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宗,字寒石,男,1965年1月生,山西省澤州縣巴公鎮(zhèn)西四村人。九三學社社員,國家二級美術師。曾在澤州縣巴公鎮(zhèn)鎮(zhèn)政府、澤州縣煤炭管理局工作?,F任山西晉城煤業(yè)集團工會事業(yè)部部長。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煤礦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山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晉城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晉城市政協(xié)常委。
自幼臨古帖,少年露頭角。天資聰慧,楷師顏柳,間取行草,才思敏捷,學有所成。在爺爺的嚴格管教下,每天必寫三盤仿。6歲開始臨帖寫字,喜歡書法的祖父賜其一本古代書法名家顏真卿的《多寶塔》為啟蒙,每日臨帖寫字成為必修課。1971年入小學,那時有寫字課,由于學前他就臨帖寫字,三年級時就為同學們寫仿引,博老師都交口稱贊。四年級就臨摹顏真卿的《爭座位》行書。小小年紀便在歲尾年末之時,為家家戶戶的鄉(xiāng)親們寫春聯(lián),贏得一片片贊譽聲聲,由此興趣陡增,習字更加刻苦。從小學到初中,從高中到大學,一路走來他都是書法的佼佼者。1983年,其首次參加全國大中專學生書法展并獲得佳績。
得神韻者得真?zhèn)?,學真諦者獲精髓。其對書法藝術精髓的理解,對書法技法的掌握,全靠超常的悟性在臨摹古代經典中得來。滿懷虔誠敬畏之心,臨習古貼如同面對無形的諸神??炭鄬W習,認真剖析,潛心解讀。其深刻認識到:中國書法之精華,只有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方可求發(fā)展,方可去創(chuàng)新。其時常把臨帖看作如同與情人對話,尊之敬之,如醉如癡,其把業(yè)余生活的全部都用在了癡迷的探索當中。其在晉煤集團工會工作,分管兩個公司和一個中心,又兼任下屬兩個公司的董事長職務,可稱能者多職,公務繁冗,但忙里偷閑,每日再忙再累也不忘書法練習。清·學者劉熙載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逼鋵W、其才、其志,都出類拔萃,把書品和人品統(tǒng)一在其作品中。行家告訴我們,品評書法作品要覽其勢,觀其神,揣其韻,度其形。細讀慢品其書法作品,結字規(guī)矩古拙,筆氣沉穆端正,凸顯了書法的古韻之美。可謂:雅韻源于古風,灑脫而不俗媚。
把握書法之內涵,融入時代之元素。其的書法藝術,在繼承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創(chuàng)新。其對“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之古訓,有自己獨到的認為:每一個書法愛好者既要繼承傳統(tǒng),但又不拘泥于古風,要把繼承與創(chuàng)新有機結合起來,在發(fā)展中繼承,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傳承與探尋的過程中,把主題思想、表現形式、筆法技巧等融入了更多的時代元素,巧妙地完成了古代與現代的對接,形成了連綿不斷的發(fā)展鏈條,不僅具有傳承發(fā)揚的意義,而且關系到書法藝術的未來走向。2001年至2004年,其又到南京師大美術書法藝術研究生班學習3年。師從我國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和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陳振濂,在其杭州的工作室從事書法藝術的課題研究。研究成果有:《魏碑藝術化運動》《草圣追蹤》等引領中國書法前瞻性重大課題。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其書法作品頻頻參展并獲獎。作品入展全國第七、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四屆新人新壇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楹聯(lián)書法大展;全國首屆公務員書法篆刻展;全國千人千作書法大展;與奧運同行——山西當代書法名家展;榮獲全國第十二屆“群星獎”書法類優(yōu)秀獎;山西省首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三等獎;山西省第六屆書法篆刻展獲獎作品;山西省第一屆青年書法展獲獎作品展;第六屆全國煤礦書法展一等獎。
早早冠名于中國書協(xié)會員的他,時下正值精力充沛,年富力強,如日中天,愿其在藝術的道路上,健步凌峰,獨樹一幟。
——選自《吐月》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