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嬌 翟付順 于守超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我國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心理特征及休閑游憩需求,結合山東省聊城市陳口家園回遷居住區(qū)案例,提出服務于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居住區(qū)景觀設計策略,即建議居住區(qū)景觀設計應結合環(huán)境心理學,在設施設置、景觀空間營造、植物設計與配置等方面采取相應的設計對策,以期為國內以社會性弱勢群體為主要使用者的居住區(qū)景觀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環(huán)境心理學,景觀設計,社會性弱勢群體,居住區(qū)
DOI: 10.3969/j.issn.1672-4925.2019.00.006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以來,由于社會性或體制性原因出現(xiàn)了一個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以貧困農民、農民丁、失業(yè)人員為主體的弱勢群體階層,學界將其稱之為社會性弱勢群體[1]。而隨著當下我國弱勢群體中生理性弱勢群體(包括老年人、殘疾人)在社區(qū)、公園等公共場所設計中逐漸受到重視,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公共景觀使用需求卻在以經濟為主導的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建造過程中受到了人們的忽視。目前,很多城市景觀空間“消費化”特征明顯,即在通過表現(xiàn)精英階級意識形態(tài)展示其滿足潛在消費者能力的同時,對社會多元元素、多樣人群社會排斥的負面效應也隨之產生[2]。而作為花費城市人一半以上時間的居住區(qū),它的景觀功能、服務功能對于社會性弱勢群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它的建設狀況與景觀質量也最能直接影響到使用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3]。
就近幾年相關研究來看,當下關于社會性弱勢群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各類權益的探討與人文關懷的提倡[4-6].而現(xiàn)有居住區(qū)景觀研究也主要側重于分析其不同類型、不同地域特色以及其與不同學科、不同理念的結合[7-10],從學科專業(yè)角度與具體方法層面對社會性弱勢群體生活環(huán)境改善、生活品質提升方面仍有不足。在相關研究甚少的情況下,本文以陳口家園回遷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為例,著重討論基于社會性弱勢群體需求的居住區(qū)景觀設計理念,并從不同層面探討具體設計策略與方法。
1社會性弱勢人群心理特征與居住環(huán)境需求
1.1心理特征
多數(shù)社會性弱勢群體長期在欠佳的工作生活條件下易產生很多消極的心理感受[11-12]。這些消極的心理感受有自卑感與孤獨感,壓抑感與焦慮感,弱勢群體面臨社會中的隱性壓力易產生焦躁、困惑心理以及非理性沖動,以及從其觀念、行為、情緒、情感等多個角度皆可體現(xiàn)其消極心態(tài),再如不公平感與被排斥感等。
1.2居住環(huán)境需求
根據(jù)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3個低層次需求將弱勢群體的需求確定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歸屬需求,將其轉化為在空間使用中對應的具體領域則是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環(huán)境與休閑場所、交往與凝聚[13]。社會性弱勢群體出于貧困、失業(yè)或是不理想的丁作狀況,極其需要放松以改善身體狀況、減輕心理壓力,因此他們對于居住環(huán)境的建設狀況有著潛在的要求與期待。設計者需要著重考慮他們的需求。一是需求的重要性。社會性弱勢人群大多由于丁作的不穩(wěn)定性或由于失業(yè)、半失業(yè)閑暇時間充足,以及長期從事戶外作業(yè)在工作閑暇之余需要合適便捷的休憩休閑場合,這是居住區(qū)設施和景觀穩(wěn)定的服務對象和使用群體,對其具有一定依賴性。二是需求的特殊性。該群體在進行聊天、休憩、運動、棋牌等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時,對于享受綠色景觀環(huán)境有著強烈的愿望,但同時對居住區(qū)游憩空間又有許多特殊的要求,如方便性、私密性、舒適性和相對獨立性。
