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摘 ? ? ? 要]中國傳統(tǒng)雕塑中經(jīng)??吹接谩拔锵蟆眮砻枋龅袼芴攸c的例子,例如“竹節(jié)手”“南瓜肚”“象鼻肩”等,民間匠人大量使用這些物象來指導雕塑塑造,而這種“物象”在西方雕塑中并不常見。通過中國人自己認識世界及宇宙的方式來窺探中國傳統(tǒng)雕塑應用“物象”來塑造的原因。
[關 ?鍵 ?詞]間離;物象;外在運行規(guī)律
如果說把一個造型從現(xiàn)實形象提煉到藝術形象是一種造型的歸納和再加工的話,藝術形象就已經(jīng)和現(xiàn)實形象有了一種 “間離”。
西方的藝術造型是對現(xiàn)實形象的“一次間離”,而中國古代雕塑中的藝術形象就是對現(xiàn)實形象的“二次間離”。比如,古希臘的維納斯,顯然是藝術家在觀察了大量優(yōu)美的女性形象后,對人體美的一種提煉,但無論如何提煉,她的提煉對象都是人體,所以說從人體到雕塑,它是“一次間離”效果。而中國的藝術形象,就不是簡單的對人體美的提煉。它是在人體美的基礎上,經(jīng)過“兩次提煉”而得來的。
第一次,是先將人體的某些特征提煉為一個“物象”,然后把這個“物象”再次提煉成藝術形象。如:在做菩薩像的“胳膊”時,中國古人觀察到胳膊和蓮藕在美感上有其相似性,首先把胳膊提煉為“蓮藕”,然后再根據(jù)“蓮藕”的特征,把它提煉為藝術處理的胳膊,這個時候所做出的雕塑“胳膊”,已經(jīng)與真實人體中的胳膊有了兩次間離效果,我們稱之為“二次間離”。這個時候做的胳膊就是兼具了蓮藕美感的胳膊。
這種造型手法,大量運用在佛、菩薩的造像中。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的雕塑造像總是與真人形象差別較大的原因。以至于使人們誤以為,中國雕塑造像更接近于一種抽象藝術。
那么,中國人的這種藝術提煉方式是怎么來的呢?
筆者認為這跟中國古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有很大關系。中國的象形文字和西方的字母文字就反映了這種區(qū)別,象形文字離不開實在的物象,由于它與物象有直接的對照關系,所以不需要太復雜的邏輯及語法知識,形成的思維模式必然是“形而上”的,更注重事物的外在表象;而字母文字完全脫離物象而出現(xiàn),每個單詞的意思靠上下文來證明,所以需要邏輯特別明晰才行,形成的思維模式經(jīng)常是“形而下”的,也更注重事物的內在邏輯。
這就導致,中國古人面對一個自然現(xiàn)象時,更善于從這個自然現(xiàn)象的“外在運行規(guī)律”層面去把握。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形而下的,更善于從這個自然現(xiàn)象的“內在運行機制”去把握。比如中醫(yī)就是一種“規(guī)律”的把握,中國人對“陰陽”的運用雖然無法與實際的人體運作原理一一對應,但在邏輯上是自洽的,一樣可以治病救人;而西醫(yī)要弄清楚藥物里每一種成分的運行“機制”。這兩種認識自然、認識宇宙的方式并沒有高下之分。同時,這兩種理念也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和藝術的差異性。
再拿胳膊來說,當西方藝術家看到胳膊時,他們會探究胳膊內部的肌肉組成關系及運動原理。而中國藝術家則不同,他們更關注的是怎樣用一個概括的物象來表達胳膊這個造型的共性特征。
這種思維方式,不光用到雕塑中,在大量的語言和文字中也被廣泛應用。如《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臥蠶眉,丹鳳眼,面如重棗”,這里的“臥蠶”“丹鳳”“重棗”顯然都是用來概括關羽形象特征的物象;再如王熙鳳的形象,《紅樓夢》中這樣記載:“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 又如秦始皇的形象,《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王為人,峰準,長目,摯鳥膺,摯,豺聲?!边@里邊也應用了大量自然中的物象來描述人的形象。
同樣,先秦的著名哲學著作《莊子》中有大量的物象和精彩的故事。所有的哲學道理都蘊含在這些物象與故事中,其中的深意往往有多種解讀方式。用物象來明理是中國人解釋世界的一種方式。
在做雕塑中,當中國人打算提煉一個造型的特征時,更愿意形而上地把握其“外在運行規(guī)律”,而這個“規(guī)律”,又不能是無法描述、無從言說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從自然中選取一個物象來描述它。當然完全無法用其他物象來代替的“規(guī)律”也不是沒有,但如果很難用其他物象描述,這種造型特征對于人們就很難把握,也難于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痕跡。于是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傳統(tǒng)彩塑中形容人體特征的這些詞:“南瓜肚”“竹節(jié)手”“桃花嘴”等。
參考文獻:
[1]邢永川.民族雕塑學習點滴體會[J].西北美術,1984(1).
[2]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中國煤炭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