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鳳高
天花是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與黑死病和霍亂并列為世界上最可怕的三大傳染病。此病的特征為高燒、渾身乏力、惡心嘔吐和嚴重皮疹;重癥表現(xiàn)為紫癜或出血斑,軀干和四肢彌漫分布猩紅熱樣的皮疹或麻疹樣的皮疹,直到死亡;少數(shù)幸免于死的患者,也會在臉上留下一個個凹陷的疤痕,成為終生的缺陷。
英國歷史學家托馬斯·麥考利(1800-1859)曾在《英國史》中這樣描寫17世紀末天花蔓延的情況:“天花總是出現(xiàn),使教堂的墓地尸體充塞,所有未曾患過此病的人,時刻都提心吊膽?!庇⒏裉m、蘇格蘭、愛爾蘭女王瑪麗二世被染天花后,“下令那些沒有感染天花的侍女、宮女、甚至下人,每個人都立即離開肯辛頓宮;把自己關在密室里,燒毀了一些文件,安排好其他事情,然后靜靜地等待死亡。”這位女王死時年僅32歲,何等的慘烈。除了瑪麗二世女王以外,整個英國斯圖亞特王室的14位王族人員中有8位都死于天花。只要想想,連王族人員都尚且如此,平民百姓的命運便可想而知了。
幸虧,1796年出現(xiàn)了牛痘接種,拯救了千千萬萬的人。
牛痘接種的發(fā)明是東西方人類智慧的結晶。
在中國,自宋以后,諸多醫(yī)家便在探索預防天花的方法了。清代醫(yī)學家朱純嘏(1634-1718)在《痘疹定論》中寫道:“宋仁宗時,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招集諸醫(yī),探問方藥,有四川人請見,陳說峨嵋山有神醫(yī),能種痘,百不失一……神醫(yī)到京……即于次日種痘,至七日發(fā)熱,后十一日正痘已結痂矣。”另一清代醫(yī)家俞茂鯤在其《痘科金鏡賦集解》(1727年)中明確地說道:“聞種痘法起于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傳之家,由此蔓延天下。”
當時的種痘屬于人痘接種,方法除比較原始的“痘衣法”和“痘漿法”外,主要有兩種,一是“旱苗法”:取天花痘痂研成細末,置曲頸根管一端,對準鼻孔吹入,一般至七日而發(fā)熱,為種痘已成。此法雖然簡便,但會刺激鼻粘膜,增多鼻涕,以致往往沖去痘苗,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后多不用。另一為“水苗法”:取痘痂20-30粒,研為細末,和以凈水或人乳三、五滴,調勻后用新棉薄片裹之,捏成棗核樣,塞入鼻孔,12小時后取出。通常至7日發(fā)熱見痘,為種痘成功。此法效果最好,即便發(fā)病,亦會減輕病情,避免重病的發(fā)生。中國的種痘法后來還傳至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各國,又經(jīng)俄國、土耳其傳往歐洲。
據(jù)說俄國南部的山民塞加西亞人,大多居住在高加索西北、庫班河中游,和土耳其的阿納多盧、即今日的吉爾吉斯一帶。塞加西亞人生活貧苦,但女孩都長得十分俊秀,做父母的常將她們雇賣給大領主、波斯王或土耳其宮闕為奴為仆。為免使她們受染天花而失去生命和美貌,大凡在長到6個月時,便給她們種痘。通常由人用針從天然得過天花的孩童傷口中劃取膿汁,再刺入女孩皮膚中,然后包上花瓣和羔皮。醫(yī)學史家認為,塞加西亞人此法便是借鑒了中國傳去的種痘法,后來,土耳其人又從他們這里學會并迅速加以推廣。在君士坦丁堡,沒有哪位土耳其總督或其他高級官吏,會在自己的子女斷奶前不給他們種痘的。
蒙太古夫人原名瑪麗·沃特利·皮爾龐特,是金斯敦第一代公爵伊夫林·皮爾龐特的女兒,1712年違抗父親的意愿,與大她11歲的輝格黨著名發(fā)言人、律師愛德華·沃特利·蒙塔古私奔。1716年,愛德華·蒙塔古出任英國駐土耳其公使,瑪麗便跟隨丈夫,先是去了維也納,然后去土耳其的安德里安堡,最后到了首都伊斯坦布爾。
瑪麗·蒙塔古是一個感覺敏銳的觀察家,處在這個具有異域情調的國家里,對一切都頗感興趣。她遍訪各地,了解當?shù)氐娘L俗,學習她們的語言,甚至深入到下層人的生活中去。在她與國內友人的通信中,對她自己在這異域的親身經(jīng)歷和所見所聞作了極其生動的描述。她的書信集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旅行家去往東方發(fā)現(xiàn)新事物,她對土耳其風物的敘述,也都極富價值。如她在詳盡描述女子浴堂的時候,揶揄了某些男性旅行家把它說成是性交易的場所,堅持認為它實際上“就是女子的咖啡館”;她對東方裸體美的細致描繪,給許多男性藝術家以靈感。
