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羌繡是羌族人民的歷史遺存,是創(chuàng)造者和羌族婦女勞動智慧的結晶,是經過時代的錘煉而逐漸形成的精品。它積累了時代的精神,留下了最濃縮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F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羌繡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思路,筆者試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數字化手段對羌繡進行深入普查和采集整理,繼而進行分類解析、建庫檢索、創(chuàng)新應用、數字化共享共建,搭建羌繡產品的虛擬與現實——數字化平臺的保護與傳播,為羌繡實現最大范圍內的資源共享與傳承提供服務。
關鍵詞:羌繡? ?數字化? ?保護? ?傳播
中圖分類號:J523.6?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5-0014-04
羌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古老的民族,傳說是炎帝的后人,《說文·羊部》中解釋道:“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边@說明羌族是最初生活在西北一帶(甘肅、青海)的一個游牧民族,后來因為戰(zhàn)亂不斷地遷徙,居住的地方也越來越高,所以羌族也被稱做“云朵上的民族”。盡管歷史上被稱作“羌”的人群與今天的羌族并不能完全劃等號,但今天的羌族同歷史上的羌之間的淵源關系卻是勿庸置疑的。“羌”作為一個民族為何能夠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歲月,并在漢、藏兩個大民族之間延續(xù)至今。筆者認為,這其中一定有深刻的內在原因。這個內在原因可能很復雜,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羌族的文化一定有其獨特性和其特殊的價值。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是其賴以生存的根基。在羌族的文化中,獨特的羌繡和以此為基礎而產生的羌繡文化無疑是一朵奇葩。正因為如此,羌繡被列為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在田野調查基礎上,利用數字化技術,對羌繡工藝進行了比較完整和全面的呈現,試圖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羌繡的歷史背景與現狀
羌族是一個極其崇尚“美”的少數民族,俄國普列漢洛夫提出藝術起源于勞動,美亦是如此。羌族的刺繡簡稱之為羌繡,于2008年被中國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是羌族婦女在勞動間隙時手工制作用一針一線創(chuàng)造的許多精美的藝術作品。羌族刺繡其色彩豐富,圖案紋飾栩栩如生,在刺繡形式中的客觀現象,顯現出羌族人民追求平衡、對稱的審美理想,表達了羌族婦女的能干、睿智,更傳達了羌族人民崇尚美、崇尚勞動的美好愿望。
羌繡技藝歷經幾百年的代代相傳,更能體現出羌族人民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社會、人之間的親和之美,是羌族人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的現實寫照,當然,也濃縮了羌族人民的文化觀念和審美趣味。從羌繡中可以看到羌族婦女對生活的真實感悟和豐富的想象力,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尤其是羌繡中的挑花刺繡,羌族婦女用的挑花刺繡用密密麻麻的針線繡出結構對稱、色彩豐富的作品,不僅能起到裝飾、好看的作用,而且還大大加強了衣服的質量,[1]結實耐穿,使服飾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相當高的藝術觀賞價值。羌族刺繡中的圖案都大部分來源于對生活真實寫照,是對生活中的環(huán)境、事物的認識和感受。
