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石山
我現(xiàn)在喜歡晚唐的詩。近日,讀到一個故事。一個叫羅隱的詩人,有一次進京趕考,路過鐘陵縣(今江西省進賢縣),結(jié)識了頗有才思的歌妓云英。約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過鐘陵,又與云英不期而遇。云英還是那樣漂亮,但仍未脫風塵。云英一見面就驚詫地問:“羅公子何以現(xiàn)在還是白衣?”
羅隱不勝感慨,寫了一首詩相贈:“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女的很同情男的,男的也很同情女的,兩個人即便沒有抱頭痛哭,至少也是相對嘆息。我每次讀到這樣的詩,都有一種蒼涼之感涌上心頭,尤其在秋葉颯颯或者秋雨連綿的時候讀,會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羅隱在這個時候不是怨恨社會,也不是怨恨他人,他把對社會和他人的怨恨,化作對自己的嘲諷或反省,而這種反省多少帶有一點苦澀、調(diào)侃的意味,這就是晚唐詩歌的特點。他在經(jīng)歷蒼涼世事以后,回首往事,深感無奈,只能自嘲。年齡大一點的人讀這樣的詩,會覺別有滋味。比如你和十年前的女朋友約會,她已經(jīng)嫁了,而你可能熬到五十歲才熬成一個調(diào)研員。兩個人如果喝茶,就是以茶代酒;如果喝酒,就是再喝一杯,不免感慨一番。
我覺得讀書一定要讀這種直抒胸臆的書,這才叫會讀書,才叫讀出了滋味。(摘自北岳文藝出版社《文源講壇:2016年講座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