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 淘巾之
【摘 要】勞動作為我們安家立命之本,勞動對于我們個人、家庭乃至國家發(fā)揮著不可小覷之作用。通過勞動的輸出,勞動者獲得報酬用以維系生存及物質之需。通過勞動的輸入,企業(yè)、單位得以正常的運轉。勞動權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公民權利與義務,它不僅體現于由《憲法》對之加以保護,同時貫穿在《勞動法》予以細具體化維護。然而,近年來過勞死事件不斷顯現,引起人們對過勞死的廣泛關注。但由于法律缺少對過勞死的法律規(guī)定,故勞動者過勞死后,如何對權利救濟成為一個難題。鑒于此,筆者展開對過勞死進行探討,試論如何將之納入勞動法保護范圍內。
【關鍵詞】勞動;過勞死;工傷
中圖分類號: D922.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0-016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0.075
1 問題的提出
過勞死至今雖在我國法律中未予以規(guī)定,但在我們的視野中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匯。早在1998年,發(fā)生在我國的唐英才案件,已有“過勞死首例案件”之稱。筆者在其案件代理律師文章中了解到,唐英才,男性,1942年生,生前系上海靜安區(qū)某糧油食品公司員工,從1998年1月6日起,他被糧油食品公司負責人安排在店里白天干活晚上值班,每天工作17個小時連續(xù)工作226天,1998年8月14日在單位燒飯間內死亡,8月15日早由同事發(fā)現,死亡時56歲。經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研究所鑒定,所作出的鑒定結論為:死者唐英才生前患有陳舊性結核性胸膜炎且因內外環(huán)境的變化,機體功能失代償而衰竭死亡。該案件經過法院一審和二審,對唐英才過勞死的說法未予以支持。然而,不可否認該案件對于我們對過勞死探討的價值意義。
2 過勞死法律定義之界定
2.1 過勞死的含義
過勞死并非法律術語,最早可追溯至由70年代,由日本教授畑鐵之丞提出。但嚴格而言,“過勞死”的用語亦不能完全屬于正式的醫(yī)學用語。通常,在醫(yī)學上,將過勞死用以描述在工作中因長時間的勞動輸出的勞動者因過度勞動進而引起的腦出血,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fā)生與死亡。對于過勞死的定義,并不十分固定。但可以確定,無論采用何種定義,過勞死與工作時間的長短、以及工作量多少即過勞的事實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性。在過勞死立法頗為成熟的日本,日本法對過勞死進行界定后進行更為詳細的劃分,一部分歸結為因過勞對外在,即身體器官的損害,另一部分歸結為因過勞對身體內在精神的損害即心理傷害。反觀我國,學者們在法學領域對過勞死的研究不斷深入,這為筆者在研究時提供了新維度。在我國,有學者對之持觀點是,對過勞死進行定義應著眼于造成急性疾病死亡的前提是勞動者的過度勞累。也有學者認為(王全興,管斌),確定過勞死的關鍵在于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與勞動者過勞死亡之間的因果關系。不難看出,學者們在對過勞死進行定義時,考慮到的因素通常是用人單位的違法行為,工作時間過長,工作強度,勞動者出現過勞死亡的后果,二者間的因果關系。但是,以往界定概念時的弊端在于,用人單位把違法行為作為必然的構成要件之一時,勞動者很難舉證,因在很多情況下用人單位并未強制加班,而是通過企業(yè)文化熏陶員工或把加班作為評獎評優(yōu)、考評依據,或給予勞動者較大的工作量,使勞動者不得不通過加班完成。
2.2 過勞死的法律定義
綜上,有關過勞死在醫(yī)學上的概念以及學者的觀點對于筆者界定法律概念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筆者認為,過勞與工作的時數與強度相關值得肯定,但將用人單位存在違法行為納入這一法律概念時有待商榷,原因在于用人單位是否存在違法行為與過勞這一事實發(fā)生并無直接的因果關系。故筆者將過勞死定義為,勞動者為完成工作任務,相對持續(xù)地長時間勞動,致使身體器官或精神損害,最終疲勞蓄積死亡。
2 過勞死的法律責任性質
權利的救濟離不開法律責任性質的明晰,科學合理的界定是勞動者權利有力維護的前提,同時也是規(guī)制企業(yè),督促它們保護勞動者身體權,健康權的利器。在司法實踐中,處理與過勞死相關案件,因我們的立法既缺乏對它加以規(guī)定,也不明確法律性質,導致過勞死于法無據,受害者很難得到救濟。目前,學者們對于過勞死法律性質的有關學說大致可分為五種。分別是:職業(yè)病說,犯罪說,特殊工傷說,工傷說,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說。筆者持過勞死屬特殊工傷的觀點,原因在于以下,首先筆者認為將過勞死認定為工傷符合法理。因工傷保險的立法價值在于保證勞動者因工作活動受到的傷害得到救助,從而為勞動者健康持續(xù)的工作保駕護航。