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蒞 馮文波 李華昌
近年來,伴隨著娛樂選秀節(jié)目和網(wǎng)絡直播平臺的火熱,一些涂脂抹粉、矯揉造作的“花樣美男”“流量小生”日漸成為年輕人偶像,他們本是男兒身,卻個個妝容精致、弱柳扶風,時常把“嚇死寶寶了”“求抱抱”“么么噠”“討厭”等娘娘腔掛在嘴邊,一股挑戰(zhàn)公序良俗的“陰柔”之風愈刮愈盛。正處于“三觀”養(yǎng)成階段的青年大學生也趨之若鶩,成為他們的“死忠粉”“腦殘粉”,并紛紛效仿。這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高校來說無疑是嚴峻的挑戰(zhàn),如何通過扎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廣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長為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人才,已成為擺在廣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命題。
一、“陰柔”之風對大學生的危害
時下少數(shù)媒體大肆渲染“陰柔”之風,人為制造扭曲的“病態(tài)文化”并高調傳播,不僅有礙觀瞻,而且開始波及高校,對高雅純潔的大學校園文化形成了沖擊,給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帶來了負面影響。
(一)審美庸俗化
“陰柔”之風盛行,歸根結底還是一種審美取向的偏離,是病態(tài)的審美標準作祟。正值“三觀”塑造期的青年大學生極易受熒屏世界里不男不女的“流量明星”們的蠱惑,在收視率、流量和錢財上為他們做貢獻的同時,還會以他們?yōu)槿松枷?,認為他們便是“顏值擔當”“美的典范”“成功人士”,并效仿他們的穿著打扮、行為舉止。長此以往,本應以有理想、有知識、有擔當?shù)膬仍诿罏閷徝罉藴实拇髮W生們便會步入審美庸俗化的誤區(qū),直至模糊了性別判斷,最終變“審美”為“審丑”。
(二)責任感缺失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遍L期以來,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也是朝著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不斷奮進的,擔當精神、奉獻品格、責任感和使命感始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而在少數(shù)大眾媒介的導向之下,“娘炮”“偽娘”甚囂塵上,當男生們紛紛畫眼線、涂口紅,滿嘴“嚇死寶寶了”“小拳拳捶你胸口”,女生們紛紛稱其為“老公”,并夢想著怎么和這些所謂的“偶像”約會之時,突破的不僅是大眾審美的底線,更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初心。高校長期積累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也面臨著被侵蝕的危險。
(三)名利觀扭曲
“陰柔”之風流行的背后其實是文娛圈子里浮躁奢靡之風的新變種,其實質是“娛樂妖風”,是“顏值消費”和眼球經(jīng)濟跑偏的結果。[1]在各類媒體或舞臺上,“娘氣”十足的“小鮮肉”們嗲聲嗲氣地賣萌撒嬌,盡顯男人的“陰柔之美”,傳播著“顏值正義”“靠臉吃飯”“流量為王”的價值觀念。日久天長,在追名逐利的妖風邪氣熏陶之下,奉他們?yōu)榕枷竦那嗄甏髮W生們便會走上“重外表、輕內在”“重炒作、輕修養(yǎng)”、拜金享樂的不學無術之路,大學校園中倡導的以淡泊之心對待名利的“名利觀”也會蕩然無存。
(四)文化場失衡
自古以來,大學被譽為“象牙塔”,是先進與高雅文化的策源地,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責任與使命。時下,媒體受利益驅使,大肆渲染“陰柔”之風,傳播病態(tài)審美文化,導致哈韓哈日、奇裝異服、追名逐利的風潮漸漸在大學校園中蔓延開來,進而有“大學男生每晚花兩小時護膚,一口氣買萬元化妝品”“女大學生因迷戀鹿晗,強迫男友模仿鹿晗”“女大學生迷戀明星偶像9年,聽聞有女友悲痛欲絕”的新聞見諸媒體。這一現(xiàn)狀對積極健康的大學校園文化形成了沖擊,造成高校文化場域的失衡,進而給大學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的正常開展造成了困擾,最終侵蝕的是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如何避免“陰柔”之風對大學生的影響
當下,面對“陰柔”文化對主流文化的侵蝕,特別是對關乎祖國未來的青年大學生的誤導,社會各界除了給予強烈關注和激烈討論之外,還需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把媒介傳播的重點引入良性軌道,為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創(chuàng)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
(一)政府:要加強行業(yè)監(jiān)管,營造風清氣正、和諧發(fā)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
管理部門要加強傳媒和文化領域的法制建設,強化執(zhí)法監(jiān)督,對于公然挑戰(zhàn)公序良俗,扭曲主流價值取向,傳播媚俗文化的組織和個人堅決予以法律制裁,遏制行業(yè)亂象,并引導他們制作并傳播內涵深刻、格調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節(jié)目。傳媒和影視行業(yè)協(xié)會或民間團隊也要加強行業(yè)自律,規(guī)范從業(yè)人員的行為,提升他們的修養(yǎng),自覺抵制“陰柔”之風等庸俗文化的影響,主動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
(二)媒體:要做好輿論引導,積極傳播人類先進思想文化和社會正能量
在我國,主流媒體具有正向輿論引導和傳播正能量的責任與義務,所以,各類擁有官方背景的報刊、電臺、電視臺、網(wǎng)站等媒體要嚴格堅持行業(yè)操守,加強自律,認真審視自己的立場和定位,自覺與黨和政府倡導的宣傳理念、文化格調保持一致,積極弘揚主旋律,宣傳“更多更有意義的‘內在顏值’,塑造剛健勇毅的時代氣質、自信自強的社會風尚”[2]。各類民營網(wǎng)站、直播平臺和自媒體也要遵循國家關于信息傳播的法律法規(guī),萬不可為了所謂的“粉絲經(jīng)濟”“流量消費”而突破法律與道德的底線,打政策擦邊球,制造和傳播扭曲的時尚文化,誤導和毒害廣大青年大學生。