現在,羌繡早就是羌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羌族聚居區(qū)的服飾風格各異,根據性別、身份、地位的不同,服飾上的羌繡也各有不同。羌繡在服飾中有非常強烈的裝飾作用,不管是在羌族男人穿的衣服、鞋子戴的圍腰,或者是婦女的頭帕、袖口、襪子等都在生活中到處可見,不同的羌繡圖案反映了不同時期羌族各部落人民的生活軌跡和習俗,也表現了在政權未得到統(tǒng)一時羌族不同部落所形成的不同歷史背景、社會環(huán)境、風俗圖騰。如建國前,大部分羌族人民身著簡單的自制棉布服飾,少數經濟條件較好者則身著錦緞綢布;近年來,隨著化纖的出現,以化纖為主要材料的服裝開始得到羌族人民的喜愛,膠質鞋、皮鞋等也越來越多。在服飾上繡彩色云紋、羊頭紋或二者互為變形的紋樣,這類圖案與羌族的崇拜信仰淵源很深。除此之外,還有植物紋樣和一些幾何紋樣。早期紋樣的材料用獐子皮或麂子皮剪制成形后,把它再繡在鞋上,后來逐漸用彩色布料替代,現多用彩線直接鑲繡了。由此可見,羌繡以最直觀的形式表達了自己民族文化和精神信仰,它的發(fā)展是羌族人民生活、生產水平發(fā)展的縮影,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羌族文化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脈,羌繡的傳承和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2]
二、羌繡的數字化保護平臺展示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通過數字化技術對羌繡的保護措施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保障。羌繡的數字化保護主要是根據羌繡實物,利用相關的繪圖軟件繪制羌繡款式圖案、織帶紋飾等,真實形象地記錄和表現羌繡的外在特征,建立相應的羌繡式樣數字資料庫。從數字媒體的方向看,對羌繡產品進行一個整理、再加工,使其轉化為人的五官都可以感受到的一個720度的數字動畫形式。[3]與現代的刺繡相比較,羌繡的結構相對鮮明,其特色表現在豐富多彩的圖案上。因此,羌繡選擇Adobe straton一類的“矢量圖”繪圖軟件最為適宜。首先,這類繪圖軟件不僅能夠規(guī)整地表現羌繡的造型、外觀和顏色,還能夠精細地刻畫各種紋飾和圖案;其次利用Adobe straton繪制的服飾式樣圖為“矢量圖”文件,這類圖形文件不僅所占磁盤空間少,而且無論如何放大都不會損失圖形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最后,一旦在Adobe Illustrator刨建出原始的羌繡式樣圖即可方便隨意地改變其顏色、紋飾或填充圖案,典型的紋飾、圖案可以形成相應的數據庫為繪制或設計其他同類式樣的刺繡所用,原圖形還能夠導出為其他格式的圖形數字文件,為羌繡與羌族服飾的設計和現代化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羌族服飾中常見的刺繡針法包括上下繡、回針繡、套鎖繡、打結繡、纏繞繡、對位繡、貼縫繡和編織繡等八種類型,羌繡中“上下繡”類的“平鋪針”是最普遍的刺繡針法之一,在進行羌繡作業(yè)時通過行針走線將繡線平鋪排列于織物表面形成相應的羌繡圖案?!捌戒佱槨彼C制的圖案,表面光滑平整,形象飽滿生動,具有較強的立體感和寫實性,這類刺繡應著重對圖案的搜集和數字化描繪。具體的方法可利用繪圖軟件Adobe Illustrator中的“鋼筆”工具描繪刺繡圖案的外形,然后選擇相應的顏色填充其內即可。
“鎖鏈針”“豆形針”及“纏繞針”等具有獨立造型功能的針法在進行數字化描繪時,除了需要繪制這些針法所構成的圖案以外,還需要表現出針法線跡的造型特征。由于這些針法一般是將線跡所構成的圖案單元進行“線性”的連續(xù)排列來構成一定的線跡裝飾,因此可以利用 Adobe Illustrator的相關工具來創(chuàng)建刺繡線跡“畫筆”,將這些“畫筆”應用于刺繡圖案的外形線,即可有效地表現出刺繡的圖案,同時反映出刺繡線跡自身的造型特征。
在Adobe Illustrator中的針法“畫筆”與織帶紋樣“畫筆”的創(chuàng)建方法相同,可以依據羌繡的針法來創(chuàng)建“畫筆”各拼貼圖案元素建立相應的“畫筆”。例如在羌族民間部分地區(qū)很流行的“鎖鏈針”是由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鎖鏈形繡線線圈構成的,由于操作簡單、構圖靈活、效率高而深受羌族婦女的喜愛。鎖鏈針“畫筆”的創(chuàng)建和應用可按以下程序進行:首先利用“鋼筆”工具繪制鎖鏈形刺繡紋飾中連續(xù)排列的圖案單元作為“畫筆”的“邊線拼貼”;其次繪制“畫筆”的“外角拼貼”“內角拼貼”“起點拼貼”和“終點拼貼”圖案,創(chuàng)建鎖鏈針“畫筆”;最后用鎖鏈針“畫筆”處理刺繡圖案的外形線條,即可獲得變化多樣的鎖鏈針數字圖案。創(chuàng)建完成的刺繡針法“畫筆”可以處理 Adobe Illustrator所繪制的任何形式的線條,處理后的線條可表現出相應刺繡針法的線跡造型。
