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文心雕龍·體性篇》:“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文體如人面,形態(tài)各異。盡管劉勰“總其歸途”,約舉“八體”,但在實際批評中,為力求適切地描述“其異如面”的文章體貌,批評家不得不創(chuàng)制各種復合性體貌術語。在這些復合性體貌中,不同范疇的體貌術語相互濟助,相互滲透,縱橫交錯,從而形成極為復雜的體貌網絡。而以某一特定體貌為坐標,則相關體貌便形成相互關聯(lián)的群落[1](1)“體貌”是文體論中的專門術語,文論家常用以“指涉一篇作品或一家之作的整體‘樣態(tài)’”。。這些體貌滲透、交迭現(xiàn)象,在“成于眾手”的《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中,毋寧更為突出。如劉勰所舉“八體”中“典雅”一體,殷璠在《河岳英靈集敘》中也以類似的“雅體”名之,[2]1在《總目》的實際評論中即形成一個以“雅”為中心的體貌群落。綜合地分析《總目》各提要,又可歸納為幾個子群落:典雅、奧雅、高雅、清雅與雅麗。而它們各自所蘊含的文化觀念,又顯然不能概略視之。
“典雅”是雅體中常見的體貌術語,但它其實是一個復合性體貌。司空圖《詩品》有“典雅”一體,《詩品淺解》曰:“典則不枯,雅則不俗?!薄对娖芬苷f》亦曰:“典,乃典重。雅,即‘風雅’‘雅飭’之雅?!盵3]則這里仍以“典重”,調和“嫻雅”之體,從而表現(xiàn)為一種典重而嫻雅的體貌。
《總目》論張綱《華陽集》即曰:“詩文典雅麗則,講筵所進故事,因事納忠,亦皆剴切?!盵4]192又論許應龍《東澗集》曰:“今二制并在集中,典雅嚴重,實能得代言之體?!盵4]293《文心雕龍·體性篇》云:“典雅者,镕式經誥,方軌儒門者也?!盵5]74可見,典雅之獲致,須借助于對儒家經典的學習,乃至于以其修身。對儒家經典的修習,便意味著以儒家經典為依據(jù),為個人的精神氣質樹立法則與典范。因此,“典雅”又一定程度上滲透著“正”的義涵元素。“正”即代表著價值系統(tǒng)中不可動搖的權威。
因為“典雅”的體貌含有“正”的文化觀念,則“醇雅”體貌也可以納入此類?!犊偰俊氛摾畲妗顿光旨芳丛唬骸肮势湓娢慕云秸佳?,不露圭角,粹然有儒者之意?!盵4]414論金君卿《金氏文集》亦云:“是君卿所與游者,皆一代端人正士。故詩文皆清醇雅飭,猶有古風。”[4]115這些評述,都在于推揚一種典重、醇正而嫻雅的文章體貌,從而也意味著相應的文化觀念。
與“典雅”相對而被貶抑的俗體,應當舉“俚俗”為代表?!百邓住币馕吨浪椎?、市井的、鄙野的,它處于價值系統(tǒng)的邊緣,是一種須接受教化或被移易的文化樣態(tài)。如《總目》論石孝友《金谷遺音》曰:“長調類多獻諛之作,小令亦間近于俚俗?!笔鞘芯嫡??!盵6]又論陶宗儀《輟耕錄》:“惟多雜以俚俗戲謔之語,閭里鄙穢之事,頗乖著作之體?!盵7]988諸如此類,均指斥文人跡近市井閭里的庸俗、鄙穢之態(tài)。
