厥。(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上》,第5169頁、第5173頁;、突騎施,開勃律、碎葉,前后議勞,以公為多?!碧铺鞂氃辏?42)至天寶十年(751)間,唐廷多次征伐西部的突厥、小勃律、突騎施。
天寶六年(747),高仙芝為行營節(jié)度使以馬步萬人征討小勃律,他勇謀兼施,出奇制勝,大敗沿途守軍,誘斬親吐蕃的小勃律首領(lǐng)五六人,招降小勃律王蘇失利之和其妻吐蕃公主,其國平。小勃律復(fù)歸于唐,“于是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②(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一三五《高仙芝傳》,第457~4577頁;(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〇四《高仙芝傳》,第3203~3205頁。。天寶九年(750),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破羯師,擄其王勃特沒③(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二一六,唐玄宗天寶九載條,第6897~6898頁。。同年秋,高仙芝討石國和突騎施。天寶十年(751),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并斬殺那俱車鼻施,仙芝加開府儀同三司,尋轉(zhuǎn)河西節(jié)度使④(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二一六,唐玄宗天寶九載十二月條、唐玄宗天寶十載正月條,第6901頁、第6904頁;(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一三五《高仙芝傳》,第4578頁;(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二二一下《西域諸國·石國》:“天寶初,封王子那俱車鼻施為懷化王,賜鐵券。久之,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劾其無藩臣禮,請討之。王約降,仙芝遣使者護送至開遠(yuǎn)門,俘以獻,斬闕下,于是西域皆怨”,第6246頁。。之后不久,石國王子逃到中亞諸國,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國皆怒,潛引大食欲共攻四鎮(zhèn)。在這種情況下,天寶十年(751)高仙芝率藩、漢兵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羅斯與大食交戰(zhàn),高仙芝兵?、荩ㄋ危┧抉R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二一六,唐玄宗天寶十載四月條,第6907~6908頁。。由墓志記載可知,郭曜參加了遠(yuǎn)征小勃律、羯師國、石國和突騎施等之戰(zhàn)。由于怛羅斯之戰(zhàn)與征討羯師國、石國和突騎施之戰(zhàn)僅隔一年,期間高仙芝又曾入朝長安,郭曜是否隨其返回長安,之后是否再返安西參加怛羅斯之戰(zhàn),不得而知,待考。
郭曜墓志中提及的戎帥張大賓,名列高仙芝之前,但不見文獻記載。唐開元年間有天山軍使、西州刺史張待賓,開元二十三年(735)左右,其曾成功擊退侵犯的吐蕃兵,以及協(xié)助北庭都護蓋嘉運擊退突騎施的侵?jǐn)_⑥(唐)張九齡撰,熊飛校注:《張九齡集校注》,卷一二《敕(天山軍使)西州刺史張待賓書》、《敕天山軍使(西州刺史)張待賓書》,卷一三《賀張待賓奏克捷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673~674頁、第669~670頁、第744~745頁。。因此推測天寶初年,唐王朝對外作戰(zhàn),張待賓出任北庭都護,與安西都護高仙芝并稱“戎帥”,而郭曜則征戰(zhàn)其中。1973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曾出土《張無價告身》一件,涉及高仙芝征討突騎施和石國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西北大學(xué)歷史系考古專業(yè):《1973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發(fā)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7期;錢伯泉:《從〈張無價告身〉論高仙芝征討石國和突騎施》,《民族研究》1991年第3期。。同時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發(fā)掘出土了張懷寂、張雄夫婦、張禮臣墓,屬于高昌望族張氏,張氏曾與高昌王族互通婚姻,唐廷平高昌后,仍重用張氏一族,張懷寂就曾參與武周時期恢復(fù)安西四鎮(zhèn)之役。還應(yīng)提到的是,高仙芝的前任安西節(jié)度使夫蒙靈詧,天寶三年曾出征突騎施。張大賓與高昌張氏是否有關(guān)聯(lián),或者是夫蒙靈詧的漢化之名等等,則需要有新的證據(jù)來佐證。
