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剛
當地時間25日,在法國G7峰會期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就兩國貿易談判達成基本框架,并相商在9月下旬的聯大會議期間,夯實細節(jié)完成協議簽署,其中日本承諾買大量美國的積壓玉米,遭到很多嘲諷。
日美貿易談判沒太折騰、出乎意料地提前開花結果,而日本不管如何解釋都給人退讓的感覺。在美國不斷祭出貿易保護主義和霸凌主義做派之時,日美大秀此次談判即將走向成功,背后透著怎樣的經濟算計,乃至外交博弈?對安倍來說給對方送去似乎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框架清單,就真的沒有顧忌后遺癥的隱患嗎?
首先,日美貿易問題既是老問題,也是新問題。“老”在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兩國就沒有斷了貿易談判、貿易糾紛乃至貿易戰(zhàn)。貿易談判是兩國經貿關系的體溫計,隨著日美經濟實力的變化此消彼長。“新”在進入21世紀后,日美的貿易關系變得不那么單純,地緣政治和外交都裹挾在其中,這次的貿易較量雖然給人日本甘拜下風之感,但與喜歡獲得短期直接利益的特朗普相比,日本只能寄希望于獲得長遠利益,好在堅守住了不超越CPTPP標準的底線,暫時維護了汽車產業(yè)的訴求。
其次,日美貿易問題既是內政問題,也是外交問題。內政在于日本一直追求經貿的自由化,因此,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在推動貿易多邊談判、協調通商機制上的開放度總體不斷提高,也使得農業(yè)領域或被動或主動地逐漸打開大門,民眾在生活上對舶來農產品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這也是安倍內閣能夠在農業(yè)領域作出讓步,甚至以犧牲一些本國農產品作為籌碼的基本前提。就外交而言,日美貿易談判不僅是貿易的單刀直入,也是測試彼此外交
走勢的晴雨表。特朗普為連任而以短期影響小的工業(yè)品讓步,換取眼下焦頭爛額的農戶的利益,日本則一定會算計“堤內損失堤外補”,在未來通過追求駐日美軍費用等博弈來扳回此輪利益頹勢。
事實上,今年以來,坐擁美方或明或暗的默許和支持,安倍已收獲了包括參議院選舉勝利等成果,這次對美投懷送抱也就在預料之中,何況拉動效應按照美方的說法在70多億美元,完全是日本承受范圍內的。
最后,對于日本來說,一方面要鞏固和擴大與中國、東南亞等重要貿易伙伴的經貿關系,推進“安倍經濟學”不斷鞏固成效。另一方面,還要在區(qū)域和國際舞臺上展現“俯瞰地球儀外交”的魅力,為日本以“印太外交”作為代表的“實力外交”鋪路。前者離不開中國助力,后者離不開美國支撐,權衡利害,既要規(guī)避來自東方的地緣風險,也要考量來自西方的不確定性。
在日美貿易談判上低調行之、順勢而為,釋放本身就很難說一定會獲得多大勝算的日美貿易談判中的日式善意,雖然明知依照前車之鑒,面對多變和經常爽言的特朗普,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后遺癥,但對安倍來說,也是無奈和現實交織中的一個明智選擇吧?!?/p>
(作者是黑龍江省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