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挺
摘要 :蝸桿與蝸條是重型機床中比較常見的傳動機構,是造成機床低速爬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針對蝸桿蝸條副的傳動形式、測量和修理工藝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所解決的方法和措施可供機床設計及維修人員參考。
關鍵詞:工作臺;爬行;蝸桿;蝸條;修配
在修理重型龍門銑床、高速銑床、端面銑床、臥式鏜床、落地鏜床、傳動減速機等各種重型設備時,經常遇到蝸桿與蝸條傳動的機構,這種機構如果修理得不好,工作臺在低速進給時會形成爬行。機床產生低速爬行的原因,除了電氣、導軌幅間的摩擦系數和傳動機構的剛度等問題外,而蝸桿與蝸條的配合側隙過大,是造成機床低速爬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蝸桿蝸條副的傳動形式
蝸桿蝸條的傳動形式有兩種:一種是蝸桿僅作旋轉運動,而蝸條作直線往復運動;另一種是蝸桿作旋轉運動外,又跟隨滑座作往復運動,蝸條則固定不動。
圖1所示是重型龍門銑床工作臺,就是用蝸桿蝸條副傳動的,是屬于前一種傳動形式。圖2所示是重型落地鏜床下滑座,圖3是重型端面銑床下滑座,是用蝸桿蝸條副傳動的,是屬于后一種傳動形式。
二、機床產生低速爬行原因的分析
由蝸桿蝸條副作傳動的重型機床,在長期使用之后,由于蝸桿蝸條副的磨損(蝸桿是用ZQA19-4鋁鐵青銅澆鑄的雙金屬蝸桿,蝸條材料用Ⅰ級鑄鐵),因此嚙合側隙增長。由于嚙合側隙過大,會引起機床工作臺在低速移動時出現爬行現象。
因工作臺在開始傳動時,由靜止狀態(tài)轉變?yōu)檫\動狀態(tài),如圖4所示,先由蝸桿齒面a與蝸條齒面b接觸,當蝸桿繼續(xù)轉動時,將使蝸條推動整個運動部件,克服導軌表面的摩擦阻力而向箭頭方向移動。當由靜摩擦轉變?yōu)閯幽Σ恋囊凰查g,使運動部件產生了一個慣性,由于這個慣性促使工作臺前進速度高于蝸桿的推進速度(因蝸桿轉動速度是固定的),引起蝸條c面與蝸桿d面相撞或接觸。為此,必須經過一個短時間才能使蝸桿a面再與b面接觸。在這個短時間內,運動部件上的蝸條因失去蝸桿的推動力,而運動部件在導軌面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停止運動而又處于靜止狀態(tài)。當使運動部件繼續(xù)進給時,又重復上述過程,如此循環(huán),所以運動部件在運動中產生時停時沖的爬行現象。
三、測量爬行與蝸條副嚙合側隙的方法
1、測量運動部件的爬行。為了檢查工作臺或滑座在床身上移動時有否爬行(或稱之謂沖擊狀況和間歇運動)現象,可以用百分表固定在工作臺或滑座上,將滑座低速按箭頭方向移動,這時滑座的爬行現象可以全部反映在百分表的指針上,從百分表上可以看出一走一停的爬行現象。
2、測量蝸條副的嚙合側隙。為了消除產生爬行,首先必須消除蝸桿與蝸條之間的嚙合側隙。方法是,先將舊蝸桿與蝸條之間原有的嚙合側隙測量出來。在測量時,不能用測量蝸桿與蝸條的名義尺寸來確定側隙的大小,應在機床預檢時測量?;蛘呤窃诠ぷ髋_與床身等零部件全部修復合格后,將蝸桿、工作臺、蝸條等全部裝上進行測量才能正確。