羌族民間非常流行的“十字針”,其圖案由相互交又成“X”形的線跡單元構成,每“X”形線跡單元由相應的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構成,因此“十字針”所構成的圖案多成規(guī)則的幾何圖形。“十字針”中的“X”形圖形單元可以構造刺繡圖案中的點、線、面等圖形元素,因此,在 Adobe illustrator中可以將“X”形圖形單元作為一種“圖案”填充于刺繡圖案的外輪廓線內,即可描繪出“十字針”的各種刺繡圖案。
在茂縣曲谷鄉(xiāng)一帶,羌族婦女穿著的長衫喜歡采用貼邊針裝飾領口、門襟、側邊和下擺邊緣,在衣裙正面或前、后衣角采用貼布針作裝飾。其中貼邊針是用布條做成的滾邊,通過貼邊針縫綴在服裝邊緣構成“回形紋”裝飾邊,其紋飾由連續(xù)排列的圖案單元所構成,在數字化描繪和記錄中,大眾可以親自參與,在AdobeIllustrator軟件中通過創(chuàng)建相應的“畫筆”加以處理,將自己喜愛的圖案運用到服裝刺繡中去。
三、羌繡的數字化傳播平臺展示
將羌繡這一技藝性與藝術性很高的作品制作流程經過數字化并存儲后,再將其制作成交互DⅠY的形式,然后在互聯(lián)網或其他媒體上共享,使廣大受眾可以沒有時間和空間束縛,隨時隨地的享受分、互聯(lián)網帶來的人性化快捷服務。最終目的是將其應用于為羌繡數字化傳播提供一個更加普及、高效、快速的傳播平臺。
羌繡經過無數羌族婦女、手工藝人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套科學、嚴謹的工藝制作流程,這些工藝流程和方法是無數羌族人勞動智慧的結晶,是需要我們保護和傳承的巨大遺產。軟件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羌繡這一不易保存和缺乏普及性的技藝提供了保護和傳承的新思路,筆者決定將羌繡的生產工藝制作流程制作成Flash交互動畫的形式,可以在互聯(lián)網上方便瀏覽,也可以制作成單獨的多媒體產品發(fā)行。之所以選擇Fs作為表現手段制作剪紙流程交互動畫,主要是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Flash交互動畫表現羌繡制作流程比攝影機實景拍攝的紀錄短片更容易讓人理解,使整個剪紙流程一目了然。并且,Fash可以添加交互,這樣瀏覽用戶可以就刺繡流程中出現的重點、難點進行反復和有選擇地播放,便于學習。
(二)Flash是目前在網絡上兼容性最強的一種多媒體軟件,多種操作系統(tǒng)兼容,幾乎每臺電腦都能打開瀏覽器生成的文件,甚至連手機都可以隨時打開Flash動畫文件,方便推廣。
(三)將刺繡流程制作成Fash便于網絡瀏覽和下載。Fash交互動畫具有壓縮性能比,讓整個流程動畫文件小巧玲瓏、下載迅速,使得動畫在打開網頁很短的時間里就可以播放,非常適合在網絡上進行傳播與傳輸。
(四)使用Fash可以把音樂、圖片、動畫、拍攝的視頻文件以交互的方式融合在一起,能夠更形象、生動地將整個羌繡制作流程演示得清斯、準確,便于理解。
綜上所述,使用Fash交互動畫的方式制作短片有很多優(yōu)點。但相對于紀錄短片來說,用 Flash交互動畫的方式制作短片的技術含量更高,制作周期更長。
另外,羌繡品類豐富,擁有實體刺繡博物館的數量極少,更多的屬于繡娘自己的作品匯集,規(guī)模非常小,鮮有展示交流的機會。由于羌族地區(qū)環(huán)境與交通限制,羌繡技藝的流傳和發(fā)展都比較緩慢。為了更加真實、形象、綜合地宣傳、弘揚羌繡及其生產、流通等過程,將采用真三維虛擬場景、虛擬交互的形式來展示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集成研發(fā)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及真三維虛擬交互體驗平臺,使觀眾跨越時空界限,置身虛擬場景中,體驗、感受、把玩羌繡。