2陳口家園回遷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案例
在中國的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結構下,從經濟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政治影響力、脆弱程度、資源占有等方面來看,整個農民群體包括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xiàn)的農民工群體都屬于社會性弱勢群體[14-16],因此本文以筆者參與設計的以農民和農民丁為主要居住群體的陳口家園回遷區(qū)作為居住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案例研究,提出基于弱勢群體需求的景觀規(guī)劃設計策略。
2.1項目概況
陳口村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柳園街道,規(guī)劃總用地面積57 876m2.規(guī)劃總建筑面積308329.8 m2.規(guī)劃綠地面積20 257 m2.項目基地為南北向近長方形地塊。規(guī)劃回遷安置樓12棟,6個相對完整的樓間綠地.1個中心綠地.1個主入口,2個次入口.1個地下車庫入口,配有幼兒園、小學、社區(qū)文化活動站等。本項目為陳口村舊村改造丁程,業(yè)主主要為原陳口村村民。項目中居住區(qū)住戶多屬于社會性弱勢群體,因此對該居住區(qū)的景觀設計進行探討對于研究基于社會性弱勢群體需求的居住區(qū)景觀設計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2.2項目景觀規(guī)劃設計對策
城市綠地景觀設計要解決人和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應主要從人的心理層面創(chuàng)造舒適、安全、具有美感且符合人的行為心理和活動習慣的環(huán)境[17]。針對目前社會性弱勢群體在居住區(qū)綠地使用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在設計中將弱勢群體的心理行為作為景觀設計的依據(jù)和根本,這會對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乃至整個城市綠地的景觀設計有更為深入的認知[18]。在景觀規(guī)劃設計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結合環(huán)境心理學,強化對人的關懷,實現(xiàn)空間環(huán)境的最優(yōu)化,以期為不同層面的景觀設計提供依據(jù)。
2.2.1景觀空間的營造
景觀要素不同的圍合方式可以營造出不同開敞程度的景觀空間類型,在不同空間中景觀環(huán)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身處其中的人們的行為。如根據(jù)景觀的空間類型和構成要素以及人們的心理行為、情感體驗等特點進行設計,即可營造出積極活躍的情感化空間[19]。在陳口家園中心廣場區(qū)的人的視平線比四周景物高的開敞空間,其明快、開朗的氣氛對社會性弱勢群體有著調節(jié)心情的作用,而居住區(qū)活動場地中央設置的置石及上面的勵志主題的石刻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住戶的審美和精神需求。陳口家園小區(qū)內的居民回遷自同一個村莊,彼此非常熟悉,熟人社區(qū)的特征非常明顯,因此鄰里之間的交流比一般商業(yè)小區(qū)要多,因此在景觀設計時應設置足夠的室外交流空間。但是,社會性弱勢群體往往出于自卑心理不愿意處于旁觀者視覺易注視到的地方,因此在開敞空間中以肢體活動為主的場地附近沒有設置過多坐凳或寬闊的休息空間,而是在場地周邊用綠籬、景墻等做適當起分隔、遮擋作用的設置,使其達到一種接近半開敞空間的效果。在真正半開敞空間中封閉的一面設置桌凳組合或適宜休息觀賞的設施,更能滿足社會性弱勢群體心理上的安全需求。此外,回遷居民長期形成了在自家門口舉辦紅白喜事的風俗習慣,這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因此居住區(qū)中也設置了較為完整的活動場地呼應這種需求,平時也可作為健身交流場所。
2.2.2園林設施設置