蒙春古夫人曾在26歲時感染天花,毀壞了她驚人的美貌,留下嚴重的疤痕,睫毛也一根不剩,且她的弟弟也在1713年20歲時死于天花,切膚之痛使蒙太古夫人特別注意土耳其人通過接種防止天花的方法。1717年4月1日,蒙太古夫人在寫給她在倫敦的女友薩拉·奇斯韋爾的信中,描述了土耳其人接種人痘的情況:
“在此地,由于有他們把它稱為接種(engrafting)的發(fā)明,完全沒有危害性。每年秋天,在酷暑減弱的9月里,都有一伙以做這手術為業(yè)的老婦人。那個帶著一只核桃殼里盛有上好天花濃汁的老婦人就問你愿意劃開哪根靜脈。她立即用一根大針把你所指地方挑開(讓你不會比搔癢更痛),再用她的這大針的針尖把膿汁盡可能多地嵌到里面去;在這之后,用一片空貝殼將小小的創(chuàng)口包扎起來;并以這樣的方法劃開四五根靜脈。孩子和年輕的病人在以后的幾天里都在一起玩耍,而且到第八天都健康狀況良好。后來開始發(fā)熱了,他們便讓他臥床兩天,難得有三天的。他們臉上很少有二三十顆以上的痘皰,它永遠不留痕跡,而且在這八天時間里,他們都和患病前一樣的好。你可以相信,我對這一經(jīng)驗的安全性非常滿意,所以我打算在我親愛的小兒子身上進行試驗。我是愛國者,盡力要使這一有效的發(fā)明在英格蘭成為風尚,而且特別要就這件事給我們的一些醫(yī)生寫信,只要我知道,我認為他們中有哪一個懷有良好的德行,為了人類的福祉,放棄一筆可觀的收益。不過瘟熱病對他們太有利了,不揭穿他們的種種抱怨,就很難使目的達到。只要我能活著回來,也許我會有勇氣跟他們作斗爭的。到時候,就贊美你朋友心中的這種英雄氣概吧?!?/p>
蒙塔古夫人果然實踐了她對自己的英雄氣概的期待。
第二年,1718年3月,蒙太古夫人就在伊斯坦布爾使館讓使館的外科醫(yī)生查爾斯·梅特蘭為她6歲的兒子愛德華接種人痘。雖然她的牧師告誡她說這種接種法并不是基督徒的,只能在非基督徒身上生效,她仍堅持這么做。孩子接種之后情況良好,使蒙太古夫人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于是,在她回英國后的1721年4月,就向她的朋友介紹接種的優(yōu)越性,并再次請梅特蘭醫(yī)生當著宮廷醫(yī)生的面(包括國王的御醫(yī)、皇家協(xié)會會長漢斯·斯隆爵士),為她3歲的女兒瑪麗接種。
這是第一次在英國進行的專業(yè)接種。小瑪麗經(jīng)過輕微的發(fā)熱之后,即恢復正常,長大后嫁給了后來成為國王喬治三世首相的比特爵士。
但因人痘接種實質上是人為地造成一次輕發(fā)的天花感染,尚有一定的風險。如1796年,一個接種人痘的兒童使17人感染上了天花,其中8人死亡。這引起很多醫(yī)生的重視,特別是格洛斯特郡貝克萊的鄉(xiāng)村醫(yī)生愛德華-詹納,他深感人痘接種的缺點,決心要尋求一種安全預防天花的方法。
那時在英國,天花不但在人們中間施虐,在奶牛群中牛痘也很流行。牛痘的病原體牛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同屬于痘病毒一族,它使奶?;忌弦环N輕微的傳染病,擠奶女子手指上若有傷口,便可能被傳染,染病后,會出現(xiàn)低燒、不適感和局部淋巴結腫大,但很快就會痊愈,更沒有致命的危險,特別是因為牛痘極少引起水皰,所以不太會給病人留下麻點。最有意思的是,那些曾經(jīng)出過牛痘的擠奶女子,即使在天花流行期間也不受感染。
詹納在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敏銳地意識到,也許牛痘接種會是防止天花的一種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吧。1796年5月14日,在經(jīng)過十余次試驗之后,詹納為花匠的兒子、8歲健康男孩詹姆斯·菲普斯進行了牛痘接種。接種物采自一位擠奶女子薩拉·內姆斯手上的牛痘痘皰。數(shù)天后,男孩果然體溫升高,還出現(xiàn)寒顫。但是很快,他手上原來因接種而出現(xiàn)的潰瘍就結了痂,不多時男孩便恢復了健康。為了確定這男孩是否受天花的傳染,詹納在7月1日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讓菲普斯接受天花膿汁,來檢驗他接種的牛痘能否抵御天花的傳染。
詹納這樣做是需要有極大勇氣的,可以說是對他的信譽甚至生命的一次冒險。因為當時有很多人強烈反對牛痘接種,特別是教會人士竭力詆毀,說是要想免受天花的懲罰,唯一可行的只有向天花女神贖罪,同時還說那些接種過牛痘的人都長出了角,且喪失了人的語言能力,只會像小牛似的哞哞叫。但是,經(jīng)過幾個不眠之夜以后,詹納獲得了成功:菲普斯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通過牛痘接種防止了天花感染的人。