羌繡數字博物館展館規(guī)劃主要分為三大系統(tǒng)模塊,一是虛擬場館漫游系統(tǒng),用戶通過虛擬軟件平臺,在已建設完善的三維展廳中行走漫游,通過鼠標、鍵盤、觸摸屏等輸入裝置,自由瀏覽羌繡地區(qū)的優(yōu)秀作品,體驗羌繡數字博物館在各方面的精心設計,使大家身臨其境地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二是虛擬展示系統(tǒng),基于三維虛擬軟件平臺所提供和支持的導航系統(tǒng),在用戶漫游瀏覽的過程中,通過觸發(fā)性的事件展示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來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羌繡;三是虛擬交互系統(tǒng),在羌繡數字博物館的特定區(qū)域,瀏覽者可以進行許多交互操作。例如,通過玩與刺繡相關的小游戲,學習某種刺繡的針法、欣賞有關羌繡的動畫等。
羌繡虛擬博物館的功能分區(qū)主要設計為作品展示區(qū)、羌繡工具展示區(qū)、羌繡工藝流程區(qū)、學術交流區(qū)、羌繡紋樣區(qū)、羌繡藝術虛擬體驗區(qū)。羌繡虛擬交互區(qū)為體驗者提供羌繡工藝流程動畫的欣賞、羌繡形式的相關動畫、羌繡背后文化的探索研究專題片。不僅如此,豐富多樣的刺繡小游戲也能激發(fā)體驗者對刺繡的興趣,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
四、結語
筆者以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為例,對羌繡的數字化保護策略進行了探索,提出了系列關于羌繡的保護與傳播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方案,構建了一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虛擬羌繡保護與傳播的多媒體交互體系平臺。其主要內容包括:對采集到的羌繡素材進行分類、傳承共享,讓廣大群眾能夠通過電子設備進行觀賞、查閱反饋,讓人們在寓教于樂中體驗古老的民間手工藝;依托互聯(lián)網與信息產業(yè)的先進技術,開發(fā)具備文化遺產資源的高效檢索、互動賞析、創(chuàng)新應用、游戲體驗、虛擬交互等多重功能的多媒體公共服務平臺;利用虛擬現實(VR)等技術集成研發(fā)羌繡數字博物館,利用三維建模與虛擬交互展示技術將已經消失了或很難通過文字語言形式完整記錄的生產與消費方式進行再現,通過交互體驗的形式直觀地演示與展示。
綜上所述,雖然在對羌繡數字化保護理論與素材進一步深層次采集和研究,一方面,通過數字化的保護與傳播可以增強受眾對羌繡的感性認識,普及刺繡的相關知識,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tǒng)民族刺繡技藝,帶動羌族地區(q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對于羌繡的數字化技術的使用,可推進羌繡技藝的創(chuàng)新,為羌繡的傳承提供新的途徑,使羌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新的生命力。[4]
參考文獻:
[1]王世琴.羌繡——民族藝術中的一朵奇葩[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01).
[2]肖雅娟.非遺視野下羌繡的美學價值開發(fā)及當代應用[J].海外文摘,2017,(22).
[3]劉朝暉.湖湘民間刺繡數字化展示與傳播[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10).
[4]項建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與發(fā)展——以常州亂針繡為例[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03).
[5]王曉芬,王艷貞.文化遺產數字化與虛擬互動展示傳播[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6]華梅,趙靜.服飾與信仰[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0.
[7]張皋鵬.川西少數民族服飾數字化搶救與保護.羌族服飾卷[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