《郭氏家廟碑》碑陰記載了郭敬之子孫20余人名諱官職,尤詳于郭子儀歷官。在郭子儀的帶領(lǐng)和影響下,郭氏成員多出仕武職,征戰(zhàn)沙場,結(jié)合歷史文獻和新出土郭子儀家族成員墓志,可知除郭子儀外出征西域漠北的有郭曜、郭晞;與安史叛軍為戰(zhàn)的有郭幼儒①胡戟、榮新江主編:《唐故正議大夫成都少尹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郭公(幼儒)墓志銘并序》,《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第616頁。、郭幼明②胡戟、榮新江主編:《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少府監(jiān)贈太子太傅太原郭君(幼明)墓志銘并序》,《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第618頁。、郭幼沖③胡戟、榮新江主編:《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守太子賓客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郭公(幼沖)墓志銘并序》,《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第672頁。、郭幼賢④榮新江、李丹婕:《郭子儀家族及京城宅地——以新出墓志為中心》,《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3年第4期。、郭曜、郭晞、郭旰;安史之亂后,參與抵抗吐蕃、回紇入侵,以及平定涇原兵變等的有郭幼沖、郭晞、郭曖和郭曙⑤(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二〇《郭子儀傳》,第3470~3471頁。。郭子儀和其家族成員的赫赫戰(zhàn)功,是郭氏一族持續(xù)興旺顯耀的最重要保證。郭曜身為郭子儀長子,早年出征西域,后又隨父平定安史之亂,這是史書文獻所不載的,因此郭曜墓志的記載就非常的重要。
郭曜墓志和夫人王氏墓志分別載“以建中四年三月一日,(郭曜)薨于親仁里第,春秋六十有一,(略)以其年五月二十六日卜宅于萬年縣鳳棲之原,禮也”;“夫人故太原郡太夫人王氏遘疾歿于親仁里第,春秋六十一。洎冬十有一月景子,廿二日庚申,合祔于萬年縣鳳棲原,窆封之”。郭曜和夫人王氏均卒于親仁坊?!堕L安志》“親仁坊”條載:“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宅?!蹲T賓錄》曰:宅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又曰:親仁里大啟其第,里巷負(fù)販之人,上至公子簪纓之士,出入不問”⑥(宋)宋敏求撰,辛德勇、郎潔點校:《長安志》卷八,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年,第282頁。??芍挥谔崎L安城親仁坊的郭子儀宅第規(guī)模之宏大。此外,唐長安城的宣陽坊、長興坊、永崇坊、平康坊等里坊也有郭家宅第。親仁坊和宣陽坊,曾分別有安祿山和后宮楊氏兄妹宅第,安史之亂后,郭子儀成為親仁坊新主,宣陽坊的虢國夫人宅則為郭曖和昇平公主所有?!豆觾x家族及京城宅地——以新出墓志為中心》以及其他論著,已詳細(xì)考證論述了郭子儀家族在長安城的宅第問題,在此不再贅述。
據(jù)墓志記載可知,郭曜和夫人王氏葬于長安城萬年縣鳳棲原。郭曜之子郭锜夫人盧氏墓志記載:“祔于先舅姑塋之東二百八十步”,郭锜墓志載:“歸葬鳳捿原,祔于夫人之墳,西去先太傅玄堂壹里”,即郭锜夫婦墓志詳載了郭曜夫婦的葬地。對比郭曜夫婦墓和郭锜夫婦墓的位置關(guān)系,可知郭曜夫婦墓位于郭锜夫婦墓以東偏北處,證實了郭锜夫婦墓志的記載。近年來,在西安市長安區(qū)已發(fā)掘了多位郭子儀家族成員墓葬,出土了數(shù)方郭家墓志。同時,大唐西市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陜西師范大學(xué)博物館等入藏了多方郭家成員墓志。結(jié)合諸多郭家成員墓志、神道碑和文獻記載,知除尚父郭子儀陪葬建陵外①(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六三《贈郭子儀太師陪葬建陵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其他郭氏成員葬地多與長安鳳棲原至少陵原一帶相關(guān)②楊軍凱、楊潔:《唐郭仲文墓志及其家族葬地考》,《文物》2012年第10期。。
郭曜墓志由正議大夫行尚書司封郎中新平縣開國男杜黃裳撰,奉義郎行京兆府倉曹參軍昌黎韓秀榮書;夫人王氏墓志撰書人均為宣德郎守太子左贊善大夫安陽邵膺。