與市井、閭里對立,便是象征著價值中心的“國中”,即所謂“首善之區(qū)”。在士階層尚未消解的商周,作為底層貴族的“士”居住在國中,因而又稱“國士”。與國士相對的,則是居住在國中以外的鄙人或野人。因此,“雅”文化便是國士所應當修習的文化,其內容便是后來被尊為經典的“六藝”——劉勰即因此將“典雅”釋為“镕式經誥”。而與“雅”文化相對的,則是在鄙人、野人之間流行的俚俗的習俗,也就是現(xiàn)代語境下的俗文化或大眾文化。盡管至清朝乾嘉時期,士階層已經消解多時,但知識分子仍時時以雅俗之辨規(guī)戒自身社群的文化行為,對既躬身為士卻從事俚俗之事的行為,予以批判。這便是《總目》進行雅俗之辨的行為動機。
奧雅、淹雅、博雅、古雅等體貌,除其中作為核心要素的“雅”對“俗”具有區(qū)別性意義外,更側重于奧、淹、博、古諸元素所顯示的文化觀念上——它們都顯示出一種對“俗”的世間性的超越。
《文心雕龍·體性篇》:“遠奧者,馥采典文,經理玄宗者也?!盵5]74在雅俗之辨的視角下,“馥采典文”與“經理玄宗”為“拔俗”提供有效的實現(xiàn)策略?!梆ゲ傻湮摹笔侵竿ㄟ^師法經典文義——這里所謂經典不必然意味著意義醇正的儒家經典(2)“遠奧者,馥采典文”一句,諸家解說頗不相同。劉勰析論“八體”,均以駢偶體寫成。與遠奧體相對的典雅體之“镕式經誥”為動賓結構,則此“馥采典文”亦當為動賓結構。,而使文章境界超越浮淺的世俗。因此,在實現(xiàn)方式上,它與“典雅”一樣都是通過對經典的修習,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在《總目》中,常常被描述為“淹雅”。如稱許沈括《長興集》曰:“然學有根柢,所作亦宏贍淹雅,具有典則?!盵4]154稱許徐炫云:“而文章淹雅,亦冠一時。”[4]89有時也被描述為“博雅”,如謂王炎:“其詩文博雅精深,亦具有根柢?!盵4]251無論“淹雅”還是“博雅”,都旨在強調因學問淵博而顯現(xiàn)的精神境界。而學問淵博是由經典文義而來,這就是士階層養(yǎng)成教育中的“雅”文化的重要內容,所以《荀子·儒效篇》述君子“慎習俗”的同時也說:“縱性情而不足問學,則為小人矣?!奔词钦f,君子(貴族)之于小人(庶民),“雅”之于“俗”,此間重要區(qū)別即在于學問。
與“淹雅”“博雅”相似的還有“奧雅”。如《總目》論劉攽:“豈非攽學問博洽,詞章奧雅,有不可遏抑者乎!”[4]117這里“奧雅”的義涵,與“淹雅”“博雅”無異,皆指涉因學問淵博而呈現(xiàn)的超拔世俗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總目》論宋祁云:“所著詩文博奧典雅,具有唐以前格律。”[4]100這是在唐宋詩之爭語境下論宋氏詩文,提要作者以其詩有“唐以前格律”,據(jù)唐宋詩之別,則“博奧典雅”似不必全為學問淵博所致之境界。
據(jù)劉勰的觀點,“遠奧”作為一種審美感受,除可得諸“典文”,亦可得諸“玄宗”——這實際上即說明“奧雅”體貌的雙重性。而在《總目》中,“古雅”體貌即對“奧雅”的“典文”與“玄宗”兩面起到過渡的作用?!肮拧北臼桥c“今”相對的純粹時間概念,但在“文論”或“人論”論域下,便往往會超越客觀的“時間范疇”,而進入論者主觀的“價值范疇”,其所體現(xiàn)的是論者本人所推崇的歷史傳統(tǒng),從而“代表一種超出凡俗的古典精神”[8]。因此,呂思勉說:“雅與古不必一致,但相合之時頗多?!盵9]
“古”之所以為“雅”,首先便可能意味著前揭之“典文”,如《總目》論劉敞(字原父)即曰:
