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逢掖
烈日炎炎的夏天,魚兒和人們一樣,悶悶不樂,飲食無味,食欲大減,此時垂釣一般收效甚微。以筆者積累數(shù)十年垂釣之經(jīng)驗,竊以為,要想獲得比較理想的釣獲量,需要把握氣候的變化和水情、魚情,做到“四釣四不釣”。
一、釣早晚不釣午間。夏天的早上5點到9點,氣溫相對較低,比較涼爽,下午的5點到7點,夕陽西下,溫度也稍稍降下來。這兩個時段魚兒比較活躍,下鉤便容易有收獲。而午間烈日高照,悶熱難忍,魚兒跑到深水區(qū)靜養(yǎng)了,此時在淺水區(qū)下鉤,自然無魚問津。
二、釣雨后不釣雨前。盛夏多雷陣雨,雷雨到來之前,氣壓較低,水體溶氧量少,水中的魚感到煩躁不安,浮在水面嚼水,餌料放在它嘴邊也不會吃,所以雷雨前不宜出釣。而雷雨后,一方面,水中的含氧量充足,魚兒便活躍起來,胃口大開;另一方面,雷雨沖刷地面牲畜的糞便、蔬果、昆蟲等流入江河、庫塘,為魚兒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所以雨后垂釣十拿九穩(wěn)。
三、釣逆風不釣順風。雷陣雨后往往伴有三四級的陣風,水面波浪滾滾,在順風處拋鉤容易,但魚兒上鉤率低,原因是大多數(shù)魚兒游到逆風處去了,而在逆風處正面拋鉤,風阻力大拋不出去,只有站在側(cè)面適當加重鉛墜后才能拋到理想的釣點,上鉤率也高,其原因是逆風處波浪翻滾,增加了水中的溶氧量,魚兒更活躍,自然食欲更旺,容易咬鉤,因此,要釣逆風不釣順風。
四、釣明水不釣草叢。垂釣時,常遇到池塘里有自然生長的茂盛水草(人工割的青草和黑麥草除外),如泡泡草等。長滿水草的水區(qū)通風條件差,散熱慢,水溫高于空曠的明水區(qū),魚兒煩躁,便游到明水區(qū)去了。明水區(qū)水溫相對更低,通風透光,氧氣充足,魚兒在此食欲比較旺盛,所以要釣明水不釣草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