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林
【摘要】目的:針對小兒推拿聯(lián)合護理干預在患兒外感發(fā)熱治療過程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對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外感發(fā)熱患兒88例分別以研究組與對照組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研究組進行小兒推拿聯(lián)合護理干預,對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外感發(fā)熱患兒通過小兒推拿聯(lián)合護理干預進行治療,應用效果明顯,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關鍵詞】小兒推拿;護理干預;外感發(fā)熱;患兒;治療應用效果
發(fā)熱在西醫(yī)認為是病菌侵入體內,使中樞產生了發(fā)熱介質,從而引起溫度升高。在中醫(yī)認為是陰虛內熱,肌表被風寒或風熱侵襲,使得內熱無法散去所致。小兒外感發(fā)熱通過推拿進行退熱,效果在l臨床中被認可,但由于患兒年齡小,順從性較低,若護理不當,會使病情加重。本研究針對小兒推拿聯(lián)合護理干預在患兒外感發(fā)熱治療過程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F(xiàn)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通過對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外感發(fā)熱患兒88例作為研究對象,在征得患兒家屬同意與倫理會批準的情況下,并且排除其它疾病后,將其分為研究組44例、對照組44例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中的研究組年齡為3個月~8歲,男性24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為(4.75±3.53)歲,病程10h~8d,平均(3.98±2.53)d;對照組年齡在5個月~7歲,男性2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為(3.58±3.76)歲,病程11h~8d,平均病程(4.11±2.42)d。據J臨床資料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多飲溫水、物理降溫、臥床休息),研究組患者在采取推拿療法及護理干預,推拿療法具體方法如下:1、頭面部推拿,推拿者雙手拇指、食指蘸取少許推拿介質,分別給患兒頭部、面部進行穴位(開天門穴、揉太陽穴、推坎宮穴)推拿,每日一次,每一穴位反復推拿30~50次;2、手部推拿,推拿患兒左手的天河水穴,以清天河水手法進行推拿,每日一次,反復推拿5~7min;3、脊柱推拿,每日1~2次推脊,每次3~5遍;4、足腿部推拿,推拿足三里穴及涌泉穴,每日一次,反復推拿200次。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生活護理,護理人員及時將患兒因高熱被汗水浸濕的衣物進行更換,用溫水擦拭皮膚褶皺處,避免皮膚被汗水刺激;2、物理降溫,護理人員給患兒進行物理降溫,避免因持續(xù)高熱使患兒出現(xiàn)驚厥以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3、心理護理,患兒在進行推拿時會有少許疼痛感,通過安撫、唱歌、講故事使患兒的注意力被有效轉移,提高患兒配合度;4、補液護理,及時給患兒飲用淡鹽水補充體液,避免休克的發(fā)生。
1.3評價指標
觀察研究組與對照組兩組患兒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痊愈:治療后6~12h體溫、指標恢復正常,主要癥狀消失;顯效:治療后12~24h體溫恢復正常,主要癥狀消失;有效:治療后24~36h體溫恢復正常,主要癥狀消失;無效:治療后體溫未正常,癥狀仍存在。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應用數據統(tǒng)計軟件(SPSS22.0)對處理的數據進行分析,以x±s(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的計數資料,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有效率,計數資料以X。檢驗進行組間的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患兒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小兒由于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未成熟,持續(xù)高熱會造成損害,嚴重的可導致死亡。小兒外感發(fā)熱應快速進行退熱,藥物治療雖效果顯著,但易復發(fā),副作用大。小兒推拿通過對患兒的各個穴位進行揉、捏,可達到扶正祛邪,增強免疫力的作用,使陰陽平衡,促進熱代謝,達到退熱效果。
經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原因分析:小兒外感風熱通過根據患兒年齡、體征進行穴位推拿,可有效疏通經脈、補虛瀉實、清熱解表,是無副作用、無痛苦,非常容易被接受的一種良性刺激治療方法。與此同時,進行護理干預既保證了患兒舒適度的提高,以及配合度的提高,并且有效避免了加重病情的風險,護理干預是順利進行推拿治療的保證。通過推拿與護理干預可使患兒在短時間內恢復健康。
綜上所述,患兒外感發(fā)熱時通過小兒推拿聯(lián)合護理干預進行治療,效果是明顯的,值得臨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