杜黃裳,字遵素,京兆杜陵人,進士舉第,又擢博學(xué)宏辭科,深得杜鴻漸器重。郭子儀為朔方節(jié)度,引用杜黃裳為幕僚。大歷十三年(778)郭子儀入朝,令杜黃裳主留務(wù)于朔方。《舊唐書·杜黃裳傳》載:“邠將李懷光與監(jiān)軍陰謀代子儀,乃為偽詔書,欲誅大將溫儒雅等。黃裳立辨其偽,以詰懷光,懷光流汗伏罪。諸將有難制者,黃裳矯子儀命盡出之,數(shù)月而亂不作?!倍劈S裳為穩(wěn)定朔方軍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可知他深得郭子儀重用,與郭家交往不一般,并為郭曜及郭晞夫婦撰寫了墓志。杜黃裳達權(quán)變,有王佐大略,憲宗朝官拜宰相。杜黃裳所撰碑志文獻傳世的不多,郭曜墓志和郭晞夫婦墓志為杜黃裳文學(xué)作品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建中四年(783)杜黃裳為郭曜撰寫志文時,職爵為正議大夫、行尚書司封郎中、新平縣開國男,為考證其拜相前歷官生平等問題提供了資料③嚴(yán)耕望:《杜黃裳拜相前之官歷》,載于《嚴(yán)耕望史學(xué)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08~813頁。。
韓秀榮為唐代四大隸書家之一韓擇木幼子。韓擇木,昌黎人,唐代著名書法家,有三子:韓秀實、韓秀弼、韓秀榮。韓擇木曾任右散騎常侍④(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〇《肅宗紀(jì)》,第259頁。,故人稱“韓常侍”。韓擇木善八分書,即隸書,《述書賦》曰:“韓常侍則八分中興,伯喈(蔡邕)如在”。在韓擇木的影響下,其三子均耽于翰墨。唐代宗曾詔令致仕在家的韓擇木舉薦所知善書者,擇木乃舉長子韓秀實以自代⑤陳根遠(yuǎn):《唐〈韓秀實墓志〉及其他》,《文博》2010年第4期。。韓秀實和韓秀弼有諸多書丹碑刻作品傳世,而韓秀榮的文獻記載則較少?!度莆摹肥枕n秀榮《對給地過數(shù)判》一文⑥韓秀榮:《對給地過數(shù)判》,載于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卷四四四,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5188頁。。韓秀榮曾以隸書寫《故尚書左丞暢悅碑》、《工部尚書辛京杲碑》、《長安縣尉贈秘書監(jiān)王府君碑》、《鄭清叔碑》等碑⑦(南宋)鄭樵撰:《通志》卷七三《金石略》,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851頁。,僅見宋人著錄,無一幸存于今。韓秀榮的書法作品現(xiàn)僅存《韓秀實墓志》的“銘”,以及《郭曜墓志》《第五琦墓志》⑧趙文成、趙君平編:《秦晉豫新出墓志搜佚續(xù)編》,《唐故相國太子賓客扶風(fēng)郡公贈太子少保第五公(琦)墓志銘并序》,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第912頁。?!俄n秀實墓志》中記載韓秀榮官職為京兆府倉曹參軍,《郭曜墓志》和《第五琦墓志》均載其為奉義郎、行京兆府倉曹參軍,略有補充?!豆啄怪尽肥琼n秀榮獨立完整的一幅隸書作品,又補充了韓秀榮官職,為研究唐代最負(fù)盛名的隸書世家韓擇木父子的書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夫人王氏墓志撰書者為宣德郎守太子左贊善大夫安陽邵膺,史傳無載。文獻記載唐元和年間,元稹的《彈奏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fàn)睢分刑峒耙挥逯荽淌?,名邵膺⑨(唐)元稹:《彈奏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fàn)睢?,《元稹集》卷三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423頁。,此是否與王氏墓志撰書者有關(guān),待考。
郭曜為郭子儀長子,在家族中地位較高,其長期守家,為維持郭家的興盛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子儀等在外出征時,郭曜肩負(fù)家長之責(zé),子儀入朝和病故后,郭曜仍是家族的管理者。郭曜去世時,仍放心不下充滿危機的郭家,將家族托付其弟郭晞。然而郭曜并不是一直守家,郭曜墓志記載了其早年在西域的征戰(zhàn)活動,補充了文獻的記載,非常重要。郭曜墓志還指出其生母早亡之事,霍國夫人王氏是其繼母,同時郭曜夫人王氏墓志又載郭鏈非其所出,這有助于郭子儀家族姻親和譜系的訂補。郭曜及夫人王氏墓志的出土,不僅為郭子儀家族和唐史研究提供了新資料,而且展現(xiàn)了杜黃裳的文學(xué)作品,以及完整的韓秀榮隸書作品,對唐代文學(xué)和書法的研究也是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