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冶
一切都從味道開始。
有一天我在路上走著,忽然聞到一種難以描述的味道,如果非要描述的話,大概是一種被陽光曬久了的東西的味道,至于是什么東西呢,我不知道。那時我站在車來車往的江邊,一邊是快速的車流和高樓大廈,一邊是江濱公園和滔滔的江水,腳底下是地下商城,這樣一個復雜的空間里,大約什么都有吧——明晃晃的太陽照著這一切,試圖把它找出來簡直是不可能的。當我仔細回憶的時候,我忽然想起來,這是我故鄉(xiāng)里某個角落的味道,我小時候曾多次在這個地方戲耍,那味道還牢牢記得。
于是我回到房間里,坐下來,試圖對這一種味道進行還原。
這篇小說最早動筆是幾年前的事情了,寫得很艱難,當那種味道彌散得較為明顯時,我能寫得較為順利,但某天它可能忽然消失了,那我就只能繼續(xù)等待。我只能等待,因為它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文學作品里不乏傻瓜的形象。對應(yīng)現(xiàn)實,幾乎每個村莊里都有一個以上的傻瓜。重讀《喧嘩與騷動》,班吉大概可以算作“通靈的傻瓜”的一種典型,他們多多少少帶有一種寓言性,并在某個斷裂之中對日常生活進行顛覆。但很遺憾,我在生活中見到的傻瓜并不通靈,毫無浪漫色彩,他們常常被視為本已困厄的生活里最大的麻煩,并促使大家(自然是對他們有切膚之痛的人)想在各種意義上消除他們的影響。他們唯一的意義可能是通過自己的困厄帶給他人一種比較之下的幸福感。
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接觸的傻瓜,從真正意義上來說可能并非傻瓜,她沒有不可救藥的智力問題。她更像是被安排在某個身份里,某個難以擺脫“契約”里的角色,由此相關(guān)的世界的一切向她涌來。這種邊界的模糊使我恐懼,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擺脫自己也掉入陷阱的危險感,因為個性,我多少也顯得沒老老實實待在日常生活的序列里。我這時才明白為什么那種味道會分毫不差地重新出現(xiàn)——往事的執(zhí)著追索,陰魂不散,讓人無法拒絕。
所以,這篇小說本質(zhì)上無關(guān)鄉(xiāng)土或是殘障人士,而是一個寫作者對過往的凝視。傻瓜到底是天生的還是構(gòu)造的?越回溯,越能看見新的縫隙,新的細節(jié)。
有多少個寫作者,就有多少種不負責任的偏見。我的偏見是小說不能修改——倘若你覺得寫得不好,再寫一個新的便是,不留戀。這篇小說似乎是個例外,我并不在修改它上犯難。如同題目所表述的那樣,我在對過往一種生硬的、張牙舞爪的東西進行重述,如同剖開花蕊,烘烤落葉。很顯然,這種重述還沒有停止,也無法被拒絕——直到水面上不再出現(xiàn)波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