(三)高校:要重視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媒體熱捧“小鮮肉”,倡導病態(tài)審美趣味的情況下,高校以及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對這一現(xiàn)象引起足夠重視,并時刻保持高度警惕?!耙粋€社會和國家的流行文化擁抱什么、拒絕什么、傳播什么,確乎是關系國家未來的大事”[3]。高校及其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秉承立德樹人的初心,強化責任意識,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遠離“娛樂至上”的病態(tài)文化,自覺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思想文化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努力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藝人:要注重行為自律,塑造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的社會公眾形象
時下,“花樣美男”頻繁見諸于舞臺秀場,不絕于網(wǎng)絡熒屏,關鍵動因在于傳播媒介和演出藝人爭名逐利的商業(yè)需求。在名利的驅使之下,他們刻意制造“裝嫩”和“偽成熟”的“花樣美男”人設,以迎合那些崇尚“顏即正義”的粉絲們,置公眾人物應有的社會責任與職業(yè)擔當于不顧。正是基于此,廣大演藝明星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yǎng),提升道德水平,用高雅有內涵的文藝作品,為廣大青年大學生樹立健康陽光、勇敢自強、進取擔當?shù)陌駱有蜗?,而不是做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偶像”。“因為對于一個社會而言,榜樣遠比偶像更難得,也更值得追隨?!盵4]
(五)大學生:要提升辨識能力,增強文化自覺,提升自身文化修養(yǎng)
大部分大學生皆已成年,對社會上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孰優(yōu)孰劣,心中都或多或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面對充斥于各大媒體的“流量鮮肉”“花樣美男”,大學生需要進一步提升識別能力,增強防衛(wèi)意識,防止個別媒體平臺為了盈利而打政策擦邊球或者“掛羊頭賣狗肉”,自覺遠離“陰柔”之風。此外,大學生還要通過自我教育,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三、理性應對“陰柔”之風,科學開展思政教育
當下,主流輿論不滿媒體渲染“陰柔”之風,并擔憂這股非主流文化會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模糊他們的性別判斷,侵襲整個國家的精神狀態(tài)”[5]。在“泛娛樂化”的時代背景下,此種憂慮并非危言聳聽,但我們也要客觀理性地看待“陰柔”之風現(xiàn)象,避免犯非黑即白、簡單粗暴的邏輯謬誤。
(一)勿談之色變,加劇公眾焦慮
近期,少數(shù)電臺、網(wǎng)站和APP渲染“陰柔”之風。不可否認的是,“花樣美男”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粉絲,而且其中不乏青年大學生,但大家也應保持定力和自信,“陰柔文化”依然是小眾文化,不過是商家、媒體和藝人為了商業(yè)需要,人為制造的噱頭罷了,表面給人造成聲勢浩大、來勢洶洶的樣子,其實還不足以撼動我們的主流價值導向,也并非像少數(shù)媒體描述的已達到影響國家審美安全的境地。洞悉這一點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更加自信地做好引導教育,無須談之色變,進一步加劇青年大學生的恐慌情緒。
(二)忌非黑即白“站隊式”引導教育
伴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我們的文化實現(xiàn)了從單一到多元、從匱乏到豐富,人們的審美也實現(xiàn)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有人以“陽剛”“果敢”為美,有人以“陰柔”“細膩”為美。新時代,是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社會,在探討公共區(qū)間“陰柔”之風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時,也應尊重公民隱私和多元審美的權利,照顧個性化需求,而非采取非黑即白、有我沒你的“站隊式”極端行為。畢竟,不容分說、“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也是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忌。
(三)莫借批判“陰柔”之風搞性別歧視
“陰柔”之風現(xiàn)象的產生,與女權及其背后的性別文化、性別特征、性別關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討論這一話題之時,還需考慮男性與女性之間審美觀的差異,避免將兩者對立起來。[6]所以,在批判“陰柔”之風時,也要避免患上“厭女癥”的新疾,滋生“男女不平等”的偏見,以致?lián)]舞著“男權主義”的大棒,搞性別歧視。
此外,在呼喚“男子漢氣概”回歸的同時,也要避免把說粗話、崇尚暴力、不修邊幅等粗鄙作風當作陽剛之氣。
總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引導大學生朝著有真學問真本領、有責任有擔當?shù)摹皟群馈卑l(fā)展,才是正確的價值導向。
參考文獻:
[1][3]辛識平.“娘炮”之風當休矣[EB/OL].新華網(wǎng).(2018-10-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06/c_1123391309.htm.
[2]人民日報評論.什么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EB/OL].中青在線(2018-10-14).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8-09/07/content_17561397.htm.
[4]莫蘭.尊重多元審美 共塑陽光氣質[N].中國婦女報,2018-09-08(002).
[5][6]孫佳山.從“奶油小生”到“娘炮”的審美變遷[N].環(huán)球時報,2018-09-03(015).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新媒體建設的協(xié)同演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5JD710066)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