這里的救助是指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經濟賠償。其次它與工傷的要義以及工傷保險法的原則更為貼切。目前,世界各國的立法主張用人單位要為勞動者的健康工作以及工傷后的康復承擔責任,旨在源頭進行預防及事后補救相結合。以德國與美國為例,二國相繼通過立法的形式將“過勞死”納入工傷保險體系中予以法律規(guī)制,我國可借鑒。最后,有關工傷在我國的要義,是指勞動者因工作受到傷害。以此來看,在工作中受到勞累身心成疾導致死亡應屬因工作受到傷害的一種。但是有學者提出,勞動者因工作過勞這一事實與引發(fā)死亡之間很難說是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如根據多因一果原理,可以說,過勞這一事實與勞動者的死亡有著因果聯(lián)系。根據工傷保險法的相關原則,勞動者因工傷殘與非因工傷殘有著較大的區(qū)別對待,造成這一差距的原因在于是否為社會生產進行付出。而勞動者因工過勞死亡同樣是為社會生產付出,理應獲得工傷保險的補償,如此才能發(fā)揮工傷保險的作用,即補償與預防、健康相結合原則。綜上以此將過勞死納入工傷更具合理性。筆者為何主張?zhí)厥夤^點原因在于,首先它與我國現行規(guī)定的工傷是不同的,我國工傷保險的保障對象有著嚴格限制,一為在工作中受到事故傷害的勞動者,二為患職業(yè)病的勞動者。如將過勞死勞動者歸為第一類,但我國認定工傷是指我國《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稱(條例)中所定義的工傷,那么,我們發(fā)現過勞死無法在條例中根據相關情形認定為工傷,因受到嚴格的限制加之過勞死頻發(fā)在工作場所之外的事實,條例嚴格要求工傷事故要與工作、工作時間和地點相關聯(lián),即使條例不斷經過立法的完善,也僅僅是使得工傷事故的范圍從最開始的工業(yè)上的意外事故,發(fā)展到上下班途的意外事故。換言之,它將以往工傷認定的時間點進行拉長,場域進行了擴展但是過勞死仍無法由之解決。綜上,過勞死應屬特殊工傷之法律性質,不應受一般工傷中嚴格的時間和地點限制,而是僅因與履行工作任務相關聯(lián)。即只要勞動者因工作產生過勞的事實從而引發(fā)死亡就因認定為特殊工傷,至于勞動者是否在工作時間內或外過勞死在所不問。由于勞動者過勞事實的產生往往是持續(xù)狀態(tài),無法因環(huán)境的切換緩解,故針對過勞死的特殊性,不應受一般工傷認定之地點限制,即過勞死因持續(xù)長時間工作引起,地點是否在單位內外與過勞死無關聯(lián)。有學者強調過勞死也應符合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要求,以便利于認定工傷,這是基于視同工傷規(guī)定所提出的觀點,在視同工傷中有一項規(guī)定為,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fā)疾病死亡或在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筆者認為,此條文作為過勞死的認定標準,將大大縮減過勞死認定范圍,只能勉強地將極少部分過勞死納入工傷范圍,不利于勞動者權益保障。
3 完善立法建議
我國經濟位于世界前列,這與勞動者的貢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但隨著經濟迅速發(fā)展及勞動力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加班現象非常頻繁,如何營造持續(xù)健康的工作環(huán)境,避免勞死現象頻發(fā)。應盡早對過勞死進行立法,將以此完善勞動法。
3.1 合理定義過勞死
通過概念的厘清,在司法實務中準確把握過勞死所涵蓋范圍
3.2 科學制定過勞死認定標準
過勞死的認定應將工作時長及工作量,以及是否具備持續(xù)性作為認定標準。如,日本《心腦疾病工傷認定標準》標準中,作出較為明確之規(guī)定。即發(fā)病前一個月加班時間在100小時以上或發(fā)病前2個月至6個月平均加班為80小時以上的,可認定為過勞死。我國在制定認定標準時,應將加班時間進行具體量化,同時將工作強度以及工作環(huán)境等作為綜合考慮因素。
3.3 設立過勞死鑒定機構
過勞死認定對鑒定人員專業(yè)性要求極高,應設立專門的過勞死鑒定機構。
3.4 將過勞死納入工傷保險體例
筆者持過勞死屬特殊工傷之觀點,納入該體例一方面能督促單位能從源頭預防過勞死現象,使用人單位努力減少相關事故發(fā)生,即時發(fā)現早排除。另一方面有助于平衡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史婧卓,楊博帆,張付,余彥耿,肖寧,李冬日.過勞相關腦出血死亡1例[J].法醫(yī)學雜志,2019,35(02):248-250.
[2]石建忠.過度勞動理論與實踐——國外經驗、中國現狀和研究展望[J].人口與經濟,2019(02):105-118.
[3]羅朝猛.日本設定工作時間上限防止教師“過勞死”[J].教書育人,2019(02):35.
[4]王欣.“過勞”的概念界定及分類特征研究[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8,32(06):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