在城市綠地的景觀設計中,設施的人性化是十分重要的。園林設施作為滿足游客觀賞或休憩等需要而設立的設備、建筑,其位置、數(shù)量、間隔距離、材質等因素都在潛移默化地對使用者的心理起著一定的暗示與引導作用,為優(yōu)化社會性弱勢群體的使用體驗,就需要設身處地地考慮他們身處公共場合可能產生的被排斥感、無歸屬感等心理。如在園椅的設置方面,要考慮到當人坐在園椅上通常會有看.聽、談、想4種表現(xiàn),而人們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心理活動也各有不同[20],因此陳口家園中多樣的布置方式更便于不同群體的使用。如在居住區(qū)中圓形場地的周邊設置向心圍合的長坐凳,以引導人們相互之間的聊天交流來增強其融入感。而園椅的設計和擺放對于游憩空間中的社會性弱勢群體也會有很大影響,如果長椅設計得過短可被個人獨占,則不利于社會性弱勢群體與其他群體的融人;如果長椅過長,人們往往占據(jù)兩端導致距離太遠無法交談,所以長椅的適宜長度應該可同時坐2~4人[21]。依據(jù)社會性弱勢群體心理上的需求,陳口家園居住區(qū)中園林設施的外形皆簡潔明快,風格宜自然樸實,并未為追求現(xiàn)代感和商業(yè)感而在設施外觀上采用過高的灰度色澤以及金屬質感的設計。另外,陳口村由于緊鄰徒駭河,具有典型的濱水生活習慣,如織網、釣魚等,因此在園林設施形態(tài)的設計過程中將這種濱水生活的特點加以表達,使居民居住其中有一種親切的歸屬感。同時,考慮到田園生活也是陳口村村民拆遷前的主要生活方式,設計中將舒適的田園生活景觀化,利用浮雕墻、雕塑、景觀小品等再現(xiàn)往日生活的點點滴滴,這對居民來說可以勾起對鄉(xiāng)愁的回憶,激發(fā)對新生活的熱愛。
2.2.3植物設計與配置
自然景觀空間所具備的多義模糊性和自然元素帶有運動特征,人們往往在自然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較佳的心智、情緒和體力[22]。陳口家園回遷區(qū)居民多為需要在城市中或城市近郊生活的農村人口,基于社會性弱勢群體心理需求,居住區(qū)景觀設計應遵循自然性原則,以植物造景為主,將空間分解為宜人尺度的、適合不同類型人群聚集和支持多功能的各種類型的開放空間,并合理進行空間分割,豐富其內部景觀要素。居住區(qū)中大量的軟質景觀雖然可以給使用者心理上的輕松感,而自然式的地形與植物種植卻能為人們營造出田園鄉(xiāng)野般的自然感受。
合理利用植物的形式也非常重要,不僅需要針對不同使用人群的游賞、娛樂目的,還應同時滿足人們在人際交往中體現(xiàn)出的公共性與私密性相互矛盾統(tǒng)一的需求[5]。陳口家園居住區(qū)在樹蔭下的樹池處增加座凳,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的休息場所,提供更多交流互動的可能性;而設置小區(qū)域的開放式草坪可以引導人們進入其中活動,為人們提供自由開闊的公共空間,有利于營造輕松自在的氛圍;使用灌木或不同形態(tài)的植物形成綠色屏障,可以幫助人們實現(xiàn)對各自區(qū)域的空間控制,從而使人的領域性需求得到了滿足,尤其使用顏色鮮艷明快、飽和度高的色葉植物作為隔離,還能減少密閉感,給人以輕松愉悅的氛圍。同時,本方案在植物配置過程中,喬灌草配置比例為5:3:2,常綠與落葉植物比例為4:6,利用復層混交的手法配植綠化,營建穩(wěn)定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植物群落景觀:在色彩和形態(tài)上創(chuàng)造豐富的視覺效果,同時注意季相的變化,對使用群體的情緒引導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一方面,針對回遷居住區(qū)自身的特征,植物在設計與配置上也有一些特殊的處理。首先,為社會性弱勢群體服務的居住區(qū)需要在低成本控制的前提下,避免景觀的單調。陳口村回遷社區(qū)景觀空間的分配確保了主次分明,突出重點,著力打造入口區(qū)域的景觀效果,同時通過居住區(qū)綠地中地形的營造增加景觀的豐富度。其次,為防止回遷居民在宅間綠地中種植農作物的生活習慣,設計者在草坪上優(yōu)先種植了以常綠為主的地被植物,如小葉扶芳、迎春、紅瑞木、月季等。由于人為種植的農作物不僅形態(tài)雜亂缺乏規(guī)劃、且侵占景觀植物生長空間,而且可能導致人的過度進入而影響其他植被生長,長此以往對居住區(qū)的景觀效果產生負面影響。因而采用微地形和常綠地被植物結合的方式,從環(huán)境心理學角度給回遷居民種植農作物造成一些困難,從而保證了景觀的長期維護,同時構建了以“微地形”和“綠毯”為元素,實用美觀、獨具特色的回遷住區(qū)綠地景觀。
3結語
由基于社會性弱勢群體需求的居住區(qū)景觀設計研究可知,在進行相應景觀設計時要充分分析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心理特征和居住環(huán)境需求。本文以陳口家園回遷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案例為載體,結合環(huán)境心理學理論,在景觀空間的營造、植物的設計與配置、游憩服務設施的設置幾個方面應用了科學的景觀設計手法,追求真正的“人性化”設計。如何積極地展現(xiàn)弱勢群體文化,優(yōu)化弱勢群體使用感受:如何依據(jù)不同場地考慮不同使用對象的特征心理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城市居住區(qū)綠地的使用效率都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吳玉萍社會性弱勢群體犯罪之生成模式:基于犯罪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3(4):100-107,161.