測量方法是先將工作臺移至一端,使蝸桿與蝸條在工作臺端面露出,然后用兩個百分表固定在床身上,第一個百分表的其測頭頂在工作臺端面上,第二個百分表的測頭頂在蝸桿齒面上,用手轉動傳動軸(或電動機)。先使蝸桿齒面a與蝸條齒面b接觸(如圖4所示),將兩個百分表的指針對到0位,然后反轉傳動軸,這時蝸桿也隨著相反的方向移動,第二個百分表的指針開始跟著轉動,直到第一個百分表的指針起動時為止,這時第二個百分表上的讀書C即是蝸桿與蝸條之間的實際嚙合側隙。然后拆下蝸桿,測量出蝸桿原有齒厚S,新配蝸桿的齒厚S?應為:
? ? ? ? ? ? S'=S+C+△S-Cn
式中,? ? Cn? ——蝸桿蝸條副正常嚙合側隙
? ? ? ? ? ?△S ——蝸條面刮研余量(在蝸條中段測量時取0.01~0.02毫米,在蝸條兩端測量時,視蝸條磨損的不均勻程度按實際情況決定)。
重型機床的工作臺,大多數是多段連接結構,為了能測量出蝸條中段的嚙合側隙。在一般情況下,蝸條中段的嚙合側隙,要比兩端大些,故應將工作臺先卸下一段,這樣就可以量出蝸條中段的嚙合側隙。
有的機床結構是蝸桿箱裝在滑座底下,用百分表測量時必須要將滑座移至床身一端,人站在滑座下面進行測量,這樣測量比較困難。此時,可用壓鉛絲的方法進行測量。先將滑座吊起一點,時蝸桿與蝸條脫開,在蝸條齒的法向放上軟鉛絲(直徑為Φ1.5~Φ2毫米的保險熔絲)。然后落下滑座,使蝸桿與蝸條嚙合,將鉛絲在齒縫中壓扁,然后再吊起滑座,取出壓扁了的鉛絲,用千分尺測量出鉛絲被壓扁處的厚度△t,一個齒隙中的兩邊厚度△t相加,就是蝸條與蝸桿之間的嚙合側隙。
四、蝸桿蝸條副的修配工藝
1、蝸桿的配車工藝。為了保證蝸桿蝸條副的嚙合質量,可以先將備件蝸桿車成半成品入庫,待蝸條齒間尺寸確定后再進行精車螺紋。同時,為了防止在利用蝸桿進行刮研蝸條面時拉毛新蝸桿齒面,可以將舊蝸桿螺紋再精車一刀利用,但必須和配置新蝸桿在同一臺車床上車削螺紋。精車新舊蝸桿時,必須保證兩個蝸桿的齒形半角一致,并達到Ⅲ級精度。在精車舊蝸桿時,齒厚尺寸沒有要求,但螺紋表面光潔度需達▽6,齒形正確,一般可用樣板透光法檢查即可。
2、蝸條的配刮工藝。合研蝸條時先將精車后的舊蝸桿裝上作研具進行配刮,刮到蝸條齒面接觸率達到50%以上,再換上新蝸桿,再進行配刮,蝸條齒面接觸率在齒高上達到70%,在齒長上達到60%即為合格,刮研蝸條面應在床身與工作臺導軌配刮之后進行。在刮研時可利用機床本身動力或臨時傳動機構拖地工作臺,進行合研蝸條面。然后再用圖6所示方法測量新蝸桿與蝸條之間的嚙合側隙。新蝸桿與經過刮研后蝸條面之間的嚙合側隙應為0. 10~0.15毫米。
3、尺寸鏈的補償。龍門銑床的床身或工作臺、落地鏜床的床身或下滑座,由于研傷、拉毛,通過精刨磨損和修刮后,因與導軌面關聯的尺寸鏈有了變動。蝸條與蝸桿箱的尺寸鏈亦隨之變動。可用圖5調整蝸桿箱A、B兩塊等高墊的厚度S進行補償。
參考文獻:
[1]高德學,牟平生.機床工作臺爬行現象問題的若干思考.[J].精密制造與自動化.2012年第3期.
[2]楊延水,董傳軍,孫學斌.數控磨床工作臺爬行現象淺析.[J].金屬加工(冷加工).2009年第5期.
[3]楊曉東,李偉明.數控龍門鏜銑床工作臺爬行分析.[J].機械工程師2009年第7期.
(作者單位:常州中天鋼鐵第一燒結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