敞之談經,雖好與先儒立異,而淹通典籍,具由心得,究非南宋諸家游談無根者比。故其文湛深經術,具有本原?!墩Z錄》曰:“原父文才思極多,涌將出來。每作文,多法古,絕相似。有幾件文字學《禮記》,《春秋說》學《公》《穀》。”又曰:“劉侍讀氣平文緩,乃自經書中來。比之蘇公,有高古之趣”云云。則其文詞古雅,可以概見矣[4]116。
即指劉氏文詞之“古雅”,乃得自《禮記》《公羊》《穀梁》等經典。此中“古雅”之意義,便與“淹雅”“博雅”相似,只是側重點不同——“古雅”側重“典文”在歷史傳統(tǒng)中之久遠,后者則側重其淵博、深厚一面。
以“古”為“雅”的美學效果,同時也可以由志趣或意義上的“追古”來實現(xiàn)。如《總目》論黃玠曰:
其詩不為近體,視宋末江湖諸人惟從事五七言律者,志趣殊高。中多勸戒之詞,其上者有元結遺意,次者亦近乎白居易。雖宏闊深厚不能及二人,要于俗音嘈囋之中,讀之如聽古鐘磬矣[4]391。
便認為,詩歌體裁之不同顯示出詩人志趣之高下。江湖派好作近體律詩,在提要作者看來是“俗音”;黃玠不作近體,因而特立于塵俗之外,猶如古雅的“古鐘磬”。這便是一種緣于志趣的“古雅”。又如稱孟郊詩曰:“郊詩托興深微,而結體古奧。唐人自韓愈以下,莫不推之?!盵4]59這里“古奧”亦即“雅”:“古”表示時間上的縱深,“奧”表示抽象空間上的縱深,從而都表現(xiàn)出對世俗的超越。且在此,“古奧”是就“托興深微”而言,因此也便是一種緣于意義的“古雅”。意義深微之“古”,便具有“經理玄宗”的意味,而區(qū)別于“馥采典文”。
意義深微是“奧雅”體的最高層次。劉克莊論方俊甫詩即曰:“君詩之病在于煉字而不煉意,予竊以為未然。若意義高古,雖用俗字亦雅,陳字亦新,閑字亦警。”[10]意義深微,強調言盡意不盡的“言外之意”?!犊偰俊氛摲礁稍娫唬骸吧w其氣格清迥,意度閑遠,于晚唐纖靡俚俗之中,獨能自振。”[4]83“意度閑遠”,即劉克莊所謂“意義高古”,也是在意義深微上表現(xiàn)“奧雅”的境界。論韓拙亦曰:“其持論多主規(guī)矩,所謂逸情遠致,超然于筆墨之外者,殊未之及。”[7]433認為韓氏拘泥“規(guī)矩”,而不得超然于筆墨之外的“逸情遠致”,同亦推揚一種超越于俗世的遠逸的奧雅境界。
無論關涉“典文”抑或“玄宗”,“奧雅”都相對于淺近的俗態(tài)而言?!皽\俗”首先即意味著言盡意盡,《啽囈集提要》即曰:“詠史詩肇于班固。厥后詞人間作,往往一唱三嘆,托意于語言之外。至周曇、胡曾,詞旨淺近,古法遂微?!盵4]640此外,《高閑云集提要》亦曰:“其詩頗清遒,而淺于比興。往往意言并盡,少含蓄深婉之致?!盵4]642則在“意言并盡”之外,淺俗同時也是一種少于含蓄的體貌。
如此一來,作為淺俗對立面的“奧雅”,主要相對于“淺”而言,意味著言盡意未盡的含蓄體貌。而在《總目》的文化觀念中,這種含蓄之實現(xiàn),既可通過學問淵博獲致,也可求諸于思考與感悟的深度——此即劉克莊所謂“煉意”——思考重義,感悟重情。
不同于“奧雅”諸體在意義深淺上與俗對立,“高雅”與“清雅”則強調對塵俗的超絕。《總目》論藍智詩曰:“五言結體高雅,翛然塵外,雖雄快不足,而雋逸有余。”[4]469-470“高雅”相對“塵俗”而言,意味著以高逸的精神境界,超越后者的凡鄙與庸俗。因此,《總目》論陳傅良即曰:
傅良雖與講學者游,而不涉植黨之私,曲相附和,亦不涉爭名之見,顯立異同。在宋儒之中,可稱篤實。故集中多切于實用之文,而密栗堅峭,自然高雅,亦無南渡末流冗沓腐濫之氣[4]240。
