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分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工作報告。
最高法報告提出,各級法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1821件,其中依法糾正“五周殺人案”等重大冤錯案件10件。依法宣告517名公訴案件被告人和302名自訴案件被告人無罪。最高檢報告提出,堅持不懈糾防冤錯案件,對不構(gòu)成犯罪或證據(jù)不足的決定不批捕168458人、不起訴34398人,同比分別上升15.9%和14.1%。提出再審檢察建議的“李錦蓮故意殺人案”“鄒俊敏販賣毒品案”均得到改判。
以上的每個數(shù)字背后都連著清晰的個體命運。毋庸置疑,這是一份頗具分量的冤假錯案糾防“成績單”,尤其是“168458人不被批捕”,就表明司法機關(guān)在批捕環(huán)節(jié)的審慎,而這份審慎,也指向了對冤案的防范。這張成績單絕非偶然之果?!霸┌讣m錯提速”成了這幾年司法改革成果的直觀映射。呼格吉勒圖、聶樹斌、念斌等重大冤假錯案,悉數(shù)被糾正。
不遺余力地糾正冤假錯案,查清事實真相,縱然會讓昔日之“錯”浮出水面,但糾正無礙法治體面,反而對司法機關(guān)的公信力作了修復(fù)。在持續(xù)糾正冤假錯案的同時,如何防范冤假錯案的出現(xiàn),是更加重要的“工程”。比起事后性糾正錯案,在前端防止錯案也很重要,而約20萬人被不批捕或起訴,正是從前端防止冤案。
? 這背后是很多制度機制的完善:近年來,《關(guān)于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關(guān)于深化檢察改革的意見》等文件重磅出臺,推動確立審判在刑事訴訟中的中心地位和決定性作用,解決了影響和制約刑事司法公正的體制機制性問題,建立健全冤假錯案的有效防范和及時糾正機制。而羈押必要性審查、訊問合法性核查等機制的漸次完善,也讓防止冤假錯案有了更多程序性保障。十多萬人的不批捕人數(shù),還有1821件再審改判刑事案件,都是在糾正和防范層面的發(fā)力。這見證著司法前行的努力,也必定會以司法公正聚攏更多的公信力與社會向心力。? ?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新京報》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