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純宗
摘 要 作為一門理科類學科,物理的學習定然離不開思考。而考慮到問題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有效工具,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就要注重課堂提問。然而不講章法的設疑只能適得其反,所以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恰當的設疑技巧。從而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實現高效物理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設疑技巧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3-0091-01
一直以來,物理教學受傳統(tǒng)應試觀念的影響較深,很多教師往往在學生還沒有產生問題、沒有進行思考時就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剝奪了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機會。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學生思維能力的退化。所以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注重以問代講,并積極探索有效的設疑策略。爭取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欲望,讓學生在問題的帶領下逐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點闡述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設疑的技巧。
一、趣味型設疑,激發(fā)思考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最佳驅動力。而物理是一門較為枯燥的學科,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依然嚴肅死板,只能加重物理課堂的沉悶氛圍,消磨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此,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趣味型設疑的策略。即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喜好,將物理問題融合在生活圖景、幽默故事、物理學史等趣味元素中。這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另一方面,趣味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物理知識的復雜和枯燥,進而簡化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過程和對知識的理解過程,以提高其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生活中經常見到較重的物體下落較快”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我便將相關的問題融合到如下故事情境當中:“從前有一位武士嘲笑一位書生手無縛雞之力,書生便拿出一張紙讓武士扔到房頂上。武士怎么用力也扔不上去,這時書生將紙包住一塊石頭,輕輕松松就將紙扔了上去。”學生聽完覺得十分有趣,我便向學生提問:“請用物理知識分析,為什么用紙包住石頭就能把紙扔上去呢?”學生根據故事情境馬上意識到“空氣阻力對石頭的影響比對紙張的影響大”這一因素。而有了這個認識,學生對于“生活中經常見到較重的物體下落較快”這一問題便能做出科學的解釋。并進一步理解伽利略對自由落體的研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遞進式設疑,引導深入探究
高中物理知識的難度和廣度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學生學習起來必將面對層層阻礙。所以在課堂設疑環(huán)節(jié),如果教師直接拋出教學內容的核心問題,很容易給學生造成壓力,讓學生迷失思考和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師在設疑時要考慮到知識的難度和學生的接受能力,盡量將核心問題拆分成一系列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小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帶領下逐步深入探究學習內容,循序漸進地理解核心知識。從而弱化學習強度,建立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自信,并深化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學習《向心力》一課時,我先用栓繩子的小球在桌面上做圓周運動,然后向學生提問:“小球受到幾個力的作用?這幾個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這一問題十分簡單,學生通過受力分析很容易得出正確結論,接著我便將問題逐漸加大難度:
(1)這個合力F有什么特點?
(2)向心力的方向是否變化,又與小球速度的方向有何關聯?
(3)根據牛頓第二定律,以及學過的向心加速度的知識,你能求出向心力的大小嗎?
從第一個問題中學生意識到合力指向圓心這一特點,于是我引出“向心力”的概念。接著學生又在問題的指示下發(fā)現向心力是一個變力,這樣學生對向心力的定義和方向便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我進一步加深問題的難度,引導學生推導向心力的表達式。通過這種遞進設疑的方式,可以簡化知識的難度,學生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循序漸進地掌握學習內容,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陷阱式設疑,實現查缺補漏
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學習物理需要學生具備嚴謹的思維。然而高中物理的很多關鍵知識點往往隱藏在細微之處,如果不加以強調,學生很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解題時的失誤。為此,教師可以采取陷阱式設疑的策略,將學習內容中的重點、難點、易混淆點設置成似是而非的命題或問題。以誘導學生犯錯,并讓學生在犯錯和糾錯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幫助學生查缺補漏。
總之,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設疑的技巧性和策略性。爭取通過巧妙設疑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而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趙躍文.高中物理課堂中的提問策略[J].物理教學,2017.
[2]解林燕.淺談高中物理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技巧[J].學周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