司空圖用“矯矯不群”解釋“飄逸”體。而在此,陳傅良之“高雅”,亦意味著一種矯矯不群、孑然獨往的精神氣象:文無世俗“冗沓腐濫”之氣,行無時人“曲相附和”之習。
如此邏輯在《總目》極常見,如論陳巖曰:“其詩亦俱瀟灑出塵,絕去畦徑,有高人逸士風格,不僅足供山志采擇而已?!盵4]348論朱松曰:“松早友李侗,晚折秦檜,其學識本殊于俗,故其發(fā)為文章,氣格高逸,翛然自異?!盵4]201無論是陳巖“高人逸士”之與“瀟灑出塵”相對,還是朱松“氣格高逸”之與“本殊于俗”相對,其共同點都在于通過“高”的意象,強調一種超絕塵俗的境界,從而與藍智“結體高雅”而“翛然塵外”的邏輯一致,均可歸納為“高雅”體。
《總目》在討論“絕俗”時,亦常涉及另外一種雅體——清雅。如論王紱:
其詩雖結體稍弱,而清雅有余。蓋其神思本清,故雖長篇短什,隨意濡染,不盡計其工拙,而擺落塵氛,自然合度[4]496。
即以王氏“神思”既能“清雅”,其文章便自然而然可以“擺落塵氛”。而論王恭曰:“跡其性情,本耽山野。此集又作于田居之日,故吐言清拔,不染俗塵?!盵4]473與以“擺落塵氛”為“清雅”之結果的邏輯不同,這里將“吐言清拔”與“不染俗塵”并列,共同作為王恭“本耽山野”性情的邏輯結果。類似的“清-俗/塵”對立結構在《總目》中很常見,如論劉仁本:“文采風流,可以想見。故所作皆清雋絕俗,不染塵氛。”[4]425因其“清雋”,故能“不染塵氛”,故能“絕俗”。這說明:“清”是“絕俗”或“不染塵氛”的實現(xiàn)途徑。此外,論趙孟堅之“清遠絕俗”[4]312,論仲并詩作“清雋拔俗”[4]219等等,都呈現(xiàn)“清-俗”對立關系,從而說明“清”可實現(xiàn)“絕俗”的邏輯。且從雅俗二元對待的觀點看,無論“清拔”“清雋”“清遠”,其對立面都是俗或塵,因此它們均屬“雅”范疇,可歸納為“清雅”之體。
與“高雅”通過提高精神高度來超越“俗”不同,“清雅”則通過“清”的凈化意象來超越“俗”。凈化意味著存在污濁的對象。但“俗”的本義似并不包含污濁的義項,《總目》何以有如此對立邏輯?這可能與“俗”字義涵的擴充有關。當“俗”可以被理解為“世間的”時,其義涵便可能擴充至“濁”“污穢”等范疇。此一歷程,可能與屈原及其追隨者有關。在《楚辭》中,“濁世”或“時俗之溷濁”幾乎成為一個固定的意象被反復使用。此后,“俗”便包含“濁”的義涵,因此人們往往“塵俗”并稱,即指涉“世俗”之“溷濁”?!扒濉北闶菍@種“溷濁”的浣滌。
無論如何,“清雅”與“高雅”作為對塵俗的超越,《總目》對它們的強調,即顯見欲以不受塵俗負累的清高氣節(jié)來規(guī)戒文人的文化觀念:期許文人有“高雅”志趣的同時,也要求其不受世俗塵氛所污染。
在雅俗之辨論域中,《總目》中常見的“蔬筍氣”值得注意。蘇軾《贈詩僧道通》云:“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弊宰⒃唬骸爸^無酸餡氣也?!盵11]于是乎,“酸餡氣”或“蔬筍氣”便成為后世重要的詩評術語,常被用以譬喻清苦寒酸的“僧詩”本色。葉夢得《石林詩話》即曰:
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氣,往往反拾掇模效士大夫所殘棄,又自作一種僧體,格律尤凡俗,世謂之“酸餡氣”[12]。