[2]楊震,徐苗.消費時代城市公共空間的特點及其理論批判[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11(3):87-95.
[3]余慧.“綠色”概念下的居住區(qū)景觀解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36(5):215-217.
[4]黃大熹,黃子婕.社會性弱勢群體政策參與必要性分析[J]求索,2011(3):82-83,200.
[5]張乃仁轉型時期社會性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J].江淮滄壇,2015(4):67-71
[6]龐永紅,郭笑雨.論中國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倫理關懷:基于馬克思社會器官理論視角[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5):172-177.
[7]龍赟,張平,李亞試論山地居住區(qū)景觀的塑造:以濟南銀豐山莊的景觀規(guī)劃設計為例[J].中國園林,2004,20(10):28-31.
[8]李志國,孫靜,曹寧,等江南私家園林造園藝術在現(xiàn)代居住區(qū)設計中的延伸:以西安交通大學曲江新村居住區(qū)景觀設計為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3):220-223,244
[9]高力強,白潔媛.雨水花園在居住區(qū)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石家莊淳茂生態(tài)城為例[J].給水排水,2017,53( Sl):166-169.
[10]沈莉穎,王仲巍.居住區(qū)宜人景觀空間尺度探析——以青島魯信長春花園為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27(1):191-195 ,200.
[11]賈香花弱勢群體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J].河南社會科學,2008(3):163-165
[12] QUINE S, KENDIC H, RUSSELL C,et al.Health promotion forsocially disadvantaged groups:the case of homeless older men inAustralia.[J].Health Promotion Intemational,2004,19(2):157 -165.
[13]解永慶,荊鋒,杜澍.基于社區(qū)視角的弱勢群體生活質量研究[J].城市規(guī)劃,2014,38( S2):59-66
[14]萬蘭芳,向德平精準扶貧方略下的農村弱勢群體減貧研究[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5):46-53
[15]王劍利,莊孔韶,宋雷鳴農村扶貧工作中的弱勢群體識別問題[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2):91- 97.
[16]章雪農民工弱勢群體社會資本的缺失與重構[J].理論導刊,2017(12):62-67
[17]銀周妮,王寧,向振華論城市公共空間景觀層面的引導和控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36(2):295-297.
[18] GIFFORD R.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J].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Practice, 1987(4):53.
[19]譚焱文,禹雄峰,賈嘉,等.植物景觀空間情感化設計[J].北方園藝.2015(23):93-96.
[20]孫福君,周孟,閆永慶.園林空間中園椅的綜合研究分析[J]北方園藝,2008(7):180-183.
[21] JI JIANLE, SONC LI.Research on Design Methocls of Small-Sized Landscape Facilities in Urban Public Recreational Spaces[J] .International Jouma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2014(8):100-107
[22]陳義勇,劉衛(wèi)斌使用者行為視角的城市大型公共空間設計研究:以深圳北中軸廣場為例[J].中國園林,2015,31(7):108-112
收稿日期:2018 - 04- 20
*基金項目:聊城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 31805),山東省研究生導師指導能力提升項目(SDYY17147)
第一作者:劉雪嬌(1993 -),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E-mail: lxj1018@ yeah.net
通信作者:翟付順(1976-),男,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E-mail: lulvon@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