在菲普斯之后,詹納又給其他的兒童和成人進行牛痘接種,并以天花膿汁進行挑戰(zhàn),都證明這一方法可以抵擋天花的襲擊。于是,詹納寫出一篇包括23例的報告,于1797年提交給倫敦的皇家學會委員會,但是沒有受到重視。不過詹納深信自己屢經(jīng)檢驗的真理,第二年,在獲得更多的病例和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的理論之后,他自費出版了這篇《一種見于英國西部、特別是格洛斯特郡、名為牛痘的疾病,原因及其結果之研究》論文,向同行和公眾推薦牛痘接種。詹納的理論盡管受到一些批評,主要是有些人害怕動物疾病會被傳染給人,但牛痘接種還是迅速被全世界所廣泛采用。
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本杰明·沃特豪斯博士讀過詹納的論文后,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醫(yī)界之奇事》,用所有美好的詞匯來贊美牛痘接種法。同時他還身體力行,于1800年先后給自己13個孩子中的7個接種了牛痘,除1人外,情況全與詹納描述的一樣良好。經(jīng)沃特豪斯推薦,美國總統(tǒng)托馬斯·杰斐遜也給自己全家人都接種了牛痘,大大有助于牛痘接種在美國的推廣。
在俄國,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特地從英國請來掌握第一流種痘技術的托馬斯·迪姆斯達爾醫(yī)生,為他的兒子保羅大公爵和家庭其他成員接種牛痘。隨后,女皇還撥出一筆可供200萬人牛痘接種的??钯M用,來推廣接種技術。
法國對牛痘接種的重視是最感動人的。法國作家、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早在1773年就在他著名的《哲學通信》中對種痘備加贊揚:“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種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彼蕾p蒙塔古夫人對種痘的積極態(tài)度,說是至少有一萬萬個家庭的兒童因為她而得救,“保持了她們的美貌”。伏爾泰甚至寫下了一首熱情洋溢的詩,來贊頌英國人發(fā)明的牛痘接種。
更值得稱道的是法國皇帝拿破侖對牛痘接種的重視。
1804年4月4日,拿破侖就讓內務部長讓·安托萬·夏普塔告示全國各地執(zhí)行牛痘接種的指示。1805年,拿破侖又再次下諭:所有未曾出過天花的法國士兵,均需接種牛痘。拿破侖深深感到牛痘接種與他的人民和士兵健康的密切關系,因而對牛痘接種的發(fā)明者也懷有深深的敬意。在1813年西歐被封鎖的嚴酷歲月里,詹納的一位親戚米爾曼上尉被法軍俘虜,囚禁于法國東北的凡爾登。詹納于這年的12月11日給拿破侖寫去一封信,“懇請”皇帝“賜予偉大的恩惠,允他回英國”,拿破侖讀這封信時,雖稍有猶疑,還是表示:“Ah!C'estJenner,je ne puis rien refuser a Jenner.”(哦!是詹納,我可不能拒絕詹納啊。)1815年,拿破侖甚至專門下令鑄造了一枚牛痘紀念章,來紀念牛痘對他的人民和士兵健康的意義。這紀念章一面是拿破侖的肖像,上鑄“empereuret roi”(皇帝兼國王),另一面有一頭小牛、一根接種的針和一只標有“l(fā)a vaccina”(疫苗)字樣的小玻璃瓶。
在這些政治家和有識人士的倡導下,牛痘接種很快被全世界廣泛接受和應用。英國至1801年已有超過10萬人接種了牛痘;法國至1811年有超過170萬人接種了牛痘,拿破侖的軍隊里有一半人接種了牛痘;1804年至1814年,俄國有200萬人接種了牛痘。
到了20世紀,接種牛痘的人數(shù)就多到無法計算。1966年,在日內瓦召開的第19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上,世界衛(wèi)生組織通過了“天花十年加強根除規(guī)劃”,經(jīng)過全世界醫(yī)務人員和其他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197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宣布全世界已徹底消滅了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