則在葉氏看來,這種有“蔬筍氣”的詩體,又有“格律凡俗”之弊。
在《總目》的批評視野中,“蔬筍氣”成為一個泛化的批評概念。一方面,《總目》仍常以“蔬筍氣”批評僧詩,如評釋重顯:“亦皆風致清婉,瑯然可誦,固非概作禪家酸餡語也?!盵4]108論釋本晝:“其詩不作禪語,絕無僧家蔬筍氣?!盵4]844依其批評邏輯,仍以“蔬筍氣”為僧詩負面性的本色體貌。
但在更多其他提要中,這種體貌卻悄然附著在江湖詩派上,成為其負面性的本色體貌。如論周紫芝詩“無豫章生硬之弊,亦無江湖末派酸餡之習”[4]229,論陳杰詩“視宋末江湖一派氣含蔬筍者,戛然有殊”[4]349,論楊奐“非南宋江湖諸人氣含蔬筍者可及”[4]374,如此“江湖蔬筍氣”便與“禪家蔬筍氣”形成對照,儼然成為二家共享的體貌特色。而更有甚者,如其論釋大圭:“雜文亦多青詞、疏引,不出釋氏之本色,皆無可取。惟其詩氣骨磊落,無元代纖秾之習,亦無宋末江湖蔬筍之氣?!盵4]419-420則論僧詩,而以其為“無江湖蔬筍氣”,辭氣之間,又以“蔬筍氣”更接近江湖派本色,而非僧詩本色。如此一來,在《總目》的批評術語中,“蔬筍氣”已經成為不限于僧詩本色的泛化概念,其體貌近似于寒酸、寒瘦、寒儉之類。
在上述關于“蔬筍氣”的批評中,作為對立面的雅體除具體體貌不明確的“雅音”外,則有“清雅”與“高雅”。這是在相當寬泛的層面進行的雅俗對立,與“蔬筍氣”的體貌特色未盡符應。事實上,在蘇軾等人的論述中,“蔬筍氣”除涉及雅俗,更涉及文質范疇。在蘇軾以前,歐陽修即曾以“肝臟饅頭”與“菜氣”對舉[13],即就味之多寡而言。蘇軾以“語帶煙霞”與“氣含蔬筍”相對,此譬喻則跨越色(煙霞)與味(蔬筍)兩個范疇作比,以色之多對味之寡。因此,“蔬筍氣”是一個復合性體貌:它首先應是文質范疇的體貌——意味著質而過度的粗鄙,其次才是雅俗范疇。因此,以“高雅”或“清雅”對應“蔬筍氣”便未盡貼切。
《東皋錄》提要論釋妙聲詩:“在緇流之內,雖未能語帶煙霞,固猶非氣含蔬筍者也?!盵4]460-461這里直接借用東坡原話,無法直觀體貌術語的關系。但這種對比模式,在《谷響集提要》中卻有相似例子,其論釋善住詩曰:
大抵以清雋琱琢為事,頗近四靈、江湖之派,終不脫宋人窠臼,所言未免涉于過高。然造語新秀,絕無蔬筍之氣,佳處亦未易及[4]368。
“造語新秀”即是“琱琢”的結果,含有“秀麗”的體貌元素,從而與“蔬筍之氣”中“過質”的特征對立。但“新秀”仍然未能整全地對應“蔬筍氣”的體貌特征——它顧及其中的文質范疇,卻遺漏雅俗范疇。
雖未直接進行對比論述,但《總目》中仍有許多可與“蔬筍氣”貼切對應的體貌術語。如“雅麗”,《總目》論王安中“四六諸作,尤為雅麗”[4]181,論慕容彥逢“文章雅麗,制詞典重溫厚,尤為得體”[4]169,論楊冠卿“才華清雋,四六尤流麗渾雅”[4]269等,都是滲透了“文”“雅”兩個范疇的體貌,而可與兼涉“質”“俗”的“蔬筍氣”相對。
《總目》中類似“雅麗”的體貌還有“雅秀”,如論邢侗“所作大抵和平雅秀”[4]795,論吳綺“追步于李商隱,風格雅秀”[4]591。此外,論艾性夫詩“氣韻清拔,以妍雅為宗”之“妍雅”[4]362,亦當屬此類。
諸如此類,如“雅麗”“雅秀”“妍雅”等復合性體貌,都分別從“文質”“雅俗”兩個范疇與兼涉粗鄙、俚俗兩種體貌的“蔬筍氣”,形成貼切的對立關系。而粗鄙俚俗的“蔬筍氣”則正是《總目》意欲貶抑的體貌,而其對“雅麗”的推揚亦可見其崇尚嫻雅而秀麗氣質的文化觀念。