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拇哥
一塊平平無奇的面團經(jīng)過發(fā)酵滑入油鍋,一陣“滋滋滋”的油炸聲后,變成金黃色的甜甜圈。剛出鍋的甜甜圈表面能完美粘上巧克力、奶油、果醬等,趁熱咬下一口,外脆內(nèi)軟,蓬松中又帶點韌性。
甜甜圈是非常受歡迎的甜品,美國人尤其喜歡它。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其實最早的甜甜圈不是環(huán)狀的,它沒有洞,而是圓圓的。甜甜圈從圓形變成環(huán)狀,這中間有什么樣的故事呢?
甜甜圈的始祖是油炸無酵餅,它主要用來祭祀。后來,人們將發(fā)酵后的面團放入鍋中油炸,面團很蓬松,質(zhì)地和面包很像,這就是最早的甜甜圈。1830年,碳酸鉀被加入到面團中用作膨松劑,做出來的甜甜圈口感緊實,外皮更脆。此時甜甜圈還是一個實心圈。
1847年的一天,美國船長漢森格雷戈回到家里,母親將甜甜圈拿給他吃,他將甜甜圈扔進嘴里咬了幾口,發(fā)現(xiàn)甜甜圈的中心沒有熟透,于是提醒母親下次炸甜甜圈的時候注意這個問題。誰知,母親告訴他這種情況時有發(fā)生,炸甜甜圈時很難把握火候,不是炸過頭導致味道不好,就是邊上剛剛好,中間卻沒熟透。這次盡管母親很注意,但還是沒炸好甜甜圈。
不太懂廚藝的漢森格雷戈沒想到炸甜甜圈還有這么多講究,打算幫母親解決這一問題。要炸好甜甜圈,讓它受熱均勻不就行了,漢森格雷戈琢磨著,順手拿起桌上炸好的甜甜圈想放進嘴里,但想到中間沒熟透,又將甜甜圈放回去。他環(huán)視四周,想找個合適的器具去除甜圈圈的中心,正好桌上擺著一罐胡椒粉,于是擰開胡椒罐蓋,將蓋子放在甜甜圈中心用力往下壓,甜甜圈被一分為二。很快,桌上多了一堆小圓球——甜甜圈的中心。
漢森格雷戈一邊吃剩下的環(huán)狀甜甜圈一邊思索著。他想到在炸甜甜圈前把不易熟透的中心去除,就可以解決甜甜圈受熱不均的問題,于是興奮地拿著胡椒罐蓋沖進廚房,三下五除二切除了幾個面團的中心,然后請母親炸一下,結(jié)果令人欣喜,炸出的甜甜圈因受熱均勻更加美味。接下來,一傳十,十傳百,空心甜甜圈就這么流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